第 802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上都是皇帝的授意,宦官群体是皇帝面对人数众多的文官最大的助力之一。

尤其对于郭鹏这样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皇帝的存在,宦官的拱卫明显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士人越骂,越是痛恨,越是要杀光宦官,就证明宦官政治站在皇帝立场上来说是对的,是不可或缺的。

宦官的存在让士人如鲠在喉。

你们越是痛恨,我越是要用!

专制之心空前强大的郭某人决定仿照明朝建制,设立宦官衙门,强化宦官群体,让他们一定意义上具备和士人们博弈的能力。

当然,名义上,这样做是为了侍奉皇室,为了让皇室得到更好的照顾,所以要多招揽宦官,将责任细分下去,把皇室给照顾的无微不至。

明廷宦官十二监,还有四司和八局,一共二十四衙门,不说全部,有一部分肯定是要立起来的。

名义更好搞——

和后来的专制皇帝们比起来,东汉帝王们活的实在是太糙了,糙的郭某人都没眼看。

居然还让士人出任内官,和阉人一起在内廷服务。

开什么玩笑?

尊贵的士人怎么能和阉人为伍?

而且没有这些分门别类的宦官伺候,怎么能体现皇家的特殊呢?

怎么能体现皇帝的尊荣呢?

怎么能方便办事不损皇帝威严呢?

我是皇帝,我要尊荣,所以我要用宦官服侍我自己,我绝对不是想着用宦官弄死你们,你们别误会。

士人可以全部离开内廷了,内廷的所有事情,我会专门用宦官来做,不用你们费心思了,你们可以专心致志的读书学习了。

七百八十八 宦官与特务

郭鹏在称帝之前和官员们通气的时候,官员们不明白郭鹏为什么不置九卿。

没有九卿,如何为皇室服务呢?

郭鹏当时对他们说他自有安排。

这就是他的安排。

只是重新培养一群可堪一用的宦官对于郭某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灵帝那一朝有斗争经验的老宦官们都在董卓进京的时候被袁术趁火打劫,用强制手段报复性的杀光了。

刘协身边那些可怜巴巴的幸存者们也在长安战乱和弘农大火之中灰飞烟灭。

郭鹏现在掌握的宦官不过二百多人,都是新人宦官,缺乏斗争经验。

郭某人培养他们杂耍才艺,教他们认字,主要还是用来陪伴刘健,并且监视刘健的。

刘健要去山阳国当他的山阳公,这群宦官至少得有五十个跟着刘健走,自己这边只能留下来一百多个。

想要扩大到二十四衙门的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关系,只要中央皇权还在,不愁没有愿意做宦官的人存在。

先从无关紧要的来,明面上这些宦官衙门的职权一开始都是围绕着皇帝生活起居来的,看上去人畜无害,反而很有必要性。

当初明朝那些文官也没想到明朝皇帝们能利用二十四衙门的宦官办成那么多事情。

本来只是伺候皇帝的家奴,谁能想到内阁和锦衣卫后来都给宦官压了一头。

郭鹏打算从现在开始就派人出去招募穷苦吃不上饭的人来做内侍,先前有经验的先提拔起来做近身宦官,慢慢提点着。

然后派人在内廷教他们读书识字,掌握点文化知识。

灵帝都知道搞鸿都门学培养自己人,郭某人自然也知道。

宦官的事情现在就要搞起来,至于特务,那是郭某人很早就开始折腾的了。

临淄营从早先的几百人扩张到现在的一万余人的规模,汉帝国每一个州每一个郡每一个县都有临淄营的密探待着,都有分部的存在。

尤其是中原诸州郡,密探据点连成一片,依托郭某人耗费无数金钱和心血建设起来的中原发达的交通网络,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郭某人能比地方六百里加急更早知道。

特务国家的建立初见雏形。

所以这些年来,临淄营的发展不可谓不快,办事能力不可谓不强。

作为郭鹏的左膀右臂,他收养的养子阎柔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所以属于郭某人自己的翻版锦衣卫已经存在了,一直都在运行。

从刺探情报到收集证据到监视群臣诸将到监视地方,郭某人把自己的爪牙散播到各地,让他们做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让自己耳聪目明,不会变成聋子、瞎子。

临淄营的各级指挥机构中都有郭鹏多年来收养的各地战争孤儿出任。

经过临淄营从小的高强度忠君洗脑教育,他们都是非常严格遵守规矩遵守律法且只忠诚于郭某人一人的存在。

现在临淄营在培养新人方面已经别具一格,洗脑手法日渐成熟,且充分具备可持续性。

通过这张遍布全国的情报网,郭某人耳聪目明,对帝国各地的掌控力度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必要的时候,这个部门要放到明面上来,对尚书台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宦官衙门一起,为郭某人真正要做的事情打掩护。

宦官和特务基本上都是黎庶出身,是真正意义上的黎庶部门,也是郭某人的权势最直接的体现,他们的存在,是郭某人联合黎庶打击民这个阶层的重要手段。

这一系列的布置,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办成科举制度,终止二重君主制度。

不说全部,全部的话,郭某人做不到,也没那个钱,他想的是至少也要让部分黎庶子弟可以和豪强子弟一起入学读书,学习知识,初步建设直属于国家的教育机构,在有限的人群范围内举办科举。

只要能让科举成为事实,搞起糊名制度,不管是隋朝的科举还是唐朝的科举都无所谓。

只要有科举,只要有初步的最基础的哪怕是很寒酸的直属国家的地方教育机构,哪怕只有极少数的寒门和黎庶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

就算隋朝的科举跟玩一样,唐朝的科举还是需要投献,但是后来一样可以出现牛李党争。

那是一个过程,一个或许郭某人自己看不到结果的过程。

若是不能确立科举制度,他的一系列布置就和灵帝一样,只是最后的疯狂罢了。

但是只要确立了科举制度,他就赢了,哪怕它的大放异彩不在郭魏,而在后世王朝,那也是一样的。

郭某人只要科举。

无论士人如何反对,如何挣扎,如何拼死一搏。

他也不会妥协,不会放弃。

强大的宦官系统和特务系统在那个时候也会主要用来应对士人们可能发起的绝死打击。

他们绝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