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5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如何呢?

只能隐居隆中摆出一副耕读传家的姿态,浪费大好青春养望以渡过危机。

深明此道的徐庶叹息不已。

“孔明,我们是违逆不了天下大势的,天下大势就在眼前,过去,荆州是难得的净土,为了生存,家中长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并不难以理解,但是风云突变,世事无常,如今,局势已经不同以往了。

北方已经基本平定,魏公已经占据了司隶,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天下十三州,魏公一人独占其八,天下大势在哪里,孔明难道看不出来吗?此番论才大典,就是我等的最后机遇!

昔日里,长辈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但是时局突变,你所做出的变通,难道就没有意义吗?继续留在荆州,孔明,你当真可以振兴诸葛氏吗?魏公南下已成定局,你留在荆州,难道要为刘景升抵抗魏公吗?”

诸葛亮一愣,随即摇头。

“螳臂当车罢了,那种事情,我如何能做?亮不是看不清天下大势之人。”

“所以,孔明,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想法我也清楚,可是,大势如此,我等是无法违逆大势的,无论是我,还是广元,还是公威,还是之前就离开的崔公,难道我们都是看错了大势的人吗?”

徐庶握住了诸葛亮的手,苦劝道:“别等了,没有可能了,魏公迟早南下,天下迟早会被魏公扫平,我等如果不离开荆州回到家乡,难免遭遇兵戈之祸,这难道是你愿意看到的?”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这绝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可是,我若离开了,家姐怎么办?她们是走不了的,庞氏和蒯氏,都是荆襄士人,他们才不会离开,魏公一旦南下,家姐岂不是危险?”

“除非蒯氏和庞氏铁了心要和魏公作对,否则魏公怎么会对蒯氏和庞氏下手?就算荆州被攻破,真正会遭难的,估计也只有江夏黄氏了,其他几家,哪一家是愿意跟着刘景升反抗魏公的?”

徐庶面带讥讽之意的笑道:“蔡氏吗?蔡德珪盛赞魏公为国为民之心,甚至为此还亲自写文章称赞魏公的功德,咱们学业堂哪个不知哪个不晓?依我看,若是魏公南下,第一个投降的就是蔡德珪!”

诸葛亮不说话了。

一般人不知道,但是身在上层社会的圈子里,又在学业堂里读书,天下发生什么事情,他们这一批人一定是整个荆州第一批知道的人。

说难听点,蔡瑁就像是郭鹏的舔狗一样,经常出言称赞郭鹏的丰功伟绩,仿佛郭鹏才是他的主君,而刘表不是。

刘表对此倒也不是没有意见,但是也是无可奈何。

他想要坐稳这个荆州牧镇南将军的位置,离不开蔡氏的帮助,没有蔡氏的鼎力相助,刘表又能做成什么呢?

所以说,刘表已经是一个被架空的领导人了,面对拥有天下雄师的郭鹏,刘表脆弱的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

他留在这里的意义何在?

难道只是为了做一个沦陷地的士人吗?

诸葛亮哀叹不已,少倾,向徐庶出示了诸葛瑾写给他的信。

徐庶读完之后,很是惊讶。

“令兄已经在魏公麾下出仕了?”

六百四十三 诸葛亮的决定

这下子,饶是徐庶和诸葛亮关系那么好,也忍不住有点酸,恰起了柠檬。

在荆州有叔父,在冀州有兄长,怎么到哪里都有人给诸葛亮铺好了道路呢?

感觉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人提前为诸葛亮做好了准备,仿佛就是等着诸葛亮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样。

再想到自己一路坎坷的遭遇,徐庶忍不住感叹,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比人和猪之间的区别还要大,简直不能忍!

“既然令兄已经出仕,你更应当速速北返,去和令兄会合,孔明,这样的机会不是什么人都能遇到的,你有如此境遇,更应该立刻抓住,不能犹豫,否则,你让我等这些还要自己寻找出路的人情何以堪?”

看到徐庶一脸沮丧的表情看着自己,诸葛亮顿时明白了一切。

一种不好意思、愧疚和爽夹杂在一起的感觉席卷了诸葛亮的内心。

于是在这一刻,时年十八岁的年轻人诸葛亮做出了要离开荆州北返的决定。

他清楚,在他看来还需要犹豫的事情,在好友看来,却是求之不得的机遇。

所以诸葛亮不仅决定自己走,也还不忘给自己的好友一点福利。

“我会带你一起去见我的兄长,此番论才大典我们都参与,若是不幸落选,说不定兄长可以为我等谋一条出路,元直,你以为呢?”

徐庶长诸葛亮四岁,现在已经二十二岁了,已经是正正当当的成年人,不过一直未能出仕,现在正是徐庶寻求出仕的时候。

可惜他出身寒门地主家庭,没有士族的出身。

虽然靠着一点际遇和本身过硬的才华得以进入学业堂和士族子弟们一起读书学习,但是身份上的差距不是才华可以抹平的。

早年刚来到荆州求学的时候,因为出身不好,他很受鄙视,没有人愿意和他往来。

后来他努力求学,努力读书,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然后才得到了少数几名并未眼高于顶,也并不歧视寒门出身的士族友人的友情。

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论才大典是有选拔和淘汰的,这一点徐庶知道,所以万一落选,而诸葛亮愿意摆脱诸葛瑾为他举荐,给他牵线搭桥找一条路,这在徐庶看来就是非常大的恩德了。

等于是双保险。

于是徐庶忍不住的有些激动。

“当真?”

“当真。”

诸葛亮果断点头。

“太好了!孔明,若果真如此,徐元直欠你一个情!”

徐庶满脸的激动。

直到此时,诸葛亮才更加深切的明白了自己的出身和运气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而随后所发生的事情也印证了这样的看法。

石韬和孟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十分惊讶,于是携手来找诸葛亮,带着开玩笑的意味说诸葛亮不可以厚此薄彼,大家都是好朋友之类的。

话虽如此,但是诸葛亮听出了几分真实感。

没有单纯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真实的成分,甚至有些玩笑比正经的话还要真。

这两人一个是颍川人一个是汝南人,都是士族出身。

但是战乱时代,士人赖以维持权势的关系网络被打散了,靠着姻亲、互相举孝廉和商业互吹结成的利益网络被毁首发

旧的被战争和郭鹏毁灭掉,郭鹏全盘洗牌之后所结成的新的关系网络已经初成规模。

而在新的关系网络构成的时候,他们并未身处其中。

现在北方安定,他们想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