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9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威赫赫,要不是郭鹏势力太强,皇帝又死了,天下局势大变,以至于江南三大势力必须要携手抗敌,否则黄祖觉得自己现在最大的敌人一定是孙策。

孙策一定会带兵来攻打江夏的。

现在孙策死了,弟弟孙权上位,话是这样说,但是江东那个汹涌的叛乱大潮,黄祖看了都头皮发麻,也不知道孙权一个小少年是怎么应付的。

哦,据说是吴国大都督周瑜在应付。

周瑜也是个猛人,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愣是支撑着江东的危局,补缺补差,哪里起火就去哪里灭火,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要是没有周瑜,黄祖敢保证,孙吴政权三个月之内就要崩溃。

现在周瑜在补缺补差到处灭火,估计还能撑一撑。

黄祖就在想着,这样一个好机会,难道要白白放过吗?

郭鹏实力强大,只靠一个荆州,靠一个文武们都心怀鬼胎的荆州,显然没有好下场,如果不能尽快扩大地盘增加实力,等郭鹏真的南下了,那不就完蛋了吗?

黄祖于是在之前给刘表写信,劝诫刘表实行南下战略,即向南开拓生存空间,讨伐山越、贼寇和五溪蛮族以获取兵员、人口和资源的战略。

这个战略和义州镇正在进行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刘表得知以后,感到犹豫,直到汉中被攻克,江南防线不再完整,郭鹏彻底占据主动权的时候,刘表才意识到,或许江汉平原也不是那么好镇守的。

有必要开始向南经营荆州,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了。

有必要的时候,退到大江以南,依托长江进行防守,放弃荆州的江北部分,退保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是十分有效的战略。

但是四郡人口少,积贫积弱,不能支撑刘表的战略,刘表正在头疼,黄祖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

尽管黄祖想做的是趁江东大乱,出兵南下夺取豫章郡和庐陵郡,但是刘表想要往南开拓荆南四郡也不是什么错误的决定。

综合考量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黄祖的建议,刘表下令黄祖的儿子黄射为平南中郎将,率兵到江陵会合刘表,然后由刘表这里集合一支部队,两军合一,一起南下荆南四郡,讨伐蛮族人、山越贼人等等,以获取更多的人口资源。

在来自北方强权的威压之下,益州和荆州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样的决断。

既然向北开拓的道路已经基本上走不通了,那么就应该调转方向,向南进击,去讨伐蛮族和贼人,获取更多的资源,以弥补之前战争的损失,再额外的积累,以备不时之需。

反正无论是刘璋还是刘表都根本不打算投降郭鹏,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不敢说称帝了,但是土皇帝的割据地位绝不相让!

比起荆州和益州好歹还是比较安稳的状态,江东就真的是炼狱修罗场了。

天天都有战斗,天天都有人死,流民难民遍地都是,一开始稳定的秩序不服存在,除了吴郡就没有几个安稳的地方。

周瑜竭尽全力,保住了吴郡作为吴国的大本营,然后吴景和孙静两方面军队分别在会稽郡和丹阳郡和叛军作战,周瑜自己坐镇中央,保证中央的安全,同时将吴郡内部的离心势力一个一个的拔除。

和外部有联系的,试图联合外人一起攻击孙吴政权的,周瑜都毫不犹豫的出兵打击,夷灭其家族了。

在这样铁血的打击之下,吴郡才算是勉强安定下来。

六百三十七 苦苦支撑的周瑜

周瑜将从吴郡土豪手里夺来的人口和物资放到了军队里,逐渐在吴郡凑了两万军队。

然后派人加紧训练,打算尽快练出一支可以打仗的队伍,把这些军队派上用场,为此甚至不惜牺牲一定程度的生产。

为了尽快获取粮食积累粮秣,周瑜也开始学习郭鹏搞屯田。

之前是出于拉拢豪强和士族的原因不敢搞屯田,现在不怕了,你们要我死,我也要你们死,咱们看看谁先死。

一声令下就开始在吴郡搞屯田,军屯和民屯一起上马,因为男人都要当兵,所以民屯甚至是老弱妇孺在当主力。

可想而知这里头到底有多么艰难了。

但是没办法,为了可以得到粮秣,维持军队,周瑜已经不惜一切了。

依靠屯田,只要可以坚持一到两年,就能积累足够的粮食,就能至少和豪强山越联军正面抗衡,甚至更远一点距离的出征,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都不能派兵远征,因为粮食跟不上。

联合起来推举首领共同作战的豪强山越联合军已经发展到了下一个阶段,开始联合作战。

他们集中兵力和吴军打战略决战,面对面抗衡,学会了使用军阵。

经过大规模战争的历练,他们的战斗力也在提高,吴军渐渐不能用大规模军阵配合度上的优势打败这些叛军,各位老将的仗打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为难。

贾诩还得到命令,说把一些魏军使用过的武器送到江南去交给这些家伙,比如各类强弩之类的,加强他们的攻击力。

有了魏军部分装备的支援,叛军屡屡在战场上和吴军打的不相上下,一群吴军的功勋老将算是吃够了苦头,战局也没有好转。

以往这些叛军都是各自作战,很容易被各个击破,一朝联合,人数之多超乎吴军的想象,战斗力也超乎吴军的想象。

周瑜咱是没有办法到前线来帮忙,他还在整顿内政,同时还负责教导孙权处理内政,培养孙权的能力,想着孙权要是成长起来了,自己也能轻松许多,不用那么累了。

在周瑜看来,孙权是很聪明的。

十五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县令,在幕僚们的帮助下,做的也还算是不错,展现出了治国理政的能力。

因此,孙权受到了孙策的青睐,处处提拔关注着孙权。

孙策想着把自己的弟弟扶持为宗室重臣,将来可以扶持自己的儿子稳定局面,把吴国的基业传承下去。

因为他的儿子出生的比较晚,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万一自己活不了那么长,这段时间依靠孙权就能很好的度过。

谁曾想他的寿命远远比他所想的还要短,他的儿子才出生不到两年,他就没有未来了,所构想的未来政治架构难以执行,那样的情况下,难道要让年仅一岁多的儿子成为吴国之主?

那只能说孙策的脑袋坏掉了。

所以孙策只能把残破的江山托付给十六岁的弟弟孙权,希望孙权能撑起一片天,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