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1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率军返回豫州,屯兵颍川,遥遥威胁雒阳,以为酸枣的策应。

酸枣盟誓是二月底,而在此之前,董卓得知自己杀掉刘辩不仅没有让关东诸侯罢兵,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抗,顿时慌了。

就探知的情报来看,中原数个州郡肯定会起兵讨伐自己,到时候大军十余万浩浩荡荡而来,自己这边的一万多人哪里够打的?

董卓慌乱不已,也恼火不已,恼恨自己派出去的这些名士一个个都是忘恩负义狼心狗肺之徒,更恼恨那些进言让自己大封天下的家伙。

要是早知道这些人会反,董卓早就在雒阳把他们全部干掉了。

不过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当务之急是确定如何应付眼下的局面。

针对眼下的局面,董卓定下了动员关中征兵的命令,强行征召壮丁加入军队,当场开始操练,搞得关中鸡飞狗跳的。

随后,董卓想到了迁都。

雒阳虽然号称有八关守卫,但是距离关东前线太近了,把皇帝放在这里,太危险,一不留神被打败了,连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董卓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开始谋求迁都。

于是董卓又大会群臣,提出这个战略规划。

董卓的理由是刘邦定都长安传位十一世,刘秀定都洛阳至今也传位十一世,按照石包室谶的内容,如今应该迁都长安,以顺应上天和百姓的意愿。

谶纬学说盛行的东汉,谶言的市场很广大,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论据,用谶言来掩饰自己的行动往往都能得到大义名分。

不过这一次,事情太大了,董卓遭到了诸多的反对。

三公之中,杨彪和黄琬都反对,只有荀爽见风使舵,阳奉阴违的迎合董卓的意思。

董卓没有在朝堂上得到支持,到了幕僚之中,心腹幕僚伍琼和周毖也反对。

这下董卓恼火了,下令杀掉了伍琼和周毖,理由是这两人推荐的人全都反了。

虽然事后董卓有点后悔,但是好处还是有的。

杨彪和黄琬怂了,一开始强烈反对的两人怂了。

见到董卓真的杀人,两人不想枉死,就来向董卓道歉。

董卓撤了他们的职,没杀他们,改任命光禄勋赵谦担任太尉,太仆王允担任司徒,并继续掌管尚书台。

而于此之前,董卓还用诏书把在长安附近带兵三万人的皇甫嵩招到了京师。

皇甫嵩当时正在长安附近带兵,以对抗凉州的叛军,手下有三万多招募来的有战斗经验的士兵,势力很强。

于是,皇甫嵩身边的幕僚凉州人盖勋就劝皇甫嵩起兵讨伐董卓。

盖勋是凉州世家出身,在凉州有不小的名望,对董卓的行为十分不满,于是劝说皇甫嵩讨贼,安邦定国,谋个万户侯。

皇甫嵩打仗是一流,政治则是三流,和朱儁一样,身为当朝名将,年纪越大,越不想折腾,胆气越不足。

面对这种情况,皇甫嵩表示自己起兵进攻雒阳是以臣伐君,他不敢承担以臣伐君的后果,居然抛下军队去雒阳赴任。

他的军队自然被董卓狂喜之下笑纳了。

董卓任命皇甫嵩做城门校尉,结果又因为和皇甫嵩的矛盾,派人诬陷皇甫嵩,要搞他。

幸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和董卓的关系不错,一顿流泪苦求之后,董卓才放过了皇甫嵩,而皇甫嵩逃过一劫之后,更没有胆气了,彻底成为了一只鹌鹑。

二百零九 放飞自我的董卓

董卓没花一点力气把自己最大的后顾之忧给排除了,还有了更多的军队,顿时底气足了很多。

于是在二月十五日,在强大兵力的威慑之下,迁都长安的政策得以确定。

二月十七日,皇帝刘协启程前往长安。

三月五日,皇帝和大批官员抵达长安,前后历时十八天。

在这次迁都行动中,还有大量中央图书馆兰台的书籍转移至长安,途中因为大雨的缘故,道路泥泞难行,有一半的书籍被抛弃焚烧,剩下的由司徒王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董卓还命令军队驱使黎庶和大户一起前往长安,不允许他们留在雒阳,不愿意走的多数被杀死。

期间,董卓还命令士兵冠光明正大的劫掠不配合的士人和富户,甚至派人盗取先帝陵墓,挖掘财宝,搞的雒阳是一地鸡毛。

而在当时,董卓留在了雒阳,屯兵于毕圭苑以防御反董联军,长安朝廷的内外事务都交给王允来处理。

因为王允出身并州,并不属于关东士人集团的缘故,所以王允受到了董卓的提携。

更因为董卓曾经做过并州刺史和并州牧,所以董卓对王允更是推心置腹,对他没有隔阂和怀疑。

至于王允对董卓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推心置腹毫无隔阂,那还真不好说。

此一时期,王允是长安朝廷的实际控制者,董卓则在雒阳安排对抗关东联军的事情。

为了立威,更为了打击关东联军的信心,扩军之后兵力大盛的董卓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和恐惧的决定。

杀了袁隗。

被全天下针对,董卓曾经良好的自我感觉彻底崩塌,用幻象营造出来的贤明董卓已经彻底死掉,既然他们已经决定和董卓不死不休,董卓也就干脆彻底放飞自我了。

曾经做过的事情全部推翻,曾经的自我约束全部消失,手下众将全部加官进爵,并州人凉州人大力提拔任用,关东人则全力打压,肆意凌辱杀戮。

为了报复,董卓干脆把袁隗杀了。

除了袁隗,还有袁氏嫡长子,袁基。

当家人和未来的当家人,连同家中五十余人,董卓亲自下令动手,全部斩杀。

袁隗到死都不相信这个决定是董卓做出来的,还以为这是长安奸佞的私自行为,到死都在喊着他要见董卓,要见董卓。

然后被一刀砍下了头颅。

初平元年三月十八日,袁氏五十余口的无头尸体剧烈的刺激了长安朝廷的所有人。

所有人噤若寒蝉,一时间全部趴在董卓面前瑟瑟发抖。

二重君主制之下,袁隗等同于董卓的私人君主,君臣尊卑全都不要了,上下尊卑也忘得干干净净,提拔的恩情也全部抛掉,董卓放弃一切放飞自我,直接斩断了自己全部的后路。

当然拉上了袁隗和袁基垫背。

理由自然是袁绍和袁术起兵对抗他。

袁隗自信满满的觉得就算到最后时刻董卓也不敢杀他,所以留在京城为袁术等人争取起兵的时间。

结果万万没想到,自从这套规则确定以来,将近二百余年的时间里,第一个敢于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