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23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以上的胜算,越往后,大父的胜算越大,越有把握,是,大父的兵力不如袁绍袁术那么多,但是差距也没有大到他们可以碾压大父的地步。

和袁绍决战,大父前后动用五万余战兵,还有乌丸一部骑兵为我所用,总兵力不少于七万,袁绍一方总战兵虽然在十万左右,但实际投放在战场上正面对决的时候,他的兵并不比我多。

与袁术决战,袁术的总兵力则与我相差无几,我出动战兵约八万,袁术的总战兵数量也就十一二万左右,还分守各地,被我各个击破,到最后大决战的时候,他能投放到战场上的兵力与我几乎持平。”

郭承志深吸一口气,觉得十分惊讶。

他感觉郭鹏说的很有道理。

可是兵法上的那些华丽战术,那些在战争史上留下潇洒飘逸身姿的将帅、谋士,他们……

其实并没有那么华丽吗?

“大父,这样说起来,难道那些有名的将帅、谋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不,很大,非常大,有决定性的意义。”

郭鹏扭头看向了郭承志:“如果大父的对手不是袁绍袁术这些有显著缺陷且能力远不如大父的人,大父未必就能战胜他们,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你忘了?”

郭承志一愣。

“我……我就是有点不明白,兵法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所有战争都能在开始之前就决出胜负的话。”

“当然有意义,一群普通农夫拿着绝世好刀,对阵同样拿着绝世好刀的一群久经训练的士兵,谁能获胜?”

郭鹏询问道。

“自然是士兵。”

“对啊,这就是兵法的价值所在,兵法,能让一群普通农夫变成一群精锐士兵,敌我双方都有绝世好刀之时,兵法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你并非总能那么好运,遇到的都是比你弱得多的对手。”

郭鹏的比喻让郭承志茅塞顿开。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国力和兵法,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才是胜利。”

“对。”

郭鹏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口道:“当初征讨袁绍袁术这两个有稳固后方的军阀时,我军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军的战兵数量没有袁绍袁术那么多,但是我军是首先发动进攻的一方。

我军进攻,他防守,则主动权在我军,我军先动,他后动,调集兵力都需要时间,而此时,我军早已将他设置在各地防守的军队接二连三的击破,歼灭,削减他的兵力。

是,他的总兵力比我军多,但是战争也不是咱们双方约定一个开阔地,把所有兵力一字儿排开面对面互怼,那是春秋以前的战争,不是咱们现在的战争。

我军总兵力少,但是在局部战场上,他的兵力就没有我军多,我军一路主力也就三万人,但是他守城的兵力只有三千,我军的兵力十倍于他,攻他一座城池并不难。

一座城池两座城池三座城池,接二连三的攻下,则慢慢的,我两军总兵力就持平了,他的优势就被我军消解,要是他还没反应过来,我军就能进一步扩大优势,扭转双方实力对比。”

郭承志忽然一拍手。

“原来如此,一点一点的削减他们的兵力,这样我们的实力就没有差距了!甚至可以反过来比他多,只要我们的动作足够快!”

郭鹏点了点头。

“打仗是要讲究先机的,先机很重要,我军先一步发动攻击,就能抢占先机,他需要时间调兵,需要时间集合,需要时间赶路到预定战场,在此期间到决战以前,我军可以不断用各种方式削弱他的实力。

他诚然是个庞然大物,但是至少在一处战场上,我军兵力比他多,就能恃强凌弱,获得胜利,打击他的实力,通过积累小胜,不断扩大优势,积小胜为大胜,这才是以少胜多的奥妙所在。”

郭承志为之叹服,连连点头,眼中异彩满满。

“大父用兵,真乃神迹!”

“少不了战前的诸多准备,决胜于未战之前。”

郭鹏笑了笑,又说道:“当然了,以少胜多实际上也代表双方的实力相差并不远,若实力差距过大,任何手段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说着,郭鹏又伸手指向了前方烈火熊熊的死亡之地:“如此景象,就是我魏国力彻底碾压黑山贼军之结果!国力上的彻底碾压,让兵法显得苍白,当然,却也不能掩盖其光辉!

以猛火油罐和震天雷远程攻击之,我军无一损伤,而贼军已然在烈火之中苦苦挣扎求生而不得,如此持续数日,我军将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全胜!这就是兵法与国力之结合!”

郭承志顺着郭鹏手的指向看过去。

这一回,他看到的不是毁灭与迷茫,而是一片清明的世界。

这是魏帝国从一支千人部队一路走来变成如今八千余万人庞大综合体的缘由所在。

郭承志明白了!

这一战的结果已经确定了,不可能有任何波折!

一千五百三十 这场旷日持久的治安战终究还是结束了

魏军以绝对的物资储备和绝强的信念利用火焰将黑山焚烧了三天三夜。

期间,由于风向转变,魏军不得不转换位置到预设阵地,继续发动远程攻击,持续烈焰焚天的超强技能。

如此三日之后,一声闷雷,一场春雨从天而降。

这场雨下了一天一夜,春雨熄灭了熊熊燃烧的烈焰,却没有给山中的黑山叛军带来任何春天的希望。

魏军在第二日天空放晴之后全副武装进山清剿残余黑山贼匪,化整为零,以一个个战术小队的模式全面进入黑山,边摸排边处置,所到之处,除了焦黑的尸体,建筑物的残骸。

由于味道过于刺鼻,士兵进山需要用浸湿的纱布护住口鼻,随身携带水壶,要是不慎遇到复燃,可以稍作处置,不至于手忙脚乱。

郭承志在大军进山清剿参与贼匪两日之后,跟着郭鹏一起进山,沿途观看大火焚烧的痕迹,还有那些来不及处理的焦黑尸体,深感震撼。

旁人描述的,书写描写的,终究不如亲眼见到的那么震撼。

他开始有些理解为什么郭鹏说他上了一次战场之后就不想再上第二次了。

太残酷了。

如果战场都是这样的话,郭承志的确也不想第二次看到了。

一路上不仅能看到被烧死的贼人,还能看到被烤死的贼人,或者躲在山洞里无路可逃窒息致死的,死状极为凄惨。

郭承志看了一眼之后就不敢再看第二眼。

之后前方传来消息,有一群贼匪跑到山顶上苟且求生负隅顽抗,被先前出发的先遣队全部杀死、斩首,除此之外,目前并未发现生还者。

魏军在山道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