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1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盛状态。

与此同时,郭鹏也要求地方学宫、学校要招募相当数量的适龄学生。

划定指标,低于指标线的,地方学宫、学校的负责人就要被惩处。

郭鹏要正式打响这场教育战役,把魏帝国从此往后的教育模式和选拔模式都给固定下来,不可动摇,以此彻底巩固魏帝国的根基。

让那些试图在他退位和死了以后搞事情的人彻底绝望。

这些人还有那么一丢丢微不足道的想法,幻想着郭鹏死了以后他们还能反攻倒算,郭鹏就是要把他们最后一丢丢的幻想戳破,让他们万劫不复。

这件事情只要铺开,全国范围内的国营书店——求是书屋遍地开花之后,郭鹏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造纸术和印刷术合二为一,为葬送士族的时代做完最后一步。

士族的时代就此终结,再也不会有复辟的可能。

获得廉价书籍的世人将在也不会允许任何势力把他们可以购买到手的书籍夺走,谁敢夺走,谁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哪怕没有老师,哪怕不识字,哪怕只是地头上的一个普通老农,他都能去买一本书瞧瞧,然后小心翼翼的留作传家宝。

当然,当他们发现书籍遍地都是、数量庞大到了极点的时候,恐怕也不会再把一本书当做传家宝了。

各类书籍在洛阳城内公开贩售,买者甚众,求是书屋之外人山人海。

关于这些书籍的讨论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热度,以至于郭鹏为了自己退位以后的政局稳定而做的一系列人事调整都没有人关注。

大家都在关注这些廉价书籍,都在关注书籍公开贩售的事情。

皇帝甚至还下旨,说民间如果有孤本藏书,可以献给朝廷,朝廷会予以奖励。

民间如果有能人自行撰写书籍,可以带到洛阳上报朝廷,朝廷观看之后若感觉质量很高,甚至可以公开刊行,并且支付书籍作者一种叫做【稿酬】的东西。

简而言之就是给钱。

为此,朝廷还会专门在学部下设刊行司专管此事,专管书籍发布、刊行。

朝廷非常欢迎有才华的人把自己创作的书籍投递给朝廷,让朝廷辨别好坏,若可以公开出售,也就等于是大功一件,足以天下闻名。

这个消息一出,又一次夺走了洛阳城内的头版头条。

大量文人学子激动不已,争相通报这个事情,把这件事情传播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知道,甚至自己也蠢蠢欲动。

有想法的,有想要进行著作的人纷纷开始行动起来,甚至已经有著作但是还没来得及对外发表的人,也纷纷行动起来。

过去,想要让大家知道你写了一本书,首先你本身一定是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或者你本身就是名人,便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来品评好坏,再由他们出去传播消息。

一传十,十传百,一段时间以后,整座城都知道了。

城里人知道了,城外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也就是时间的事情,但是想要全国闻名,那难度就太大了,基本上能让洛阳人知道就不错了。

但是眼下不同了,皇帝对外宣布国营书店——求是书屋会在魏帝国的每个州的首府和每个郡的首府设店,这是第一步计划。

之后还要拓展到每个县,甚至每个乡,让最底层的百姓也能看书。

而一旦被朝廷认定是有价值的书,就会被刊印,然后通过遍布全国的求是书屋的网络,把书送到全国进行宣扬、贩卖。

目标人群是全魏帝国的读书人、识字的人。

一千三百四十一 刊印司与报纸

现在和二三十年前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单说人口识字率的大规模提升,就不是二三十年前可以相比的。

曾经书书和化只是帝国四十万化人之间自娱自乐圈地自萌的高雅项目,那些不识字的贩夫走卒愚夫愚妇们根本不可能理解这种高雅的艺术。

但是现在,经过郭鹏数十年如一日的扫盲行动,贩夫走卒愚夫愚妇们也能识得一些字,最基础的读写不是问题,能看懂书了解化的人群急速扩张。

过去只能覆盖到四十万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一旦出书,面向全国,这覆盖面可就太大了,而且收益也一定很大。

朝廷规定,每一本卖出去的书都可以和求是书屋分成,书屋会按照一定比例给书作者稿酬,只要书还在售卖,就可以拿钱。

具体情况等书籍出版了再去和刊印司谈,然后双方签订合约,白纸黑字落在纸面,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画押,以此为凭证。

还能有这种闻所未闻的美妙事情吗?

不仅可以全国闻名,还能拿到钱,名利双全,还能有那么好的事情吗?

人士子们激动不已。

有著作的纷纷拿着自己的著作奔向刊印司设在皇城之外的办事处,争先恐后投递自己的著作,希望可以得到赏识。

没著作的捶胸顿足,憎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勤快一点写一些作品出来,万一被朝廷看上了,那不就是名利双全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阅览之后,刊印司提交了三十份还算不错的书籍给到皇帝本人,由皇帝本人进行阅读。

刊印司不对学部尚书负责,而直接对皇帝负责,又是一个皇帝直辖部门。

郭鹏把事情交给郭瑾去做,然后阅读起了刊印司送上来的三十本入选的书籍,觉得这些书籍都算是有点名堂,最后精选其中五本作为第一批公开刊印且发售的。

这些都是学术类著作,一本关于儒门五经的,两本关于数学的,两本关于农业的,都是郭鹏看了觉得很有道理的。

书籍作者除了那个研究儒经的不是官员,其余四个都是当朝官员,属于术业有专攻一类,郭鹏深为赞许,下令嘉奖。

这五个人被选中,著作可以对外刊印、发售的消息顿时传遍朝廷,传遍洛阳,传到了街头巷尾,连贩夫走卒们都知道了。

这个消息顿时引起了全城热议,大家都在交谈,说这五个人不仅赚到了名望,还赚到了令人羡慕的财富。

一朝成名天下知,名利双全!

样板出现了,更多人红着眼睛埋头苦干,表示自己也要写一本可以震惊世人的著作出来。

因为朝廷说,学术类,常识类,音乐类,乃至于纯粹的传奇故事,只要写的好,一样可以得到赏识,全国刊印。

当然,前提是不能有一些犯禁的东西,比如私自议论朝政啊,议论皇帝啊,议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