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再看家世出身,而要看考试分数了。
如今就看郭鹏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反正大部分官员对此不抱希望。
他们普遍认为这一次又是一次腥风血雨。
不过除了兵部系统内的官员自己惊慌失措之外,其他部门的官员倒还好,颇有些隔岸观火的悠然闲适。
毕竟这件事情和他们暂时没有关系。
郭鹏要收拾的不是他们,而是兵部和军队。
这一波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可以闲庭信步,舒适的享受时光,然后看着兵部那些私下里吃的脑满肠肥的家伙们受苦了。
总是咱们被整,你们倒是舒服!
程昱很久没有出手了,他的出手也没有时间表,他总是突然出手,突然结束,不给群臣任何的预告。
这一次要做到什么程度,要干掉多少人,牵扯到什么地方,也没人知道。
他们只知道,这一定是皇帝的授意,是皇帝命令他们这样做的。
只是他们本以为皇帝会因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的去世而安稳一阵子,可谁曾想,他就在这个档口又干出这种事情来。
有些人充满恶意的揣测,觉得皇帝该不会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情绪吧?
以皇帝过往的某些做事手段,这种情况也并非不可能。
后勤系统内的官员人心惶惶,惴惴不安,自认自己没有问题的人行的正坐得直,不担心。
但是知道自己有问题的人,他心里有鬼,他吃不香睡不好,生怕什么时候皇帝的屠刀就要落在身上。
皇帝的屠刀不跟你开玩笑,说砍下来就砍下来,这段时间睡不着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军队后勤系统里的官员为了皇帝查账的事情惶恐不安的同时,其他官僚系统却没有这样的担忧。
这次的事情难得的不是以他们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而是以后勤系统作为打击对象,目标是清洁军队,他们自然不担心。
他们正在筹备另外一件事情
魏帝国第一波正式的商船队即将出海前往罗马帝国,展开魏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的第一波正式贸易。
意义非常重大。
因为郭某人的亲自安利和主持,除了皇家商队的大海船之外,很多达官贵人等有资本参与海外贸易的,都参与了海外贸易。
他们和来到洛阳的罗马大使、罗马商人会面,商谈,确定对方的商业需求,然后定下约定,派人采购,收取定金,接着装船贸易出海。
第一次正式的官方贸易,双方都看得很重,可以说是不容有失的一次官方贸易。
一千三百一十九 曹操偶尔也想任性一把
海上贸易,需要准备的东西就太多了,需要支出的成本也太高了。
每一次出海都要准备很多东西,不能全都携带商品。
需要船员,经验丰富的水手,还要给他们准备数量足够的生活用品。
吃的,喝的,用的,全都要按照三个月来准备。
不能少,万一不够,在海上是要出事的。
就过去数年的航海经验来说,在海上要是某项物资缺乏、不足,那是真的要命的。
并且要安排权威足够且地位较高的人总领船队,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控制船员们的情绪,不让船只失控。
几个月在海上漂,停靠岸边的机会非常有限,船员们积累的情绪无处发泄,互相之间打斗起来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这时候也需要组织者考虑该用什么方式给船员们排遣压力,缓解他们的情绪之类的。
内廷方面还建议他们多携带大豆,在海上发豆芽给船员吃,说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让他们务必注意。
如此一来,很多人才发现出海一次的成本真的很高,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
不多加小心筹备,万一遗漏了什么,在海上那就是一个死。
所以他们纷纷向内廷相关部门咨询,了解海上行商最重要的事情,以求商船可以胜利归来,满载黄金、白银,让他们血赚一波。
第一波出发的人不少,都是朝廷里有名有姓的人物。
拿出家里的老本跟着皇帝的商船队一起出发,不知道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讨好皇帝、表示自己和皇帝站在一起。
如果只是为了表示自己和皇帝站在一起,这个成本会不会太大了?
部分官员对此感到不解。
相信能挣钱,也要有足够多的样本让他们去相信,只皇帝一人赚大钱那是不够的。
这些人的出海,也是在为大家打样,让其他有资本出海的人相信,他们的确能出海赚到钱,而且还是血赚。
郭嘉问郭氏宗族借了不少钱,因为郭嘉本身的确没什么钱。
曹操也问曹仁借了不少钱,因为丁夫人死活不愿意把家底子掏出来让曹操去冒险,曹操只好去找目前的曹氏首富曹仁借钱。
曹仁倒是大方,借了不少钱给曹操,于是曹操折腾一番,折腾出了五艘大海船,还有很多货物,加入了出海团队。
曹操本来打算派一个有点威望的曹氏族人做曹氏船队的领头人,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
但是曹操没想到他年仅十八岁的庶子曹冲之主动请缨,说希望跟着商船队一起去罗马增长见识。
曹冲之原名叫做曹冲,虽然是庶子,但是曹操非常疼爱他,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待遇不比几个嫡子差。
延德初年,为了响应郭鹏去二名的政策,曹操把曹冲的名字改为曹冲之。
这一方面是响应政策,一方面曹操也有着想要给儿子改名,给他改改运道的想法。
曹冲之小的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这让曹操非常担忧,本以为改了名会有好的变化,结果不曾想改名之后没多久,曹冲之就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没了命。
幸好大医馆馆主华佗及时出手,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治好了曹冲之的病。
从那以后,曹冲之仿佛就像换了个人一样,身体日渐强健起来。
大家都说这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曹操倒觉得这和自己给他改名也不无关系。
曹操喜欢曹冲之,因为他聪明伶俐,思维活跃,从小考试就经常得满分,总是给曹操长脸,这让曹操非常愉快。
郭嘉的几个儿子就没有曹冲之那么厉害,在学业上被曹冲之全面碾压。
曹操经常以此嘲讽郭嘉,郭嘉每每都气的吹胡子瞪眼,却无可奈何。
人家生个好儿子,自己又能如何?
年龄越大,曹冲之越优秀,俨然成为同期学生里的头把交椅,羡慕的郭嘉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柠檬,曹操当然也越发的疼爱曹冲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