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8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者本身就是寒门豪强出身,是豪强族人,在官府里做官,为豪强利益代言。

他们自然也遭到了残酷的清算,在魏军破城而入之后就遭到了血腥的清洗。

自然会有一批来自其他地方官员代替他们。

随着清算行动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豪强家产暴露出来,不断的增加着平叛之后的清算所得,不断地刷新某些没见过世面的人们的三观。

整个南阳郡,就初步统计,已经统计出了一百二十万口、二十四万户的隐匿户口。

南郡没有那么多,但是也有五十多万口、十多万户的隐匿人口,数量之大令人咂舌。

赵云和朱灵把初步统计的数据往洛阳送的同时,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他们都是没有很多田产的那一类人,都是郭鹏赏赐他们就拿着,然后自己不会额外购买田产,自然不能想象拥有那么多田产和隐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但是有什么样的下场是一清二楚了。

除了少数颇有姿色的妇女被留下来发卖之外,其他的一应人等都被杀得干干净净。

魏帝国和郭某人对待敌人从来不曾留情,从来都是严厉打击。

大家都知道,这一波清算结束之后,已经没有多少豪强庄园能继续存在了。

继续存在的要么就是关系特别深厚,要么就是立下大功的,除此之外就不会有其他的庄园幸存了。

整个行动结束之后,荆州是一个全新的荆州,冀州是一个全新的冀州,青州也是全新的青州,一切旧时代的遗留物都将被扫掉。

过去来不及或者没办法清算的,这一波算是清算到底了。

魏帝国甩掉了包袱,继续出发,至于会给群臣留下什么心理阴影,也不是郭某人考虑之内的事情。

延德这个年号运行至今还不到九年整,但是就没有哪怕一年是完全安稳正正常常的,郭鹏总要折腾一点什么事情出来。

有些年份事情大,有些年份事情小,对于他而言,就是要折腾。

而对于群臣来说,则是被他折腾得苦不堪言,折腾的要死要活。

从开国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折腾死了,一代新人换旧人。

现在还活着的功勋老臣数量不能说少,但是掌握权力的,实在不多。

一波接一波的清洗下来,皇帝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他们都是权力斗争之下的牺牲品。

谁也不知道皇帝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

但是他们的私有土地财产,是确确实实要交税的了。

除了因为立功被赏赐的土地之外因为做出贡献而被皇帝亲自赏赐的土地是不用交税的。

这一点,算是皇帝给立下功劳的臣子们的特殊抚慰,除此之外,都要交税。

高官显贵们也要交税。

曹操要交税,郭嘉要交税,程昱要交税,田丰要交税,是个人都要交税。

豪强们掀起的反抗行动已经被平定得差不多了,叛乱最激烈的冀州幽州青州和荆州都差不多了。

最后一个稍微剧烈一些的徐州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其他几个叛乱根本就不激烈的州的叛军平定的平定,活着的也是奄奄一息,不成气候。

本以为要延续差不多一年的叛乱行动,从延德九年三月底到延德九年七月中旬,就基本上结束了。

然后各个州都开始了差不多的重建工作。

清丈土地行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概需要花个两三年时间把土地清丈完毕,最后登记造册,全国税收政策就这样彻底稳定下来。

废除人丁税,并入土地税收之中,全国土地一体纳税,除了皇帝恩赐土地之外,没有差别。

对于普通子民来说,这是好的政策。

这等于帮他们拿掉了沉重的赋税枷锁中的一道枷锁,让他们稍微轻松了一点儿,而且不用担心因为孩子生得多而需要缴纳更多的人丁税了。

对于其他拥有大量土地的官员、富户来说,这是十分糟糕的政策。

他们需要将他们收入大头的农业收入上缴一部分用以纳税,交给皇帝,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现在却也有了。

作为官员,作为统治者,作为高人一等的存在,他们也将被逼着交税,没有例外。

他们的心中自然是老大的不满,不愿意交税,不愿意和泥腿子们沦为一样的存在,可是在这位空前强大的皇帝的面前,他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可能。

叛乱结束了,皇帝获胜了,政策推进了,官员们的处境更加糟糕了。

但是,这依旧不是结束,皇帝陛下依然没有打算就此让诸位官僚过上快乐轻松的生活。

该做的事情还要做,但是该有的打击一样不会少。

比如官员任期制度。

一千二百零五 曹仁荣耀退休

之前,因为种种现实因素,比如争霸时期的特殊需要等等,还有官员数量不够,郭鹏一直没有重新规定魏帝国的官员任期制度。

魏帝国官员大多数只是正常的升迁调任,基层变动还是比较频繁的,不过顶层,比如各州刺史,那是很久都没有变动过了。

鲜于辅在幽州做刺史已经做了超过十年,就是因为郭鹏一直找不到能取代他的人。

没人能像鲜于辅那样平衡幽州各方势力,维系魏帝国在幽州的统治,地方势力和中央势力需要得到一个平衡,而鲜于辅就是地方势力和中央势力的最大公约数。

在郭鹏没有处理掉内忧外患之前,中央和地方的基本矛盾不是他愿意着手的,等到他把外部的忧患全部处理掉,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威望之后,才开始对这个矛盾下手。

长期依靠最大公约数来维持统治是不行的,不符合魏帝国的利益。

所以在科举制度正式推行以及地方豪强实力被连根拔起的当下,郭鹏决定正式推动魏帝国的官员任期制度。

地方上,将村长、乡长两级首脑的任期定为两年,县令的任期定为四年,郡守任期定为五年,刺史的任期定为七年。

时限一到,便由吏部安排调职或者升职或者降职罢职。

升职的必然是少数,调职的是多数,降职罢职的希望是少数。

能升到中央担任高官的自然是少数中的少数,其他一些注定不可能高升的,就会平级调动到其他相对应的虚职上,让他直接安度晚年了。

中央各官署的官职也被相对应的规定了任期。

中央官员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七年,最短任期不低于一年。

总体而言,魏帝国官员任期制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