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9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置了很多规矩,但是绝对不至于到宋朝的地步。

所以赵恒的劝学诗,他是永远也不会“写”的。

魏国不能崇文抑武。

而为了防范这一现象伴随着科举的壮大最终出现,武学和武举便势在必行。

武人的确应该强悍,但是这并不代表武人都是大老粗,武人也要读书识字长见识的。

武人要读书,要明理,要懂天文地理,要懂尔虞我诈。

只是学习的教材不一样,术业有专攻而已。

武人也可以有很高的学历的。

于是郭某人一边大力支持郭嘉的建议,开始亲自制定科举考试中关于身体方面的要求,一边又开始折腾起武举的事情。

他决定施行文武并重的政策,文举和武举要同时进行,同时选拔,考上之后同时表彰,文举前三甲和武举前三甲都有接受御街夸官表彰的资格。

以此彰显魏帝国文武并重的态度。

科举考试的身体测试方面,首先是绕圈跑,郭某人规定一炷香的时间内跑一个四百米左右的大圈多少圈算合格。

然后再按照郭某人的恶趣味,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跳远,比如俯卧撑,又或者是卷腹之类的。

反正他是皇帝,这方面他一张口,全天下都要跟着他一起做。

这些还都有硬性规定,是必须要考的内容。

深知为了做官读书人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本性,哪怕只是在做官前维持一个好的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

郭鹏称赞了郭嘉的建议,把郭嘉的建议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畴之中,然后很多官员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刚才不断秀身材和肌肉的郭嘉。

这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

折腾完了文举的一应事项,着内阁对接礼部负责此事的办理,从现在开始筹备延德八年的科举考试。

然后,郭鹏又前往参谋台,召集参谋台的参谋官们和卫军诸多将领,一起联席开会,宣布自己决定在文举之外召开武举的事情。

一千二百一十一 士人们对此眉头紧锁

郭鹏在参谋台表达了自己要召开武举的想法和决定。

“科举考试不能只有举,也要有武举,我魏固然重视国家治理,但是我魏之所以能立国,多仰赖军务,军务自然是重中之重,为此,孤才设立了首阳山讲武堂。

但是首阳山讲武堂只面对军中优秀士兵,选拔面较为狭窄,与举多有不同,且没有相关的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不利于我魏军事的长远发展。

所以,孤决定在举之外,另设武举,一样面向全国所有子民,扩大首阳山讲武堂的办学规模,扩招学生,然后可以参加武举,以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郭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参谋官们和军队的将领们面面相觑,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皇帝要把关于考试的改革扩大到军事层面。

不过相对于化方面,郭鹏在军事层面的权力就要大的太多了。

基本上说什么办什么,所以搞武举的事情和扩大办学的事情基本上没什么异议。

“你们没什么意见就好,关于武举和扩大办学,我也有不少想法,咱们一起商议一下。”

郭某人觉得不能只有武举而没有武学,也不能没有武学而只有武举,培养军事人才这方面,国家必须要大力投入,全力扶持才行。

而且不能说举和武举谁更高贵。

曹洪就提出了这个看法。

“陛下,办武举这种事情咱们自然没什么不乐意的,但是该说不说,这武举的地位和举的地位,可不能有什么区别,这些年,那些腐儒可没少拿我们这些武人不当回事儿。”

曹洪在这方面说话很直,所以参谋台里的不少参谋都表示不太高兴。

但是他们现在也不敢说什么,大部分都出身士人家庭的参谋台的参谋们在之前的事件中也有二十多人不顾劝阻的参与进去,被郭鹏严厉惩处,直接砍了脑袋。

参谋台只负责军事,不准涉政,更何况是这种敏感的事情。

必须要狠狠的杀一杀参谋台的不良风气,把他们的这种势头给干脆的砍掉。

砍掉以后,参谋台的参谋们老实多了,也不敢多说什么。

郭鹏已然把参谋这一方面的事情划归到军事层面,和政治分离开来,所以不仅军事将领参加武举,参谋人才也要参加武举来选拔。

首阳山讲武堂不仅培养军事将领,也要培养参谋人才,双管齐下,所以武举选拔出来的人,这化素养还真不一定比举差到哪里去。

所以对于曹洪的疑惑,郭鹏给予了明确的回应。

“这一点,你们都可以放心,举有御街夸官,武举也有,举和武举都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所以举和武举一起进行,一起选拔人才,一起接受表彰,不分高下,朝廷一样重视。”

得到了郭鹏的明确回应,军队将领们就觉得很满意。

然后就开始商讨该如何制定武举考试的规矩。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讨论着讨论着,就谈论出了一个初步的规范出来。

比如不能只考一场,要考好几场。

军事人才,自身的身体素质肯定要过得去,所以这初场要测试武艺,内容包括马弓、步弓及长刀劈砍、长矛突刺和赤手空拳肉搏等项目。

二场考试则测试军阵、攻坚、夜袭等各类战术战法。

三场考试是笔试,各自论述自己对兵法、天、地理等情况对战争的影响和自己的应对策略之类的。

最后三场考试综合评断,计算总分,根据总分择优录取。

分数高的可以录取,分数低的就没办法录取,继续等待来年下一场考试,就那么简单。

扩大招生之后,首阳山讲武堂毕业的学生数量也要大大增加,引入淘汰机制增强竞争性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此,郭某人毫不含糊。

皇帝都发话了,底下人再怎么讨论结果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干脆就不讨论大方向,开始对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进行商量。

郭鹏的习惯,把细节扣到极致,只要我把细节做的足够好,你违反规则的难度就越大,每发现一个,我还能填补一个,那效率就相当高了。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朝堂上开始对科举考试展开了热烈的议论和商讨。

寒门官员和黎庶官员的讨论热度尤其之大,大家都在商讨这样的科举考试能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来。

人数占比大大下降的士人官员们则显得忧心忡忡。

他们当然很少关注武举,主要把精力集中在举。

本想着利用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