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9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出来的都是些废物。

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废除察举选择更加具备可行性的科举,那么完全就是在把魏帝国的基业不当回事,等同于在造反。

这个声明就比张昭的更有气势一点了。

枣祗和王粲发表了言论之后,外交部尚书辛毗、刑部尚书郭议、兵部尚书董昭也联合起来对外发表言论。

他们也认为察举制度已经失败,现在实施后选择新的制度来取代失败的制度了。

许靖虽然私德有缺,但是公德不缺,他的提议是一片公心,不应该遭到如此恶毒的咒骂和诽谤,他们不仅支持许靖,还要求揪出那些恶意诽谤许靖的人严惩。

这就比枣祗和王粲的声明更有威慑力一点。

尚书台、御史台和参谋台的大佬们终于做出了完全的表态,整个决策圈子并没有如同外界人士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剧烈的变动。

他们还集体呼吁这些正在参加抗议的官员们立刻回到岗位上,抗议的士子立刻回到学堂中。

否则后果真的很严重。

上面大佬们做出了该有的态度,剩下侍郎级别官员也一样。

他们当中除了少数打一开始就支持科举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态度从原先的动摇到现在的大彻大悟。

不仅果断抛弃了前来邀请游说他们一起反对科举的士人同僚,还纷纷公开对外发表言论,表态他们支持许靖的意见。

这一级别官员们的态度也逐渐明朗起来,大部分已经果断投入了皇帝的怀抱。

这样的变故发生在短短的两天之内。

皇帝并未众叛亲离,而是统一了决策圈子的思想。

决策圈子里的那些士人官员都支持了许靖的这个科举制度。

这样的表态进一步冲击了中层官僚们的圈子,中上级的官僚们纷纷动摇,开始向皇权靠拢。

尚书级别和侍郎级别的官员基本上都站在了皇帝那边。

这对于外界正在进行剧烈抗议的士人们毫无疑问是当头一棒沉重一击。

一千二百零四 皇帝在沉默中撕毁一切政治契约

高层官僚不分属性的的这一次表态,对于外界的抗议是非常沉重的一击。

因为这至少可以证明皇帝身边的核心圈子并未动摇,而是一直都团结在皇帝身边。

为了支持皇帝,高级官僚们甚至可以忽视士人与非士人的身份属性。

正在努力呐喊努力争取的士人们感觉自己的遭受到了背叛。

他们以为可以带领他们获取胜利的士人官员们居然背叛了他们,转身投入了皇帝的怀抱之中。

这算什么?

他们的抗争难道什么都没有争取到?

皇帝不仅没有妥协,反而还要更进一步,彻底走到他们的对立面上?

这是真的?

没当官的士子们一阵迷茫和痛恨,而那些已经做了官的,甚至还担任了一些领导职位的,则是大惊失色。

他们立刻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商讨这件事情未来的走向。

他们纷纷疑惑为什么那些士人出身的大佬可以接受这样的情况,明明一旦废弃了察举,那些大佬们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

这些人就是层次不够,他们不懂,如果那些大佬不接受皇帝的要求和给予的好处,就会失去一切。

人就是这样,拥有的越多,越害怕失去,越想要更多。

越有,越想要,越害怕。

上层士人官僚和底层的这些中下级官员还有没当官的士子们的处境还有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上层官僚们易于妥协,只要皇帝能给他们一些承诺,一些让他们能放心的承诺,他们并不介意站在皇帝这边,对自己的同僚痛下杀手。

中层官僚们更加摇摆一些。

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顾虑更大一些,想要权力,又舍不得便利的进身之阶,在二者之间反复横跳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下层官僚们就头铁多了,年轻,火气大,暂时看不到上升渠道,也不担心什么别的,反正再怎么也不会失去士人这个身份。

太学士子们更是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只有满腔热血。

这四方面其实很难相互理解,因为彼此的利益诉求完全不同。

而郭某人却知道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忍耐了很久,把想要跳出来的人都给忍出来了。

然后,强迫易于妥协的中上层和上层官僚们妥协,带动妥协的浪潮,一举分化抗议的力量。

在上级官僚们的要求和警告之下,抗议群体中的摇摆分子们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最后有相当一部分老老实实回到了官署办公。

这样的呼吁进行了三次。

皇帝下了三道圣旨,一道比一道语气强烈,一道比一道要求急切。

官员们的呼吁也更加急切,措辞用具更加紧迫。

一共三次。

尽管魏深、屈楚、齐远、马邈等人大声呼吁大家不要半途而废,觉得那只是皇帝最后的挣扎,皇帝很快就会妥协,可依然挡不住那些想要离开的人的行动。

然后皇帝的杀招又来了。

限期之内回到官署的人,只要上面有空闲职位的,全部都得到了升职,上面没有空闲职位的,就调任其他有空闲的上层职位。

升一级的,升二级的,最幸运的几个家伙直接从一司主事升级到了郎中,摸到了侍郎的门槛。

这还不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一批人,穿着中央朝廷的官服,拿着吏部签发的任命书,把那些空缺的中央朝廷内的下层办事官职全部承担起来了。

有一个算一个,但凡是有空缺的职位,这群人全部填上了。

全填上了。

魏帝国加强中央集权,洛阳官员数量超过四千,除却三成寒门官僚之外,剩下七成,近三千官员都是士人出任的。

这一波动乱,士人官僚的百分之八十明确参加了抗议行动,两千多士人官僚为了表达强烈的抗议而罢工,使得中央朝廷部门遭遇剧烈动荡。

然后这种动荡就结束了。

因为他们被整体置换取代了。

那可是两千多职位。

当一脸懵逼的吏部士人长官们询问他们是从何处来的时候,他们直接交代他们是从地方上来的,来自于各地基层政府内,出身是泥腿子。

侥幸学习了认字,当过村长、乡长,后来到太学深造,然后回去历任县级职位和郡级职位,这一次是被朝廷直接征召来的。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皇帝从地方找了一群泥腿子到中央来填补空缺。

也对,中央朝廷也有大量低级的小官儿,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