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1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都认为郭珺和袁氏女儿的婚姻未免有点太着急,感觉像是双方父母都等不及一样的想让他们快点结婚。

少数人认为这是皇帝的意思,皇帝可能后面还有什么动作需要袁氏的支持,所以才会那么快的想把生米煮成熟饭。

多数人认为这是袁氏的意思,因为袁氏才是那个迫不及待想把皇帝的承诺兑现的一方。

其余三家应该也是出于一样的想法,担心受到某些人的报复,或者遭到某些人因为嫉妒而导致的攻击,才会急着和皇帝履行约定,完成婚事的订立和完成。

这当然也是四大家族急着和郭鹏履行约定的重要原因。

遭到官僚集团和军事勋贵集团一致不满和嫉妒的四大家族现在急需皇帝撑腰,没有皇帝撑腰,他们迟早给这帮掌握权力的人玩死。

有了皇帝撑腰,他们才能保证各自的安全。

但是这个事情还真的是皇帝这便率先提起来的,他们正觉得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郭瑾就上门直接推动此事了。

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这才两个月,郭珺已经和袁氏女儿结婚了。

有了这层关系在里面,官僚集团和军事勋贵们也不太敢直接对四大家族下手,以免让皇帝感到不愉快。

四大家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是对于郭鹏来说,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绑死了四大家族,就等于多了一层政治保障,现在意义还不明显,看起来是四大家族占了便宜。

但是不久之后,所有人就会知道到底是谁占得便宜比较多。

而在具体的行动推进之前,郭鹏还要应付一波来自地方上迟来的对于太学新政的反应。

受限于讯息传播速度和交通条件,这波反应比预料之中来的还要慢一些。

反正郭鹏是没想到洛阳这边已经尘埃落定了,郭珺的婚事都办起来了,地方上的反应姗姗来迟。

说是什么反应,不过是一波舆论攻击罢了。

一些人摆出宁死不屈的态度,死死抱住各自家法传承,绝对不和皇帝妥协,什么学宫学校太学之类的,休想我进去!

他们本来已经失去了官学地位,现在却连仅存的一点点希望也要失去——皇帝居然强行公开了断句之法。

这简直是要毁灭他们多少代人积攒下来的祖业。

因此他们比起洛阳的那些更加直接面对郭某人的威慑的家族要稍微勇敢一点。

他们选择抗争到底。

郭某人的嘴巴都要笑歪了。

于是一道圣旨下达,连桓氏都没有遭遇到的禁锢令下达了。

凡是提出抗议且抱着伪学不愿放手的全部罢黜其学术成果,不予承认。

并且不准其家族子弟进入学校、学宫和太学,不准这些家族的子弟拥有学籍,不准参加举孝廉、茂才。

这样的家族被点了名,加在一起一共三十二家,有经典传承家族,也有非经典传承家族但是和他们关系很近的家族。

他们被郭鹏一勺烩,全部罢黜,而且门下学生两个月内不到学校、学宫或者太学报名获取学籍,则将被永久取消举孝廉、茂才的资格。

永远剥夺做官的权力与可能。

掌权者的打击永远都不会来的太慢,只需要稍微用点手段,就能把敌人直接瓦解掉。

这道命令发布以后,根据临淄营的密探反馈说,各大家族的学生们忙不迭的抛弃掉老师的家族,忙不迭的奔入最近的学宫或学校中求取学籍,几乎是立刻就抛弃了他们原先的【恩师】。

然后那些家族就傻眼了。

该失去的都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

士人们所传扬的一切美好品德似乎都已经远去了,剩下的只有非常赤裸的纯粹的利益。

他们用自家的前途和未来告诫了所有后来者——不要和郭某人作对,后果很严重。

一千一百八十九 一桩丑闻的突然出现

这一波来自地方的反抗浪潮被郭某人顺利平息之后,太学新政也步入正轨。

郭某人在筹备最后一击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地方学校和学宫的建设进度和恢复进度。

太学不可能容纳下全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虽然他们最向往的一定是太学,但是地方上的学宫学校依然是那些无法来到洛阳的读书人的首选。

新式教育模式构建的差不多之后,郭鹏下令从太学内部调派一批有教学经验的讲师,让他们携带国家规定的五经正本前往地方学宫和学校传播标点符号的要义。

告诉地方上的那些学子什么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怎么用,以及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做文章之类的。

总之这一波普及教化是要尽快完成的,让标点符号尽快站稳脚跟,好方便郭某人对察举制度下手。

为此,郭某人还特意批了一笔经费给地方政府重修学宫和学校,使之可以尽快招揽地方读书人。

学宫和学校的生源与太学采取同样的方式,士人,寒门学子,还有受到选拔的担任乡村官吏的黎庶子弟。

对于学生人数,郭鹏则要求按照学校和学宫内的老师人数进行安排,多一点少一点都是可以安排的,但是总体原则是多多益善。

郭鹏恢复了一个东汉以前就有的壳子,然后要往这个壳子里装一点新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之中,郭鹏也体会到了习惯对于人们的影响。

一个新玩意儿,别管它最初诞生的时候多离奇,但是只要进入了社会系统之中并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郭鹏最开始要让黎庶子弟进入学校里学习知识的时候,被强烈反对,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让士人们接受这个事实,让渡一些利益之类的。

而到现在,担任乡村官吏的黎庶出身的子弟进入太学学习已经是常态。

除了经常受到士子们的鄙视之外,士人们已经不再对【他们存在于太学】这件事情感到不习惯了。

他们反而觉得这是正常的,每日惯例鄙视也是正常的,不惯例鄙视一下感觉都不太日常。

这次立学宫、学校,郭鹏规定学宫和学校也要招收黎庶子弟,这个时候,就没人提出反对意见了,好像默认了一样。

习惯是有着强大的惯性和生命力的,一旦成功扎根,想要再次祛除就难了。

正如见过一次的光,哪怕只是见过一次,一生就再也不可能忘记。

士人的底线被一步一步的突破,一步一步的向下探索,郭某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