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6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官员十数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远远比不上他们的余荫。

这就让人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

一刀一枪拼杀上来的军事勋贵集团也会嫉妒他们。

嫉妒他们没冒什么风险就得到了世袭罔替不会降级的爵位,可以与国同休。

咱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用命拼来的爵位,居然还不如你们这些靠着祖宗的废物们得到的要好!

隔代还要降一个级别,对于爵位低的子爵男爵来说,一两代人不争气,家族就要被打回原形了。

于是军事勋贵集团也对他们感到不满了。

官僚集团和军事勋贵集团这两大集团都对他们不满,他们除了紧紧围绕在皇帝身边,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挤进这个圈子寻求保护之外,已经没有其他任何的出路了。

四大家族这群文化勋贵们已经给沦落到没有皇帝的保护就无以为继的地步了。

而最大的获利者,当然,只有这位皇帝陛下。

这位皇帝陛下是唯一一位完全的获利者,他所付出的和他所得到的完全不成比例。

但是因为强悍的武力做后盾,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就是了。

所以这次事件,所有人都输了,只有皇帝赢了。

其结果就是现在,进入太学读书的士人们从入学到毕业到做官,全都要接受皇帝陛下的一手安排,不能反抗。

以前是没有这样的道理的,但是现在,有了。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七月中旬的时候,在太学革新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的时候,皇帝颁布了新的命令。

于尚书台八部之外增设一部,名为教育部。

以原先的太学行政团队充任教育部的骨干职位,令太学祭酒袁嗣充任第一任教育部尚书。

教育部存在的意义就是总领包括太学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切公学的教育活动。

然后皇帝陛下同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罢黜私学,兴建公学。

所有学子必须进入地方学宫、学校或者太学获取学籍,然后才能被成认为学子,由此可以获得预备官员的资格。

没有学籍,就算是士子都不能通过举孝廉之路成为官员。

吏部和礼部在筛选的时候也会严格注意把控学籍,不是来自太学或者地方学宫、学校的学子就不被纳入官员体系之内。

一千一百八十四 皇权膨胀

随着这两道命令的颁布,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学体系在魏帝国开始全面复苏。

除了中央太学开始破土动工扩建之外,地方上曾经失落的学宫、学校也被地方政府纷纷重拾,有了重建并且招生的准备工作。

州设学宫,郡设学校,然后是中央的太学。

眼下这个阶段,三者并没有教学等级上的高低之分,不会说学宫就会比学校要好。

只是因为设立方的行政级别不同,所以称呼也不同。

但是州学宫和郡学校的学籍和太学学籍是一样的,在吏部和礼部这边也没有任何不同,不会因为你没有得到名师教导就不认同你的学籍。

有了学籍,才能参加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才能被承认为帝国官员,没有学籍,任你惊才绝艳精通五经,也没有什么用,不承认就是不承认。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学籍,就相当于是接受了政府教育的象征。

也就是说,你的教育人不属于任何私人,而属于中央政府。

你不是任何人的门生,硬是要说的话,你是中央政府的门生。

郭某人到底还是对门生故吏这一社会现象下手了。

官员们纷纷慨叹。

虽然早就知道皇帝陛下的权力欲望非常强大,却没想到他对这个事情也要下手。

之前用行政手段限制了故吏的数量和权力,大大降低了地方开府官员的权势,使之无法对抗中央。

现在又折腾出一个学籍,把门生这一扩充政治权力的路途给堵死了。

学籍这一招是真的狠呐。

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转换,就让门生这个群体失去了可以存续的土壤。

大家都是学部主导的公学里的学子,接受的不是某一家的私家教育,而是中央政府的公共教育,每个人都一样。

这还能算是谁家门生呢?

但是这样的结果早在四大家族交出经典解释权和施教权的时候应该就已经预料到了。

那么重要的东西都交出来了,多一个门生还是少一个门生,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皇帝陛下把大家的关系网络撕扯的七零八落,强行在这一环节添加了政府认证这个过程,把士人们的自说自话变成了国家正规程序,并且插入了他的意志。

很好,这很郭某人。

郭某人就是喜欢在很多奇怪的地方插入属于他的意志。

偏偏这一波士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是只能接受的。

不接受还能怎么办?

造反?

他们面对凶神恶煞的几十万魏军,那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且在太学教育之中,皇帝还有很多奇怪的要求。

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书中断句来,不得随意发表其他家法中的不同看法。

这是非常严格要求贯彻执行的条例。

任何人在授课的时候,都要按照书中的标注来,不准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影响太学生们的学习内容。

所以学部内部有些官员私下里觉得皇帝是在搞新一轮的焚书坑儒,做的事情很不地道,比秦始皇还要残暴之类的。

他们不能这样说郭某人,因为郭某人如果比秦始皇还要残暴的话,就会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的第一时间干掉他们。

他们说的话很快就会被郭某人知道,被无孔不入的临淄营密探探知,然后告诉郭某人,作为郭某人控制朝局影响朝政的方式之一。

得知有人在私底下诽谤自己,郭鹏笑了笑。

“看一个人,别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说什么不重要,发发牢骚罢了,他要真的付诸行动了,再干掉他。”

这是郭某人嘱咐给阎柔的行动准则。

随着权力的越发集中,随着郭某人越来越接近真皇帝而摆脱总代理人的身份,以及局势的改变,郭某人开始逐渐加大临淄营的活动频率。

郭某人已经渐渐开始向真正的皇帝发生转变,这种质的转变需要更大力度的专制统治才能维持。

无论是内廷人数的增加,还是临淄营人数的增加,都是皇帝皇权膨胀,开始向外扩张的标志。

郭某人需要内廷和临淄营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情报,更多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