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8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西的驿站里等到了之后赶来的司马懿。

之后,两人携手共进,一路上品味人间最美的风景,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起踏上了前往帝国边陲的征途。

那必然是遥远且伟大的征途。

而同一时刻,郭某人又在洛阳城内给自己的臣子们下达了一项新的任务。

修史。

修《后汉书》。

这其实不是郭某人自己想到的,郭某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还没想到要修史书。

只是蔡邕闲来无事,某一日上表给郭鹏,希望郭鹏可以对他开放宫廷内收藏史料的场所,他想用余下的生命修一部关于东汉帝国的史书。

他想为东汉帝国收尸,全了自己最后一个念想,给他所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那些人做传,记录他们所经历的所发生的事情。

于是郭某人才想到了修史的事情。

其实也不怪他,准确的说,这一时期,直到数百年后,史书的重要性和政治意义并没有为人所重视。

且直到隋唐以前,修史书都不是官方组织的事情,都是私人行为,历朝历代官方并没有想过专门派一群人给前朝修史。

包括《史记》在内,最开始的名字叫《太史公书》,是司马迁的私修史书。

更早的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无名氏所修《战国策》还有《竹书纪年》等等都是一个性质的私修史书。

东汉时期,班固兄妹联手修了《汉书》。

汉末三国时期,有诸国官僚士人私著的《魏略》、《三国志》、《英雄记》、《魏书》、《吴书》等私修史书。

到南北朝时期,包括《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等,也是私修史书。

当时的政府官方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也不认为史书具备隋唐之后所普遍认知的可以给上一个朝代盖棺定论并且宣布自家政权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最开始禁止私修史书的人是隋文帝杨坚,不过隋朝国祚短,没有能贯彻落实。

到了唐朝也没明令禁止,但是设置了专门修史书的国史馆。

从那以后被认同的所谓正史绝大部分都是官方下令组织修订,为了给上一个朝代盖棺定论并且宣扬自家政权合法性了。

这种史书就被称作正史,当然除了满清之外,也没有真的严厉禁止私人修史,不过一律称之为野史罢了。

于是满清只好流行起了打打擦边球的考据学。

而眼下,修史只是一群社会精英出于个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志向而进行的行为,和官方没什么太大关系。

对蔡邕来说,想给东汉帝国收尸是一回事,自己闲极无聊也是一回事,并且想着和司马迁还有班固兄妹比肩也是一回事。

他也想给后世留下一点重要的东西。

一千零二十五 郭某人绝不认同!

蔡邕也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东西的。

可惜很多都在战火之中被损毁了。

比如他辛辛苦苦领头雕刻的熹平石经在关西大混乱时期被损坏了一些,遗失了一些,后来郭鹏帮忙寻找和修复,也没能全部找到。

还有他辛苦编撰的东观汉记在关西混乱时期遗失了,找不到踪迹。

郭鹏派人寻找过,一样没能找到,只能请蔡邕自己重新写一遍,可惜很多资料已经遗失,他的记忆力也没有那么好。

现在他想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也能完整的保存好,证明他曾经存在过。

于是他就想到了修史书。

这应该是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的最佳证明。

种种情绪主导下,蔡邕上了这份奏表给郭鹏,请求郭鹏允许自己开始修撰后汉书。

郭某人其实也有自己修史的打算,只是暂时没有具体行动,更没想好要修后汉书。

他只是想搞一部太祖实录,把持一下舆论环境,目的也是为了打击那帮士人。

郭某人一直都在搞自己的记录史料小组,收集各种士人官员的黑材料,打算编纂太祖实录,宣扬士人政治的丑陋。

他要把太祖实录传下去,作为打击士人政治的政治武器,巩固自己的统治,却没想到要给东汉帝国修一部史书。

现在蔡邕提出来这件事情,郭鹏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可以稍微操作一下。

让蔡邕领衔,自己派一支团队给蔡邕,由蔡邕主导,奉皇命官修史书,修一部真实详备前所未有的后汉书。

必须要由官方主导,如此重要的话语舆论高地,怎能让与他人?

那些乱修史书的私人谁知道屁股坐在什么地方,会怎么编排历史人物?

会怎么编排自己这样卑鄙无耻且无可辩驳的人?

为了登上皇帝之位,郭某人干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直接间接干掉了多少本能大放异彩的人物,这一点,他自己也不是不清楚。

有没有处理好后事或者有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之类的,他也不敢保证。

这方面要是容忍那些被他打压的家伙们肆意编排,可就有点郁闷了。

虽然郭某人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最坏打算,但是

好吧,他没有那么洒脱,没那么豁达,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占据皇帝之位,手握大义名分,居然任人编排。

舆论阵地自己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

郭某人出道以来最不能容忍他人占领的,就是舆论阵地。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不能掌握舆论高地,就要吃瘪,吃很多很多的瘪!

郭某人绝不认同!

所以他决定派官方团队负责此事,让蔡邕来牵头。

官修史书的大义名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杜绝这种情况发生。

虽然郭某人对很多人一样,对史书的可信度保持怀疑态度,比如最直接的,开国皇帝出生必有祥瑞。

郭某人几乎可以想到无数年后给魏国修史的史官也会记载郭某人出生的时候天降祥瑞。

但是很可惜,郭某人专门去问了郭单,当年自己出生的时候,什么异象都没有。

不过某些时候,写史书的人也不是笨,相反,他们非常精明,记录史料的时候把春秋笔法玩得很溜。

涉及到血淋淋的政治斗争,那当然是敏感事件不能记载,但是他们也有办法用各种曲笔把这件事情留下蛛丝马迹让后人明白。

比如刻意写出一些在常人看来怎么看怎么觉得不符合常理的内容,留给后人去深究。

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后人往往能从简单的几句话里观察到一件血淋淋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政治事件。

或许这就是部分修史书的人所最后留存的职业精神吧?

而现在这些事情轮到郭某人了。

他建立魏国,是接受了汉帝刘健的禅让,是和平从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