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9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程之中也展现出了极强的纪律性,从不扰民,从不争抢,从不拆毁房屋掳掠民众,王道之师的美名很快传遍全蜀中。

这种美名让魏政权的统治彻底在蜀中扎下了根。

此一时节,魏军先后平定了匪患,平定了各郡属国的蛮人,又平定了三巴之地的賨人,将地方保守和分离主义势力打击的七七八八,蜀中之地也终于出现了大一统的氛围。

在这样的前提下,满宠开始加速推进蜀道修缮工程。

这一次的蜀道修缮可就不仅仅代表入蜀的道路了,而是囊括了包括入蜀道路在内的所有蜀中内地道路。

满宠不仅要在秦岭修路,也要在四川盆地上修路,把道路修的四通八达,方便之后魏军征调蜀中的人力物力对南中发起进击。

郭鹏的权力欲望让他不能容忍被设置了郡县的地方实际上却由地方土豪管理,而他自己收不上税。

这是地方势力对他的挑衅。

南中绝对在帝国极壁之内,本身也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和井盐资源,郭某人对此垂涎三尺,不可能不拿下。

眼下的举动,就是为了进攻南中做准备,魏军在蜀中四处征战年余,终于把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扫平,接下来,就是收获的时候。

用蜀中的人力物力,和魏军完成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军民配合,让魏帝国的统治深入乡村基层,也深入人心。

蜀中的这些残余的士族豪强势力,迟早是要被郭某人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

就和南郡和南阳郡里的那些士族势力与豪强势力一样。

他们所代表的地方分离主义势力,是郭某人天然的敌人。

当然,他们自己或许还不知道。

时间前进到了延德四年四月。

郭某人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修路。

修关西的路,修益州的路,修辽东的路,修西域的路,修扬州的路。

各种修,各种投入,各种推进大型工程建设。

然后支持益州和扬州的战争,并且推进移民实边计划,默默的不断加大纸张的供应量,不断的增加政务公务行为之中纸张的使用比例。

慢慢的,一点一点的,从洛阳到地方,对整个魏帝国进行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变革。

郭某人正在等待着量变积累直至产生质变的时刻。

他希望这个过程越快越好,越快的话,他的时间也就越来得及。

而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之中,曹操、程昱和田丰又闹起了矛盾。

矛盾还闹得很大,很激烈,让郭某人感觉自己又有机会了。

九百九十四 田丰数次感受到了来自于程昱的恶意

这一回,这些掌握权力的大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起因是郭某人挑起来的崔渠案。

延德二年六月,郭鹏曾经下令让曹操领衔内阁部分成员与田丰主导的工部对接,商讨从江南修一条运河连接到洛阳的可能性。

曹操和田丰一开始还有所疑虑,觉得郭鹏这样搞是不是有点太凶猛了,全国各项大工程纷纷上马的如今,还要在搞一个那么大的工程,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

而且财政也跟不上啊。

然后郭鹏拿出了他统计了八年的历年入春时间和入冬时间的数据。

根据纵向对比,郭鹏告诉曹操和田丰,天气正在逐渐变冷,延德二年的入春时间和入冬时间比起八年前的数据都有明显波动。

每年入春时间都比上一年更晚,每年入冬时间都比上一年更早。

这就意味着那么多年以来,从春天到冬天的时间不断缩短,这就意味着粮食成长的时间会越变越短。

这样的趋势八年了都不曾改变,这就证明,未来这样的情况有极大可能还会不断恶化。

温度会越来越低,而河北和中原的粮食产量会遭遇大幅度的下降。

粮食的生产和天气寒冷与否有重大联系。

这样的说法把曹操和田丰说的是一愣一愣的,在他们的认知之中,这样的知识非常模糊,不成体系,他们也只是知道天气冷会把粮食冻死。

但是郭鹏说的言之凿凿,听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虽然他们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可是郭鹏只让他们商讨一下可能性,拿个章程出来看看,所以他们也就照着做了。

当时曹操和田丰的关系还比较融洽,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两人初步商讨出了一个具有可能性的方案。

初步方案是利用一下当年孙吴政权北伐的路子。

也就是从长江利用濡须水进入巢湖,再从巢湖进入施水,再进入淝水,沿着淝水进入淮河,从淮河进入颍水,一路直达豫州许县附近。

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一大半的路程。

曹操和田丰分别派出了内阁和工部的干吏们南下江东,沿着这条计划中的路线进行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样的方案是值得采用的。

充分利用自然水道,降低人工耗费,把濡须水、施水、淝水和颍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宽和疏通,打造一条从长江流域直达黄河流域的运河。

这个计划得到了郭鹏的认同,然后郭鹏就让曹操和田丰继续对这个方案进行细节上的增添。

比如如何对自然河道进行拓宽和疏通,如何连接施水和淝水,如何对颍水进行部分改道,将之连接到通往洛阳的水道,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可以使用的运河,可以运输大量粮秣的水道。

当时曹操和田丰是真的没想到,没想到郭鹏居然真的要搞一条大运河,要沟通南北,要为了眼下还看不到影子的事情搞什么未雨绸缪。

这可是个难以想象的大工程。

一旦真的要搞起来的话,从扬州到豫州到兖州再到司隶,联通四州之地的大运河也不知道要动员多少人力物力,历经多少年才能修缮完成。

搞这样一个超大的工程,真的有意义吗?

直接利用这些水道得了,也不用拓宽吧?

田丰将这样的想法写成奏表递给了郭鹏,郭鹏下旨斥责田丰,说他短视。

一旦粮食发生歉收的情况,难道只是一个地方歉收吗?

必然是全中原和全河北的歉收,甚至是北中国级别的歉收,一条运力不足的运河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力远不及水运的陆运又能如何?

运输速度跟得上各地粮食的消耗速度吗?

现在必须要开始做最坏的打算!

将运河搞起来,并且增加各地储存粮食的数量,使之形成一种惯例,将储备粮视作国家头等大事。

郭鹏说一个国家如果要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