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安庆绪授首(1 / 1)

长安风 江谨言 4174 汉字|12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三十六章 安庆绪授首

自昨夜子时开始纵火攻城,至今已有近三个时辰,原本漆黑的夜色也渐渐变得明亮。

就着天边初生的一缕曙光,李瑁看到史思明提枪策马出现在了山谷的谷口,而在他的马上,正五花大绑着一个半死不活的安庆绪。

“末将史思明不负陛下所托,已将安庆绪擒拿,请陛下发落。”史思明来到李瑁身前,先是提起安庆绪,将安庆绪丢在李瑁的马前,而后自己翻身下马,跪地拜道。

“呃...”安庆绪被史思明重重地摔在地上,后背着地,本就有伤在身的他疼得险些背过气去。

不过安庆绪被擒拿,李瑁最先看的倒不是安庆绪,而是史思明。

此时的史思明早已没有早先入谷时那般风采了,看上去反倒是狼狈不堪,衣甲也有些残破,甚至身上还挂了彩,小腿上的伤口还未来得及处理,显然,方才一战,史思明必然是拿命在博了。

李瑁没有管被摔在地上的安庆绪,先是上前扶起了史思明,道:“史将军为国擒敌,辛苦了,快快请起。”

史思明起身谦虚道:“末将能擒得安庆绪,全赖陛下之功,末将不敢居功。”

李瑁笑道:“史将军之功朕和众将士尽数看在眼中,史将军放心,朕绝不会有半点偏颇。”

生擒安庆绪乃是大功,有李瑁这句话,史思明飞黄腾达自然不在话下了。

李瑁与史思明说完话,似乎终于注意到了一旁的安庆绪。

李瑁走到安庆绪的身旁,蹲了下来,看着五花大绑,被捆地结结实实的安庆绪,李瑁问道:“你安氏父子谋反之时,可曾想到会有今日?”

安庆绪回道:“朕...”

安庆绪一个“朕”自方才说了一半,他自己也一下子停住了口,竟说不下去了。

安庆绪在旁人面前尚能以帝王自居,但当他到了李瑁的面前却总有一种莫名的彷徨和自卑。

他本为唐臣,虽侥幸称了皇帝,但当他面对天下正统的李瑁时,仍旧难免自惭形秽。

这世事本就是如此,龙就是龙,蛇就是蛇,就算走蛇侥幸化蛟,那也不是真龙,是上不得九天的。

“小人虽一时叛逆,但早有悔意,还望陛下饶命。”以为阶下囚,安庆绪本就不是刚直之人,如此情况下安庆绪自然极尽自己所能,求饶活命。

李瑁低头看着安庆绪的模样,哪还有半点帝王模样,于是好笑道:“你有何功勋,竟也敢叫朕饶你性命?”

安庆绪见李瑁发问,忙回道:“臣斩杀叛首安禄山,也算是立下了功劳,还望陛下明察。”

李瑁听了安庆绪的话,脸上不禁浮现起了满满的不屑之色,安庆绪为了皇位弑杀亲父,竟还算到了自己的功劳簿上,也算是无耻之尤了。

李瑁问道:“弑父逆行也算功德?”

安庆绪点头忙回道:“那是那是,若非小人杀了安禄山,陛下平叛之路必有险阻,小人也算是立了功的。”

李瑁听着安庆绪的辩解,不禁也为之乍舌,这世上竟还有这等人,李瑁当即摆了摆手道:“如此人物也配存活于世,史思明,把安庆绪立刻斩了。”

安庆绪是史思明擒来,李瑁还要安庆绪也死在史思明的手中,李瑁吩咐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此处。

安庆绪见状,当即大急,史思明为人,安庆绪还是知道的,史思明要杀他,决计是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安庆绪连忙道:“陛下,小人还能为陛下叫开雄武城,若没有小人,要攻下雄武城绝非易事啊。”

李瑁背对着安庆绪走着,对安庆绪的话颇为不屑,安庆绪一死,雄武城上下还有谁会卖命守城?雄武城上下的人心已经散了,这时想要破了雄武城不过是举手之事。

李瑁头也不回地接着对史思明吩咐道:“杀了安庆绪,拿他的人头破了雄武城,朕记你大功。”

“诺!”后面的史思明朗声应诺,举刀斩下了安庆绪的人头。

“咕噜咕噜。”一阵滚落之声,安庆绪人头落地,安氏父子叛乱至此彻底平定,河北再归大唐。

不过此时安氏父子叛乱虽以平定,但李瑁却依旧没有彻底松懈下来,因为河北之地仍旧存在着隐患。

河北之所以能够叛乱,而且声势如此浩大,除了安禄山狼子野心,李隆基昏庸盲目之外,河北本身也存在这极大的问题。

河北多世家,燕赵豪强更是无数,这些人家大多不尊王法,目无法纪,甚至私下蓄养家丁兵卒,堪比府军,这是河北自古就留下的问题。

当年隋末,窦建德兵力冠绝天下,之所以没能顺利南下,也与河北的这些天生的弊病大有关联。

燕赵人士好战,非但是外战,甚至打起内战来也是毫不含糊,他们眼中看重的只有利益和武力,其余的均不在他们眼中。

要想彻底平定河北,光杀了安禄山和安庆绪还不够,灭了燕军也不够,李瑁真正要做的是彻底限制住这些燕赵豪强的势力,削去他们的武力,收取他们的兵甲,才能从根子上解决河北不稳的问题,这也是李瑁一早和李泌便有所商议的。

李瑁一回到蓟城,他先是撤换各处官员,换驻士卒,将唐军遍布蓟城内外,各处街道上也都巡视着唐军的士卒。

在他彻底稳定了蓟城的局势之后,他便立刻下令搜查各处人家,尤以那些名声在外的豪强世家为主,命人详细搜查,将搜出的兵甲之类全部归于一处。

而后李瑁又对那些藏了兵甲在府内的豪强们严加问罪,凡兵甲过十副者,无论来源为何,是否正当,皆以勾结叛逆论处。

李瑁这么一搞,这些世家豪强顿时慌了神。

私藏兵甲固然不合大唐律例,但在这燕赵之地本就是千年留下的陈规,无论是谁当权都只是睁只眼闭只眼,不会较真,偏偏李瑁却这么做了。

可如今的李瑁数十万大军囤积河北,谁又敢不服?

李瑁将这些世家豪强的主事人尽数治罪,杀的杀,罚的罚,整个蓟城的风气为之一肃,而且这种风气还在迅速地往河北其余州县散布,河北各地的世家豪强顿时收敛了不少。

终章 盛世再起

河北之乱,李瑁御驾亲征,历时两月余终于平定。

河北之战后,李瑁留下蔡希德为幽州大都督,总揽幽州边线战事,而后率大军凯旋返京。

河北之战自秋初起,仲秋方才收尾,待李瑁大军回到长安时,关中已然入了冬,关中大地的颜色与李瑁出关时已全然不同。

“臣章仇兼琼、高适、李泌率长安上下百官恭迎陛下凯旋。”李瑁方才至长安城外十里的灞桥,李瑁心腹,左右相,还有翰林院使等一众官员已经在灞桥等候。

李瑁见众臣出迎,当即下马抬手道:“众位卿家有心了,众卿快快请起。”

“谢陛下。”众臣谢恩,纷纷站起了身。

众臣出迎,本就是对李瑁功绩的一众认可,李瑁率众臣进城,入城后着众臣回府,只留下了李泌一人入宫奏对。

“陛下独留臣在此,可是为了节度使制之事?”众臣方一退去。李泌便主动问道。

李瑁还未开口,李泌便已经知道了他心中所想,李瑁不免惊讶道:“长源如何晓得朕的心思?”

李泌笑道:“河北平定,陛下未置范阳、平卢节度使,而是只设了蔡希德这一个幽州大都督,想必是早有规划的。”

河北乃重镇,抵御奚、契丹、室韦等游牧民族,关系大唐北境安,李瑁不可能不重视,此番李瑁没有另设节度使,必然不是遗忘,而是刻意为之。

李瑁点了点头,对李泌道:“安庆绪已死,河北之乱已平,朕欲废节度使制,再重大都督府,长源以为可否?”

李泌听了李瑁的询问,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之色,此事李瑁酝酿了许久,在平定内乱后终于再一次提了出来。

李泌沉思了片刻,终于道:“不知陛下可曾想过要如何撤换,是步步为营,还是一换到底?”

李瑁想了想,问道:“朕想听听你的意思。”

李泌道:“河北、河东、朔方、剑南四地据长安不算甚远,在关中兵力所及,纵有兵祸亦可随时支援,这四处节度可一次替换,撤销节度使府僚,只留大都督府;

陇右、河西主要用以防备吐蕃,关系重大,可先行缩减其辖地,陇右只留鄯、廓、兰、河四州于陇右节度使之下,河西只留凉、肃、瓜、伊等州于河西节度使麾下,待大破吐蕃后再慢慢彻底削减,不使地方有失;

至于北庭和安西,本就远在西域,来往不便,若是贸然削去节度,各州各自为战,恐怕西域局势难以久持,不利西北安稳。而且北庭和安西两镇的钱粮多依赖大唐供应,易于控制,可将安西、北庭两镇易名为大都督府,易其名,而不改其地,使称安西行军大都督府、北庭行军大都督府。陛下以为如何?”

李泌之言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既削了节度使,也不至使边镇混乱,倒也颇和李瑁心中所想。

所谓大都督府,掌军不掌政,管兵不管民,在地方自然不会似节度使那般掀起滔天巨浪,也易于掌控地多。

李瑁听了李泌的建议,不由抚掌道:“长源之言甚合朕意。朕之所忧,无非藩镇与世家。世家之策非一朝一夕可为,或许穷极数朝,然藩镇之策有长源所言,当可于数年内缓缓归矣。”

——————

靖难元年,河北之患平定,大唐海内再复安宁,大唐用了仅仅一年的靖难年号也随之告终。

公元753年元日,皇帝李瑁于元日朝会之上宣布改元永乐,以喻大唐万民永世康乐,再无兵患。

随后,李瑁便以圣喻布下了几道足以令世人震动的旨意,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李瑁对他那些潜邸从龙之臣的许诺。

敕封翰林院使李泌为临漳郡王;敕封左武卫大将军,北伐元帅李光弼为广宁郡王;敕封陇右节度使马璘为扶风郡王;敕封河西节度使崔乾佑为武威郡王;敕封左卫大将军、并州大都督武彦平为定襄郡王,其等郡王只封一代,其子则降封为国公。

另外,李瑁又封原背嵬军兵马使李晟为松洲大都督,主掌西南边事,镇抚南诏、吐蕃;封新投的史思明为安西大都督,辽国公,主掌安西四镇军事;封郝廷玉为北庭大都督、临淮郡公,主掌北庭军事,两人合力经营西域,为大唐巩固西北边陲;原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则转封灵州大都督,挂兵部尚书职,防备突厥。

至此,大唐各处边镇均已安稳,各处军政削的削,减的减,天宝年间的藩镇之患已彻底平定,归属长安朝廷所制,令行禁止。

李瑁此次所遣,均是在安氏父子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双方将士,俱是军中宿将,大唐边线战事一改内乱时被动局面,转守为攻,将失土渐渐收回,另仍有扩张。

十年后,在大唐上下筹备许久的情况下,皇帝李瑁再次御驾亲征,不过此次他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河北,而是高原之上的吐蕃。

安西、陇右、河西、松洲等各处边帅纷纷奉命出兵,合计集兵四十万于大唐西线。

安西自石堡城出兵,松洲自平戎城出兵,安西自小勃律出兵,河西自沙洲出兵,另有李瑁率禁军十五万,以李光弼为帅西进。

自春末,至秋初,李瑁押上了大唐二十年国运,历时三月有余,一路破关战将,终合兵逻些城,一举攻破吐蕃国都逻些,解了大唐西陲百年之患,至此,吐蕃已成大唐属国,年年上贡。

自打李瑁登基后,励精图治,吐蕃之战更是浓墨重彩,待吐蕃平定后的几年,大唐充足地休养生息后,就当国人正在期待李瑁下一个大动作时,长安宫城内却传出了一个惊天的大消息——皇帝禅位了。

年方及知天命之年的李瑁竟突然宣布退位了,将皇位传于长子李儴,留下李光弼、马璘、李岘、李晟等一众干臣辅政,自己则遁入终南山,跟着临漳郡王李泌一同清修简居去了,其间虽也常有回宫,但所待也不过区区几日。

李瑁身体一向康健,入终南山后二十余年后方才驾崩,因其武功历盖唐代诸皇,故庙号武宗,谥号宣武圣诏明孝皇帝。

至此,大唐再兴盛世一百八十年,李氏子孙福泽千载,连绵不绝。

完本感言

历时一年,谨言第一本原创“长安风”终于完本,一年的时间,才85万字,确实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谨言深以为羞愧,不过好在尚有书友们的支持,也不至于太难看。

最后一卷收尾收的稍显仓促,但总算没有太监,也算是对自己对书友有一个交代。

里面很多东西谨言本可以展开来些,但想了想,确实就像有些书友说的,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了,于是便选择了结尾。

这是谨言第一本书,说真的,写的很慢,尤其是卡顿的时候,一章需要写半日,写的过程颇有些挫折,但好在还有诸多书友的鼎力支持,给谨言带来了希望,谨言才能一次次挺过来。

從前以後ing、名字不可考、神江左梅郎、龙行十步、竹林煮饭、云海书游诗同舟、逍遥一梦三千年、宁负苍天不负卿、成成、丁丁和阿道克船长、颜蛰、等等等等,很多谨言已经在感谢了许多次的名字,这些书友都是陪着谨言一路走过来的,篇幅有限,书友的名字谨言无法穷尽,谨言在这里给大家作揖谢过了。

谨言的下一本书大纲还在初步筹备,可能要等到年后开更,期间谨言会多攒些字数,新书怎么的也得一天两到三更了,到时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谨言。

谨言在此再次谢过!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看下书我要网(kxs51.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