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2 章(1 / 1)

地师 徐公子胜治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舞的狂沙仿佛也停滞了一瞬,游方的下坠之势在空中顿了顿,终于落在了沙丘上,冲击之力使沙丘一直淹没到他的大腿,全身骨节发出一连串的爆响,终于承接地气稳稳的站住。

落地了,游方避免了被风卷在山崖上拍成肉泥的下场。但沙尘暴的威势还在肆虐,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清楚戈壁滩上的尘暴是多么的可怕,而游方遭遇的此次,是异乎寻常的猛烈。

不知道这场沙暴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游方不能继续站在沙丘上,那飞舞的狂沙在疾风中就似无数细小的针尖,若是擦中身体能直接划出一道伤口来,短短时间就能让人变得血肉模糊。游方撕下一只衣袖系在脑后掩住了口鼻,运转神念护住周身,以化为实质的无形之力阻挡风沙的侵袭。

他从沙丘中拔出腿,一步一步又向着魔鬼城的深处走去,每迈一步都异常艰难,但渺小的身形在肆虐无忌的狂风中却站的非常稳,如立地之山,而脚下的沙在流动,如澎湃之海。

游方不太走运,他落地的位置是在魔鬼城的东部边缘、戈壁与沙漠的交界处,这里的乱石城堡很高大,分布的比较开,竟然没有可以避风的地方。这种尘暴狂风并没有温柔的方向,遇到阻挡会贴地起旋,每座“城堡”四面都是风,贴着山壁的近处风势更猛,游方在风沙中一时也没有发现可以藏身的洞穴。

他只能咬着牙,在这可以淹没一切的沙尘风暴中前行,向着魔鬼城更深处走去。他选择的方向是明智的,此时此刻不可能走向魔鬼城之外的沙漠,假如这场风暴短时间内不能停下,游方最终也会被吞没。

游方毕竟是血肉之躯,在这天地咆哮的力量面前,心底里只有深深的敬畏。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有多么危险与艰难,但落地之后,内心中却是一片奇异的宁静。

他宁静的感应着周围的一切。不愧为一代地气宗师,就算在这种环境下,他也很清楚只要元神清明,就不会迷路。对于游方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失去对地气灵枢的感应,不能迷失方向。他虽然是从天上被吹过来的,仍能准确的找到所有经过的路径。

**

(未完待续)

------------

说书活动通知及新书有关公告

有诗云——“书说今古事,谈笑尽江湖。胸臆怀高识,声闻妙语殊。”

在《地师》即将全本结局之际,再次感谢诸位书友长期以来的支持,在此鞠躬致意前几次在君子居语音频道举行的说书活动,很多热心书友积极参与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也有书友遗憾的表示时间不凑巧错过了。

很抱歉,大家的作息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很多读者分布在世界上不同的时区,我只能尽量选择方便的时间。在《地师》完本前的最后一次说书活动,兹定于3月31日、下周四晚上八点整,欢迎广大感兴趣的书友届时参加,具体的参与方式见书评区有关置顶公告。

很多读者询问新书事宜、什么时候开新书?其实为了最大程度的延续与增加人气,一般应该在老书结局的同时立即开新书。很遗憾,我做不到,或许是才疏学浅,或许是因为我这个人太认真了。我的习惯,基本上要将主要人物命运、情节走向、主题表达都构思完整,资料积累基本完成,心中有大概的轮廓,才会动笔。

我计划在4月1日凌晨发布《地师》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结局,因为这天是我儿子的周岁生日。他就是在我开始写这本书时出生的,真正倾注心血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也是自己的孩子。

至于新书,暂名为“天”,具体书名待开书时发布,也没必要询问究竟。我计划在五月下旬开新书、七月上架,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尽可能最快的速度了,欢迎与感谢广大新老书友的继续支持。

我在《灵山》结局时曾于书评区开帖征集新书龙套,有不少热心读者希望这次再度征集,那么就在《地师》书评区置顶一个新书龙套征集帖,喜欢凑热闹的书友可以跟帖报名,细节问题请详见书评区置顶专帖。

再次鞠躬感谢广大书友的支持V!~!

┏━━━━━━━━━━━━━━━━━━━━━━━━━┓

┃∷书∷书∷网∷∷∷∷∷∷∷∷∷∷∷∷∷∷∷∷∷∷∷┃

┃∷∷∷∷∷∷∷∷∷∷∷∷∷∷∷∷∷∷∷∷∷∷∷∷∷┃

┃∷∷∷∷H∷U∷S∷H∷U∷∷N∷┃

┃∷∷∷∷∷∷∷∷∷∷∷∷∷∷∷∷∷∷∷∷∷∷∷∷∷┃

┗━━━━━━━━━━━━━━━━━━━━━━━━━┛

------------

三百五十八章、天地不仁

天地变色、风沙肆虐,仿佛要吞噬一切生机存在的痕迹。游方携江山画卷,胸臆中展开曾经走过的天地之间秀美山川灵枢,在暴虐的风沙中穿行。八方尽皆呼啸之声,元神中却一片安宁,他不清楚自己能否安然度过这场沙尘暴,甚至没有刻意去想,只是按照应该选择的方向前进。

在这奇异的定境中,游方修习秘法的过程于元神中回现,自从他在青县郊外初遇师父刘黎时开始,至今的一切感悟都变得那么清晰……有一位学者王国维曾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人生哲思到审美升华的渐悟与顿悟,也是人生经历的情趣境界。然而这话说透了吗、意犹未尽之处还有什么呢?秘法感悟之路,不是孤寂的人与孤寂的山川,而此刻的游方,孤寂的身影走在孤寂的漫卷狂沙中,回溯江山画卷。

总说天地山川之美,那么此刻这风沙之“美”呢?

山水灵枢自古天成,无论人是否能赏;灵枢之妙因人而异,又在人领略多少;灵枢之美因人而成,更在人能否相谙。初习秘法之时,收敛灵觉为神识,自发的五官感受成为自觉的元神感应;移转灵枢之境,是形神之妙与山水灵枢的共鸣;化神识为神念,是将那天地万物赋予如人生动之情,也赋予自身如天地山川之灵。

那么,再迈过一重境地又如何?游方的内心宁静而清晰,可感悟恍惚而朦胧,穿越风沙行走在顿悟的边缘,似放形非放形,似忘情非忘情。

天地风流亘古而存,天地不仁能容万物。生灵秉气而成,五官交感见山川之美,人的情感积淀其中,亦感受自然情怀的积淀,这便是风水灵枢之妙。此生的立足情怀与天地自然的融合,便是神念合形之境,它不一定意味着神念功力更深厚,而是另一重未曾见知的天地。

它也并不意味着此刻的风沙不再伤人,神念却能穿越风沙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