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7 章(1 / 1)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他相信对方的智商够用。

  李隆基颔首:“查,应查。”

  他明白了,朝廷公廨钱放到地方,什么都不要求,年利息百分之十。

  地方专门用来放贷的部门会虚立个名目,说借出去了,借了一千缗。

  等年底给一千一百缗,实际上他们拿着一千缗以百分之三十的利息给放出去,年底自己赚二百缗。

  甚至是需要钱的百姓借不到朝廷的钱,地方放贷的人却能借到,再用借来的钱给需要的百姓放贷。

  “三哥,你看,现在此处有个渝关,很险峻,若是往东挪六十里,一边连海,一边连燕山,筑城为关。”

  李易重新把话题说到河北道北部地区上。

  他说的是明朝的山海关,原来的渝关没有山海关好用。

  李隆基看地图,脑海中出现城关的样子,感兴趣了:“可是好修?需动用多少人力?”

  “用船拉水泥过去,混凝土修比较好修,不过……修不修无所谓,大唐不需要用山海关来防御。”

  李易又把自己修山海关的提议给否了。

  明朝修山海关为了对抗成了气候的东北地区的国家,现在没成气候。

  何况当国家不行的时候,什么关能护住朝廷?

  “真正的强大在于百姓的好日子和民心。有许多冗官,等着排队安排官职的人。

  派出去在全大唐清丈土地,为将来全大唐取消庸调作准备,会增加许多人口。”

  李易不想修山海关了,转而说起将来的事情。

  大唐的百姓有许多逃户,隐匿起来的没有户籍的人,对大唐的经济发展帮助小。

  他们不敢进行过多的社会交流和生产,只守在一个地方生活。

  朝廷的官员还多,二百二十个学子考上了,皆为甲第。

  朝廷上哪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排?原来位置上的人如何处置?

  学子们跑去当村官了,先拿村子练手,还有更多的人,安排一下。

  “怕是他们不愿意去。”李隆基无奈了,他骗那些个没考上的学子们当村官。

  骗了一次,再想骗第二次可不容易了。

  关键是官员可以自己选择去不去当官,包括被贬谪的人,有勇气可以辞职。

  李易笑了,他想起来可怜的杜甫,被李林甫给坑的。

  杜甫最开始就是不作河西尉,后来没办法了,就凄凉为折腰,还是接受了一个小官。

  李易觉得自己去当河西尉也行,保证能把其他官员给贿赂好。

  离长安还不远,就是降户们呆的地方,同州。

  旁边为蒲津桥,守着那个地方还能赚不到钱?冬天多储点冰,夏天在桥头卖冷饮都没问题。

  要不就买硝石制冰,费劲而已。

  “告诉他们,想当大官,必须先办小事儿。以后科举后的官员,不能越级提拔。”

  李易想起了自己那个时候,初时还能噌噌坐火箭往上蹿。

  后来一律到基层,所以许多人采取了一个手段。

  在基层当官,不好升,转到国企,在国企里升,有门路。

  国企升完,再转地方,地方再换国企,来回挪。

  李易觉得即便是不能越级提拔,在大唐,还是有办法走捷径,看本事了。

  李隆基对这个还有犹豫,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比如荫官,长辈官职够高,子孙就能荫一个官。

  他需要试探,看看群臣有多少支持的,不支持的怎么处理。

  “易弟,为兄回去,不在你这里吃饭了。”李隆基要走,找宋璟。

  告诉对方,别想内迁了,马上要多置四个都督府。

  李易送到桥头:“三哥,都督府设立,首要聚拢流民、安抚百姓,朝廷带东西过去,大量发放,不可随意大兴土木。”

  “为兄记下了。”李隆基抱拳,跟着人离去。

  李易站在桥头目送李隆基消失在视野中,对旁边的宫女太监们说:“得找老毕。”

  “找毕宰辅?”桃红现在也了解许多政治事情和经济理论。

  他们不管谁过来轮班,回去后都把礼物和学到的分享给其他人。

  “复置的四个都督府只有自己造血,才能得到朝廷的重视,李家庄子可以引导贸易,朝廷需从中获利。”

  李易教他们利益推动政策,现在所占的地方属于他那时的辽宁。

  辽宁有许多特产,他自己的贸易队伍去赚一次钱。

  别人就愿意跟着去赚钱,朝廷不想组织官方贸易团队,可以收税。

  用当地贸易的钱,养当地的军队,再慢慢分化和收纳渤海国。

  渤海国现在的‘国王’没了后,儿子要搞事儿。

  朝鲜半岛也要占了,凭什么留着,那么好的地方,军事作用大,距离倭国又近。

  想通过船去白令海峡,倭国上面那么多的岛子多重要啊。

  至于倭国能不能占,就比较费劲了,人家那里有人,用战争的手段……

  也不一定非得战争,那里如今的人少。

  当初他们想建大东亚共荣圈,不也采取行动了么。

第七百九十八章 资本投入何目的

  回到兴庆宫,李隆基找到政事堂,对三个从各自办公室里出来的宰相说一同置四个都督府的事情。

  宋璟一直在眨眼睛,比较懵。

  我阻止一个复置营州都督府,你去李家庄子一趟,回来要置四个。

  “陛下,不可呀,置都督府所耗钱财……”宋璟说着,跟李隆基在李家庄子一样,停了。

  李隆基看着他,意思是你继续。

  “渤海恐有惊慌之想。”宋璟只得把前面的一套搬出来。

  “有贸易在,不怕,此番李家庄子的交流贸易队伍,去了渤海所在,当地人以榛子、松子交换。

  李家庄子又于长安城中高价贩卖,获利颇丰,臣都想组织人手去一次。”

  毕构支持置多多的督抚府,朝廷花钱不怕,还能赚钱啊。

  渤海的大榛子、大松子,价格高,皮毛比西域的还要好。

  加上人参和鹿茸,不但把救回来的人的费用、队伍的费用赚回来,另有许多利。

  可惜此次不能收税,人家冒生命危险去的。

  李隆基看苏颋,苏颋没去看另外两个人。

  他抱拳:“陛下,置都督府,当善用水军,往来便利,应修筑坚城,绝野兽侵袭之患。”

  他支持,不支持不行,涉及到大唐战略。

  李易那里一定有后手,阻了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即便成了,也耽误大事。

  苏颋相信李易,不会在此等事情上瞎指挥。

  “臣想去见李易。”宋璟坚持,欲问个明白。

  “可!”李隆基答应,宋璟见过李易。

  “陛下,复置都督府,派何人员?”毕构准备安排人手。

  “宋庆礼可行?命他当一地都督。”李隆基说干活的人,第一个。

  “陛下,宋庆礼喜在地方大肆建设,若当一都督,当地百姓怕是多有劳累。”宋璟说宋庆礼的小毛病。

  “朕知晓,易弟送别时说过,不可大搞无用建设,当送东西过去以安民心。”

  李隆基丝毫不奇怪,习惯了,易弟定然知道要派谁,就这么神奇。

  宋璟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