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6 章(1 / 1)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制作刨冰,可以卖很多钱,现在就给大熊猫趴了。

  “等我要建好动物园,找来其他动物,产业必须要提前扩大,不然没钱养。”

  李易终于知道为什么他那个时候的动物园总破产了。

  要么就是克扣动物的伙食和待遇,节省钱。

  要么就把动物卖了,剩一些花销不是那么大的动物。

  除非游客非常多,门票价格高能承受。

  加上动物园里的餐厅消费高,不然养大熊猫这个,还是算了吧。

  李易庆幸,是在长安呆着,换个偏远的地方,开动物园就是找死。

  游客们看到大熊猫有冰,纷纷购买冰镇酸梅汤。

  有免费的汤,温的,喝着还好喝。

  不过游客们想喝凉的,还有冰镇的凉茶。

  “东主,按照他们的购买力,还行。”青松一号观察着,对李易说。

  这一批宫女太监全是一号,第一批。

  现在他们不后悔了,当初不能留下,必须要换班,人多力量大。

  “以后动物多了,想用游客的消费来回本,难!又没有朝廷的财政补贴。”李易摇摇头。

  他其实想到了冠名权,有钱的人过来给一个大熊猫领养,拿钱,大熊猫不可以带走。

  介绍的时候说是谁养的,提高对方的名气。

  不过他又在心中给否决了,李家庄子还需要让别人投钱?

  李家庄子有钱,必须给百姓这样的认识。

  心情好了他回庄子给护士们上课,去清丈土地的二百二十个官员们离回来的时候还早着呢。

  一晃七月六日,铁勒九姓的部落基本上全跑到了大武军的驻地,算是依附。

  他们以前依附在默啜手下,默啜挂了,他们又转投大唐。

  大唐朝廷上下,从李隆基到姚崇他们,俱是松口气。

  姚崇这个兵部尚书觉得稳了,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就在此时,并州长史王晙上书。

  他说那些人啊,一旦另一边突厥争斗结束,重新建国,他们保证跑回去。

  跑回去的人会再次来攻打大唐,而不跑的那时要成为对方内应。

  所以应该把投降依附的这些人迁到内地,不可以继续让他们在边关呆着。

  奏章先到了姚崇手上,姚崇不以为意,给出自己的意见,继续送到李隆基手上。

  李隆基先看姚崇说的不用担心,再看是谁送来的,随即他认真起来。

  并州长史王晙,前几天易弟专门提的人。

  “召姚卿等人到兴庆殿议事,户部尚书毕卿也找来。”

  李隆基不敢听姚崇的了,吩咐下去,见见三个宰相和管钱的毕构。

第六百七十五章 上策降户迁何地

  四个人到来,不明白陛下紧急召见为何意。

  “诸卿且坐。”四个人躬身见礼之后,李隆基吩咐给四个人上茶水。

  小的事情,在兴庆殿中大家有座位,大朝会要吃吃饭可以有座位,不吃饭则全站着。

  等四人落座,李隆基问:“并州长史王晙上言,给出降户三策。

  上策乃迁至内地;中策为大武军多囤兵马,就地监管;下策如当前,不加防范。

  诸卿对此三个安降户之策,以为如何?”

  姚崇又站起来:“陛下,突厥内乱不休,难以到已往之盛。

  若多囤兵马,耗费钱粮无数。

  若迁往内地,外来人多,无安置之所。

  臣以为,无须担忧九姓复叛,大唐正值盛世。”

  说完他站在那里等,抬眼看李隆基,他觉得陛下应该高兴了。

  换成以前,有人一说盛世,李隆基确实开心。

  不过嘛……真正知道了民生后,他才懂,哪里有什么盛世。

  大唐别处的百姓能像灞水的李家庄子庄户?能像张家村子的村民?能像皇庄的庄户?

  人人识字、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想吃肉就顿顿吃肉、大冬天的蔬菜随便吃。

  这才是盛世,一日达不到,就一日不可言盛世。

  二十个县里面还有百姓家的房子在修呢,盛世会住泥坯房?

  说盛世的全是骗朕,哼!

  于是李隆基面无表情,姚崇无奈退下。

  李隆基目光放在卢怀慎脸上,卢怀慎起身。

  “陛下,当有所防备,不如取中策。”卢怀慎就一句话。

  李隆基颔首,卢怀慎落座。

  张说主动起来:“陛下,臣担心户部压力过大。”

  说完他就坐下,看毕构。

  “陛下,户部有钱财,只是臣不了解九姓部族降户。既然并州长史王晙给出上策,臣想问他,迁到哪去?”

  毕构不清楚情况,他管着户部,户部钱有,他想知道具体情况。

  姚崇再次起身:“臣以为九姓降户难以安置,迁内地,定然需要将士看管,并州长史王晙是欲推卸监管之职。”

  其他三个人互相看看,觉得姚崇的话有道理,那许多人往哪放?谁来管?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同时额头出汗,吓的。

  他发现,若没有易弟说出来人名,自己真可能听四个臣子的话。

  他端起茶碗喝一口水:“并州长史王晙的名字,易弟前几日单独提过,看似有推崇。”

  四人一听涉及到李易了,不敢妄下结论。

  姚崇皱眉:“陛下,既然李易推崇,可让他说应该迁到哪里,降户总要有个安置之所,比如有一片地方……”

  说到此时,姚崇顿住,抱拳,回去坐着。

  另外三个人相互看看,无语。

  “呵呵!”李隆基笑了。

  他已经知道降户安排到哪里了,华州和同州被李易买下来的一大片山。

  到那边,李家庄子提供耕牛挽马和工具,开垦梯田吧,种新的稻子。

  谁来看管?长安十六卫加羽林飞骑。

  后勤显然要由李家庄子承担,李易准备好了。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自己还担忧易弟买了地无人耕种。

  毕构又起来:“陛下,臣以为上策可行,李易那里确实少人耕种。”

  说完他不坐下了,不然一会儿还有话要说,来回折腾。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姚崇三个人几乎同时出声,李易已安排妥当。

  二百多里的路,羽林飞骑和十六卫往来接班无阻碍。

  后勤李易会管好,等降户开了田,朝廷增加租子。

  李易相当于又找到一群俘虏,九姓降户有近三万人,种梯田够了。

  其中的女子,相信李易会给安排其他的动作,甚至把降户的孩子召集起来上课。

  “如此,李易需要更多的钱。”毕构眼睛冒光。

  安排三万人,后勤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李易庄子的钱够不够?不够他不会使劲印刷兑换券,他会想办法赚钱。

  他赚钱……

  “陛下,臣请朝廷给李易补贴。”毕构说出来一句叫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话。

  户部尚书主动给李易补贴?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如何补贴?”姚崇问。

  “修路,修水网。”毕构回答。

  “知古不是已经说了么?你二人单独研究的。”卢怀慎说之前的事情。

  “他只说修水网,没说修路。”毕构强调修路。

  “还有吗?”李隆基警惕。

  “还有?哦,还有减免一部分那里的租……”

  “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