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0 章(1 / 1)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子们交头接耳,不明白今天被找过来是干什么。

  “诉讼基金成立了,缺少人手,本着自愿原则,有没有不想去帮助百姓解决困难的人?请举手。”

  李易说出来他找一群人过来的目的了。

  学子们面面相觑,他们不想当讼师,讼师这个活儿不是好人干的。

  有人刚要举手,李易的声音又响起。

  “诸位不要有顾虑,凭本心,放心地举起手,我这人绝对不会报复,不能说因为你不想帮百姓,就说你当不了好官。”

  差点举手的学子吓一哆嗦,好悬,多亏没把手举起来。

  “果然都是一心为民的人,令李某钦佩不已。接下来,大家报名,有工钱,一天一人五十钱。”

  李易说出来高工资,学子们需要买纸和蜡烛学习。

  墨倒是好办,李家庄子把没制作成墨锭的墨汁免费送。

  学子们听到工钱那么高,心里好受多了,不就是干讼师么,明年还能考科举。

  这个不走衙门的讼师渠道,不算是职业,是帮忙,免费,不要钱的那种。

  学子们到旁边的地方登记,先领一缗预支的钱,去每个县的人选出个头头,掌管一笔办公资金。

  第一批的学子们带着行李,乘马车前往各地。

  其他的学子等着,一个月一轮换,赚那五十钱。

  顺便可以在帮工的地方假公济私地学习,有办公用纸。

  皇城中,宋璟在忙碌。

  毕构回来当户部尚书,李易给送的礼是税收。

  宋璟回来当刑部尚书,李易给的礼物是讼师。

  把活给他们安排好了,谁都别想闲着。

  宋璟干活呢,李隆基背个手,溜达进来。

  “陛下。”“陛下!”其他人连忙问候。

  宋璟抬头、起身:“陛下来了。”

  “身体怎么样?”李隆基关心。

  “胃肠道不怎么好,今天和明天再养两天,定然可以调整过来,李大夫医术好。”

  宋璟对于不用吃泻药的事情很感谢李易,太医有手段,就是用起来难受。

  “刑事无小事,百姓指望着有人帮着讨个公道。李易把讼师的事情办了,刑部初期会忙。”

  李隆基对宋璟进行勉励。

  宋璟泡好茶端过来:“陛下所言极是,讼师出,百姓有之前旧事要重提,等处理完毕,别人会有所收敛。”

  “一些归刑部管的犯了小错的小官小吏,看看不严重的,列个名单。”

  李隆基吩咐一个事情。

  “臣遵口谕。”宋璟听懂了,陛下要大赦。

  李隆基喝一口茶水,准备离开。

  宋璟赶紧出声:“臣僭越一句,突厥默啜死,突厥内乱,当趁此时机分化削弱。”

  “朕知道,此事李易在管,他忍着多日不动,原来在等默啜之死。”

  李隆基扔下一句话,背着手又走了。

  宋璟很想再问李隆基,李易怎么知道那谁会死?能掐会算?

  昨天他问李易,李易说做梦梦到的,这话……

  晚上,李隆基一家三口到李家庄子。

  庄子里在忙,打包货物,装箱子的、放袋子的。

  肥皂、香皂、花露水、甘油等物,自然不会少了煤油灯与暖水瓶。

  这个也保修保换,价钱稍微贵一点,要加运费。

  煤油灯算二百缗,暖水瓶是四百缗。

  “易弟这是要往哪送?”李隆基看庄户忙碌,不免好奇。

  “默啜死了,契丹和突厥保证要跟咱大唐搞好关系,派人送到两边,顺便连渤海那里一同卖。”

  李易给出答案,他可以运作了。

  “那里不安稳。各部落相互之间争斗,渤海……渤海在韬光养晦。”

  李隆基什么都懂,包括渤海的事情,他只不过是分不出来兵力。

  李易笑着点头:“听话的,好好贸易,慢慢改变,不听话的,杀!”

  李易说出来话时不带丝毫火气,像说晚上吃什么一样。

  “竟然还有煤油灯和暖水瓶,定价几何?”李隆基想着赚别人的钱,心情不错。

  “二百、四百。”李易报出来两个数字。

  “契丹和突厥的人买不起,只能少数几个头领买,你准备得太多了。”

  李隆基知道别人有多穷。

  “允许分期付款,和买衣服的一样,可以分成三十期,一个月一期,用东西偿还。”

  李易帮别人想好了怎么买,没钱不怕,一点一点来。

  “其中有许多麻烦,比如人死了、买完不给下一次的钱、被其他人给抢了。”

  李隆基想到契丹和突厥人会搞出来的事情,那些人基本上不讲道理。

  即便是说好了双方买卖,他们看你的武力不行,会直接动手。

  有的甚至是连长期买卖关系的人也杀,反正不能给他们任何一点机会。

  “都有办法应对。”李易还是微笑。

第六百五十八章 不允求和常敌对

  “煤油灯需要油,每次送油过去的时候结算一次,不给钱就不卖油。”李易有拿捏对方的办法。

  “暖水瓶总不会是需要油。”李隆基顺口说出来暖水瓶的问题。

  暖水瓶好用,宫中有许多。

  宫女太监们去打水,不用在炎热的天气中看守炉灶随时提供热水。

  大家用起来很小心,目前为止一个没坏,坏了只能把碎片搜集起来跟李家庄子换新的。

  “想买暖水瓶,必须买煤油灯,一共六百缗,一次二十缗。”

  李易茶泡好了,用茶壶给两个人倒水。

  “二十缗对契丹、突厥普通百姓也支付不起。”李隆基一想到别人有多穷,就生气。

  那么穷的地方,怎么就总要打?田不会自己种?依靠抢,双方谁不死人?

  “他们不用买贵的东西,日常用品,甚至可以比在大唐内部卖时还便宜的价格卖给他们。”李易端起茶碗。

  李隆基叹口气:“他们把青储的方法学去了,大唐许多地方百姓还没会,他们的使臣学了传回去。”

  “那样他们的牲畜才多,大唐需要,青储守不住秘密,又不能不给大唐百姓用。”

  李易无所谓别人学不学,只要技术一直在提高,发展到后期,别人想学也学不会。

  李隆基喝了一会儿茶:“吐蕃失去了突厥对大唐的牵制,又受松州攻打,损失惨重,会再次要求结盟。”

  “用他们的俘虏把咱们的人先换回来,等他们想和的话,咱大唐不和。”

  李易给出态度,按照资料记载,吐蕃本就在松州打输了。

  又因突厥内乱,之后吐蕃还要请和,大唐其实也打不动了,就答应了。

  双方其实都明白怎么回事儿,休息一下,再打,没完没了。

  现在不一样,太行山东边那么大一片地方没欠收,有粮食。

  今年京兆府水网建成,就不会有明年李隆基跑去洛阳吃饭的事情发生。

  按照历史来说,今年关中地区粮食不够了,李隆基想带着大家去洛阳吃饭。

  现在行啊,井打了多少?

  同时长安通洛阳的轨道在修着,年底前同样可以完成。

  缺粮陆路从洛阳往长安运,皇帝跑洛阳吃饭,京兆府百姓怎么办?

  记载上说得好听,皇帝幸洛阳,一呆两年。

  等京兆府的粮食又有了,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