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1 章(1 / 1)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隆基不问突厥,问东北。

  “带来许多蘑菇、人参、松子、核桃、柞蚕蛹、榛子、牡蛎干、貂皮、鹿茸、活鹿。”

  毕构负责收税和退税,东北来的东西,先收税,后退税。

  收税收的是钱,李家庄子对接,直接给钱。

  退税退的是物,包含了利润,朝廷从中赚一部分。

  “春天了,冻土开化,路不好走啊。”李隆基悲天悯人的样子。

  宋璟等人瞬间看向旁边抱着一个箱子的太监,不,是看箱子。

  他们都是人精,什么路好走不好走的,关键在于李易是否又提前出招了。

  “朕听闻路还在修着,那边的四个地方,就是缺钱,人少,天寒地冻的不容易,春天来了。”

  李隆基继续之前的状态,带一丝丝愁绪。

  换已往,在朝会上,好多官员会站出来表示同悲。

  然!此刻四个宰辅在使劲琢磨,啥意思。

  缺钱不是问题,大唐有钱,人少?春天来了要说什么?

  天寒地冻,那边没开化?对,没,早着呢,黄河通了那里依旧还有冻的地方。

  “朕听闻河东节度使、太原府那里的煤炭过多,有人甚至提议用煤来修路,比之黄泥更易行走。

  又听说当地百姓找不到可行之事,无活计,朕心甚忧。

  一方受苦寒之冷,一方煤多而民少活计,李家庄子所用之煤是什么来着?”

  李隆基开始暗示,边暗示边不满意。

  你们宰辅整天心里想什么了?太原煤多,东北不知道煤矿在哪,太原一大圈的百姓种田费劲,你们懂没?

  “李家庄子用煤焦冶炼,温度高,要焖焦?”苏颋尝试着问,猜陛下的意思。

  “让契丹、奚族过来买煤?”宋璟从经济角度出发。

  “卖煤收税。”毕构直接,要钱。

  张九龄看看三个人,问:“李家庄子的煤跟别人不一样?”

  他去年才过来,对一些事情还没接触,主要是事情太小,无人与他说。

  高力士出声:“李家庄子的煤是洗煤洗出来的,都是好煤,块煤,李家庄子若需要焦,自己焖。”

  “原来是让太原的百姓洗煤卖到契丹和奚族,怎么卖?多少人会洗?”苏颋悟了,太简单了。

  “是呀,怎么卖?”李隆基惆怅了,终于发现,跟易弟说话咋就那么轻松?

  有人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换到易弟身上,直接就把一个全套的计划给出来。

  宰相太笨了,你们一点战略思维都没有?当前什么最重要?人口哇!

  李隆基深吸口气,缓缓吐出:“以修路取暖冶炼之名,招契丹、奚族、渤海之民来我大唐干活。

  多给工钱,洗煤工,赚的钱不少,一个人一天能赚四十钱,现在的四十钱能买吃好些日子的粮食了。

  人口缺少,发展不了本地产业,赚到的钱又有一大部分会消费在劳作之地,尤其是道路不够畅通的时候。

  以矿产资源换取人力资源,矿产出售的价钱比雇佣人的价钱高,就会压制外族。”

  李隆基给宰辅们上课了,书都给你们了,你们不好好学是不?

  非武力方式的侵略战,你们不懂?朕都学会了,虽然还差一大截。

  就你们这样的还私下里抱怨权利少,给你们什么权?什么利?

  朕忍了,等着,等李家庄子的学子们在地方上历练好了,提到朝堂的高度,朕就不需要其他人了。

  “臣知错。”宋璟没去吹捧李隆基,他直接认错,确实未想到。

  像《管仲》所著,各种经济战。

  之前看了还觉得正确,现在一比较,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买你东西,你就专门生产这个东西,我不买了,你就完了。这就是管仲的经济战。

  再看看李易的,带着你一起赚钱,随时能够让你废掉,又随时可以叫你过好日子。

  防不胜防啊,处处是套啊。

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两种无奈食人说

  宋璟等人知晓,明日派人联系奚族、契丹、渤海国的人。

  “陛下,一人一天四十钱?”苏颋问一下具体数字。

  “大唐冬天洗煤工一天四十钱,大唐许多地方一家几口人也赚不到四十钱。十钱,多给契丹他们。”

  李隆基否决,他只是那么一说,照那边的人日常生活所需,给十钱都多。

  太原府的百姓生活还不够好,给外来的人过多,本地人该怎么想朝廷?

  “陛下,管吃管住否?”张九龄想到京兆府从外面来的百姓,前一到两个月给东西,房子不收租。

  “此等小事,问朕?”李隆基不高兴了,你们不会自己先弄出来一个奏章,再让我看么?

  一句一问,朕要你们有何用?

  “陛下,明日一早,臣等送奏疏到……到庄子?”

  宋璟赶紧接过话,对,忘了,应该宰相们处理。

  不对,宰相们都不应该处理,是更下面的人写,写完了宰相看。

  “嗯!”李隆基沉吟一下:“派人去接,沿途保护,到地方后天气渐暖,注意卫生。

  朕听闻太原府一代,喝水亦是烧开,因离京兆府近,李家庄子多有补贴。

  领外族来人自己搭窝棚,估算当地粮油价格,雇佣人员制作大锅饭,收取务工人员钱财。

  无须盈利,只平衡做饭之人工钱即可。

  十钱工钱,非按日计,乃按件计,正常一天努力洗煤的数量,最高定在十钱……”

  李隆基刚刚还让别人写,结果自己说起来。

  包括生病给本钱开药,不准外来人员赌博、互相欺凌。

  钱财按月发放但先不交到对方手中,以免遗失。

  谁有花销,先记账,从工钱中扣除。

  李隆基说一大堆,所有细节全考虑到了。

  “记好,明日一早便派人出去。不然等你们想清楚,又会耽搁几日。”

  李隆基终于说出他为何把细节都负责的原因。

  这等事情,四个宰辅根本没有经验,递上来奏疏,还是自己看,不合格打回去,再写、再看……

  “臣知道。”四个人一同说,低头,有那么一丁点脸红。

  “准备吃饭。”李隆基语气中带着无奈。

  两种无奈,一种是宰辅们水平怎么越来越低?

  另一种:赶紧让他们先吃,打包回家,还没到晚饭时间。

  宋璟四个人去洗手,都是要少吃两口,然后打包回家吃,直接打包显得不好。

  “陛下如今要求细节。”毕构洗着手,小声对三个同僚说。

  “陛下应高屋建瓴,事事求细,我等还能做多少?”

  宋璟不是很满意,交给下面,下面的人懂。

  “小易说细节决定成败,可叫相应部门多写几份,综合考量。”张九龄想办法。

  他修路的时候,出主意的工匠就有很多,他再实地考察、测量。

  都指望一个人完善,除非是李易。

  “开始动手了,所雇外工,想来不会仅仅为人口所计。”苏颋认为还有套路跟着。

  “不想了,累!吃饭,打包盒老夫都已带来。”毕构擦干净手,边说边去食堂。

  ……

  黄昏的时候,天放晴,半个时辰前的乌云变成了鱼鳞状。

  游艇上的人在甲板上戴手套挑大虾,不着急吃饭,准备等到地方泊船后吃烧烤。

  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