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时候,郭知运说出弊端。
“弓箭作用亦小,窜天猴最好用,计算好大概的飞行距离。”秦离摇头,给他弓他不会冲。
“战争是在打技术,真怕哪一天遇到技术比我们更厉害的敌人。”王君葵放下望远镜,略带愁色。
他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有更厉害的武器,现在大唐大吐蕃,全面压制。
秦离还是摇头:“没有,东主说过,大唐技术最先进,东主说他在培养体系,教其他人学。”
“没有好,没有就好。”张忠亮也怕。
热气球上往下扔炸药包一种战术,他觉得自己守城是守不住的。
秦离点头:“目前是打后勤、打钱,东主说愿意用更多的钱来换大唐将士的平安。”
“钱不是有定数的吗?”郭知运认为花钱的时候把钱扔出去,那钱就没了。
“亩产两石的时候顶数是两石,后来亩产三石,定数是三石。
样五只鸡,鸡下蛋,孵化小鸡,一群鸡,定数是多少?
沙地不能种粮,却能种瓜,东主在京兆府北面种了很多瓜,都赚钱呢。”
秦离反驳天下物产有定数的说法,全是跟李易所学。
郭知运想想,自己笑了:“呵呵!倒是这么个理儿。报纸上说的各种种地的事情,我里照着学,大家的日子果然好过了。”
“我陇右一样学,好工具节省了时间,大家就养家禽,我那水多,鸭子和鹅也多,还能自己孵化家禽,让母鸡不抱窝。”
张忠亮表示感谢,报纸上啥都说。
还有人给送,包括吐蕃和突厥等地,一起学,不给学费。
“寻常小民,若得一技,当敝帚自珍。李易却广传大唐,外族得此技,应感其恩。”
王君葵称赞李易,他希望秦离回去后跟李易说,他想打仗,需要补给。
天下哪个地方的后勤能比得上李家庄子?
自己打到哪,东西送到哪,陆路、水路同时送。
他还不知道李易的出现救了他一命,不然按照历史资料,他就挂了,不是寿终正寝。
资料所载,及君葵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怏怏,耻在麾下。君葵奏回纥等部落难制……君葵与贼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遂杀君葵。
他被回纥的人给杀了,回纥是一个部族。
回纥就是千里送鹅毛的典故中的那个,各种版本。
其中一个是: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现在他不会遇到那种事情了,大唐的武器足够厉害,这要是还能被人给打了,他指挥才能要低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他好几次大破吐蕃,还顶住了突厥进攻。
他同样不是被擒,他属于战死,这个时期的大唐讲究的就是帅旗不倒,死战不退。
吐蕃以战死为荣,大唐的边关将领也一样。
他要是孤军被困,周围有自己的部队在拼杀,眼看着敌人要冲上来了,亦会喊着‘向我发射窜天候’,然后抱着炸药包跟敌人同归于尽。
否则一旦被捉,哪怕活着回大唐,结局也是死,其他将士死了,你怎么能活?
……
“时间差不多了,我军该出动了,东西都准备好。”不清楚九曲之地具体情况的张孝嵩,跟樊凡说话。
樊凡还剩两千八百人手,一大堆炸药包。
要开干了,他没想着躲,羽林飞骑凭什么惧怕别人?
“都好了,最好是下一场雨,大一点的,咱们的炸药包防水措施做得好。”樊凡居然想着下大雨。
“对,下大雨好。”张孝嵩认可。
他是精骑,不在乎环境,气候越恶劣越好,羽林飞骑更无所谓。
下大雨的时候,斥候受到的限制最多。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边关生死生活分
张孝嵩的队伍出发,速度不快,热气球被拽着走。
三条绳子在三个方向固定住热气球,风一吹,热气球上面的球体会微微偏一偏。
热气球上的人就赶紧拉周围的绳子调整,技术难度很高。
三个陇右的热气球兵在上面,一个负责控制火焰,两个四处扯绳子。
抽空拿望远镜看一眼别处,准备打旗语。
原本是羽林飞骑要接替他们,三个人说死不答应,必须自己控制热气球,哪怕是死,也要跟热气球一起掉下去。
他们已经把操控热气球当成使命与荣耀,他们能被选中当热气球兵,是骑术、箭术、力量综合考核后的结果。
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的骄傲,其实跟李易那时的飞行兵一样。
飞机坠毁,飞行员跳伞,飞行员的单兵作战能力必须突出。
在李易那时,除了个别的地方对着伞兵开火,一般都是抓俘虏。
大唐的热气球兵,不会当俘虏,他们始终都带着一个炸药包。
不小心掉下去,周围没有敌人,就把热气球烧了,自己想办法逃离。
周围有敌人骑兵围过来,那就喊着投降,两个人挡住一个人。
等骑兵到近前,点燃炸药包,连人带热气球一起炸。
“东主说,这个时候的大唐边关都是好兵,果然如此。”
樊凡拿望远镜看一眼热气球上的人,对张孝嵩说。
“后勤好,前面的将士就有底气,李东主这个辅助打得实在是太厉害。”
张孝嵩已经不知道怎么来形容李易,又送东西又送人。
自己的队伍要战力有战力,要士气有士气。
那不是回去了二百人么,还说留下记号,这边的一直随队的羽林飞骑也留记号。
之后送东西的队伍延着记号追,把物资送过来。
一支孤军在敌后,竟然打出了正规军辎重模式。
……
张孝嵩和樊凡在等雨天,他俩要玩次大的。
长安下雨了,整个京兆府都在下。
“哗啦啦啦啦啦啦下雨了,看见大家都在跑……”李易抱着吉他给永穆公主唱歌。
下雨了,永穆公主给孩子们上完课,哪都不去了,找李易玩儿。
李隆基没来打扰,李隆基在兴庆宫呢,还未回来。
“李朗,女子天气好点的那种。”永穆公主不愿意听现在李易唱的东西。
她比较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马上说。
“那行,我换一个乐器,大提琴,我给你拉一个花好月圆,这个其实是女的唱,我现在没变声,我给你唱。”
李易从善如流,拿过大提琴给永穆公主唱:“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李易喜欢他那个时候姓周的唱的版本,最开始的一段,乐队始终在低八度的位置进行。
把演唱者的音质给单独体现出来,不像后来一些歌曲,哐哐哐伴奏压过主唱。
李易理解很多模式化的歌曲出现的原因,人家不想成经典,就是想赚钱,有的甚至是赚生活费。
但他拿出来的必须是经典,抄难道不应该抄好的?
永穆公主听着,脸红了,这歌怎么感觉那么艳呢?李郎太坏了。
李易却在认真地拉着、唱着,这首歌可不是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