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真正地下到街上与民同乐,他们随后便乘车来到樊楼,自娱自乐起来。
元宵节一过,所有官员便要正式点卯治事,上班之前各单位花些公款,吃顿团圆饭、集体拜个年也是应有之义。杨帆作为一路长官,这样的场合是不便缺席的,故而今晚的宴会其实早在日程之中。
这种官员之间的宴会其实气氛紧得很。众人说话小心翼翼,所言皆是些官话、套话,好生无趣。故而宴会不到十点之时便已经结束,众人飞也似地回家,或是悄悄地跑去参加其他的节目。
宴会虽然无聊,不过酒却没有少喝。众人散去之后,杨帆与唐恪几人又留了一会,一边喝茶解酒,一边聊了一会接下来的政务。直到将近子时时候,他们才各自散去。
这个时候若在平时,当然是挺晚的。然而放在上元之夜,却是刚刚进入热闹的高潮阶段。樊楼今晚除了满雅间的酒宴之外,两个大厅之内还有一场歌舞表演和一场唱酬诗会,这两个节目此时远没有结束的迹象。
在唐恪等人离去之后,杨帆独自留了下来,他本来的打算便是要前去谢谢李师师。
叫来樊楼的领班经理,杨帆才知李师师此时果然在应酬之中。今晚的歌舞表演她早些时候已经出场过,此时正在另一场唱酬诗会之上,陪着一众人士子作诗唱酬。
杨帆也没有考虑太多,他随口吩咐那位经理将李师师从会场之上悄悄叫出,自己则起身跟着经理来到了会场门外,以便一会送李师师回自己的绣楼休息,也顺便表达一下感谢之意。
诗会的会场设在樊楼的一栋连廊小楼二层之上,这栋小楼虽然不大,却极其精美,里面一派复古的装饰,全是矮几、书画、瓷器、花草等等。整个小楼充盈着书香气息,正是那些人士子聚会的绝佳场所。
杨帆通过连廊,来到这栋小楼的二层大厅门前。经理早已悄悄地进去,估计不一会儿便可知会李师师,将其带离会场。
然而,情况出现了一些意外。
先是大厅内的现场一阵喧哗,接着带班的经理慌张地出来向杨帆禀道:“大人恕罪,里面那群人缠着师师大家不放,师师大家让小人告知大人,先去她的绣楼歇息,诗会一结束,她便前去与大人一晤。”
“噢?那就先去那儿吧!”杨帆沉吟道,毕竟这场聚会没有结束,这样唐突地将李师师带离实在不是有礼的举动。而且他身为朝庭命官,总须注意些风评,不可能公然亮明身份,以权势压着那些人士子将人抢走。
那经理松一口气,正欲引路带杨帆离开,大厅的门却吱呀一声打开。
几个士打扮的人出现在门口,看了杨帆几眼,脸上带着果然如此的表情,向杨帆施礼道:“学生见过大人!”
杨帆皱皱眉,抬手道:“免礼!本官找师师大家有点事情,既然你们有诗会在此,本官便移步他处,等上一会。”
杨帆说罢便欲转身离去,不想这几个士子却齐声开口道:“大人请留步!”
“嗯?”杨帆回头疑惑道。
几人相互望过几眼后,其中一个拱手道:“大人有所不知,今晚诗会大家与师师姑娘有个约定,便是今晚谁能以诗词压服众人,谁便获得单独与师师姑娘谈诗说词的机会。所以大人恐怕要等上好长一段时间,除非大人也能以诗司折服众人。”
“大胆刁民!该当何罪!”杨帆身后的一名护卫上前怒斥道。
第二四O章 和山诗会
杨帆也着实厌恶这些百无一用的穷酸文士,但总不能众目睦睦之下真让手下将他们打上一顿。他举手着止住那名护卫,冷冷地看着身前那名书生。
而这时门口又挤过几名文士,他们竟然齐身拜倒道:“学生不知何罪之有,还请大人明示!”
“大人我等皆是有功名在身之人,岂是你那奴才口中所言的刁民?”
“大人请给我等一个说法!”
众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朝杨帆争辩着。
杨帆突然想起来,这些还未入朝为官书生可是单纯的很,他们执着地相信大宋乃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所以特有存在感。莫说是面对眼前的杨帆,便是面对京中的赵佶,他们不是一样敢跪在雪地里誓死逼宫?像那周邦彦,不也一样敢同赵佶争风吃醋?
想明白这点,杨帆便对这些既有些可恶又有些可爱的书生的行为,尽数释怀。
“汝等当然无罪!”杨帆冷冷的目光也变得温和起来,“只是本官确实找那师师姑娘有公事相商嗯,不知你们今日诗会唱酬的主题是什么?”
一众书生面面相觑,听这杨大人的意思,真是想在这诗会上以诗词折服他们,好立马获得带走李师师的机会。只是,他们却是听说,这杨大人只喜欢舞枪弄棒,于这诗词之道,几乎是一无所知。
“大人,今日乃是上元佳节,诗会自然是以此为题。”
“噢,本官突然技痒,也想写诗填词,这便进去吧!”杨帆不管跪倒在地的众书生,径直踏入厅中。
人聚会,诗歌唱酬是少不了的节目,而每逢佳节,诗会斗诗,也是文人们卖弄文采、以求成名的机会。北宋善待文人士子,这种类型的聚会也就更加普遍起来。
当然,诗会的规模有大有小、有高档有低端。北宋最著名的一场诗会却是神宗时期驸马都尉王诜,也就是赵佶的姑父,也是赵佶走向荒淫之路的人生导师之一,在自己的花园西园里举行的,作品有画有诗,后来结集,史称“西园雅集”。
那次集会可谓是“群星璀璨”,王诜邀请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十六位文化名人、作词高手、绘画大师,填词作画、谈经论道,成就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晚杭州这些文人的聚会自然无法与那西园之会相提并论,甚至在杨帆的眼里着实有些东施效颦的意思。因为这些文士之课本之上的名字。
根据简单的了解,这里面最为出名的是个叫作朱文锦的进士,据说此人才学不错,可惜出身商贾之家,故而中了进士之后,也没有得到一个实缺,只能回杭州老家候着。由于家境不错,这个诗会的一应费用,基本便由他还有几个附庸风雅的二世祖撑着。
至于其他人,多是州学的学子,在杨帆眼里,基本是些措大。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些学子的眼里,杨帆亦是一个不通文墨的粗鄙之官。北宋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文取士,像欧阳修、宴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