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物以稀为贵(1 / 1)

回到明朝当暴君 天煌贵胄 279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三百二十五章 物以稀为贵

完颜宏觉得自己的女儿可能是中邪了。

不过,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中邪了。这皇帝女婿不知道给她灌了什么药,这傻丫头满脑子的就是什么瑷珲以北归辽王所有的念头。

哪怕为此把整个锡伯族甚至于连自己这个当爹的都一起打包卖掉都没有丝毫的犹豫那便宜女婿把自己扔在这儿单独和女儿说话,还不是为了让女儿替他说好话,好忽悠老子留在关外替他卖命?

但是这一招对于自己来说基本上是无解的。

很明显,现在留在关外的好处要比内附的好处大的多。

至于说以后自己有了外孙后封为辽王,再向北去,其实问题也不是很大。

就算是北边比现在的辽东还要冷又能怎么着?

有了汉人的教授,屋子盖了起来,现在的那种四面漏风的木屋就可以不要了大不了冬天就往屋子里边一躲,任他外面大风大雪的,自己热上一壶酒,这小日子还不是美滋滋?

完颜宏心中暗自盘算不已,完颜玉卓可就有些着急了。

不过,幸好是入宫的时候长了,总算是长了几个心眼尤其是在崇祯皇帝耳提面命之下。

挥了挥手,完颜玉卓便命人抬过来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地形图。

指了指瑷珲所在的位置,以前更北方的位置,完颜玉卓道:“阿爹看这里,虽然瑷珲这里也算是个苦寒之地,但是毕竟有江还有大湖,光是渔获,估计都能养活十万之众了。

再加上还离海不远,夏天还可以出海打鱼,那鱼晒干了拿到大明来换粮食,冬天的时候就不用担心饿肚子。”

说完之后,完颜玉卓又是指了指地图,接着道:“还有瑷珲这里,陛下说这附近可是有金矿的,到时候也一并归了辽王。”

金矿两个字成了最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完颜宏觉得这金矿虽然还不清楚具体在哪儿,有多少金子,而且也未必能弄在自己手里,但是在自己的外孙手里,自己也在他身边的话,总比这金矿落在大明皇帝的手里要强的多吧?

人性本贪,完颜宏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概念。

在完颜宏向崇祯皇帝告辞回辽东的时候,留下了五千建奴的人头,总算让崇祯皇帝那个在太祖高皇帝陵前筑个京观,让朱元璋跟着乐呵乐呵的想法得以实现。

至于完颜宏带走的,则是几个墨家里面专门种地的一些学子,还有皇家学院里面正式划分出来的农学院之中的几个学子。

还有就是一些种子,别管什么乱七八糟的种子,只要是大明有的,基本上都带了些过去,到时候在辽东种着看看。

最后就是一些刀剑之类的兵器,还有大量的盐。

而且崇祯皇帝还承诺每个月都会弄一批盐过去。只要自己的便宜老丈人不把盐倒腾给建奴,剩下的都好说。

在崇祯皇帝看来,刀剑随便他倒腾,盐不行完颜宏如果倒腾了盐,那东厂卖盐的事儿不就要黄铺子了?

当然,为了这些人和种子,还有刀剑和盐,完颜宏大手一挥,签下了一份欠条欠了足足有一万颗建奴的人头外加科尔沁的两万颗人头。

也幸好这张欠条之上明确的规定了只要是建奴或者科尔沁的人头就行,不分是不是青壮,也不分男女。

要不然的话,完颜宏觉得自己未必敢签这么一张欠条。

建奴一个旗的兵力满打满算才两万六千人,自己大笔一挥就预定了一万,还真把自己当成什么战神了?

至于科尔沁就更完犊子了,如果是两万青壮,科尔泌甚至都可以宣告在草原上除名了。

到时候黄台吉和奥巴台吉不找自己玩命就谢天谢地了,至于什么倒腾刀剑的事儿肯定也就没了指望。

反正完颜宏觉得自己没那个能耐。

送走了完颜宏之后,崇祯皇帝自己也是暗自可惜了一番。

这董仲舒和刘野猪也太坏了,好好的的“堆积如小山”那么夸张,可能味道比之“不甚美味”还要难吃几倍,但是一条鲸鱼的肉能让几十个人吃饱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且还得是大肚汉才行,要不然的话,一百来个人够呛能吃掉一头鲸鱼。

但是郑芝龙提出的问题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鱼好弄,但是除了风干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存储办法了。

而且在夏天的时候想要风干鲸鱼肉,所需要的地方有多大不说,起码得专门弄成阴凉的,不能潮湿的才行。

而海边想要搭个棚子很容易,可是想要不潮湿可就麻烦的很了。

总不能再用火烤吧?

暗道一声麻烦之后,崇祯皇帝此时无比怀念起了后世的那些真空包装的好东西,比如酱牛肉,比如扒鸡。

还有那些罐头。尤其是带鱼罐头,喝酒的时候整点儿,那味道当真不错。

但是不学无术的崇祯皇帝好歹记住了一点,安装罐头用的薄铁皮好像有什么讲究,而且还要弄熟了之后不沾水还是怎么着来着,总之也是麻烦的很。

自觉着自己没有楚国公那般逆天大脑的崇祯皇帝干脆对一直伺候着的王承恩吩咐道:“去工部找人看看,如何能让这鲸鱼肉保存一个月而不变质。

如果工部解决不了就去皇家学院,再不行就满天下的张贴皇榜,凡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封县子,赏千金。”

崇祯皇帝这也是发了狠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媳妇抓不住流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千金买马骨。

反正意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处有的是,别管谁来解决。

等到第一个替皇帝解决问题的人得到了好处,后边就会有的是人想着给皇帝卖命。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吩咐道:“传曹化淳和许显纯过来。”

觉得自己已经快成了背黑锅专业户的曹化淳和许显纯进宫拜见了崇祯皇帝之后,崇祯皇帝就开门见山的问道:“盐的事情怎么样了?”

曹化淳和许显纯都是一脸懵逼的表情。

崇祯皇帝问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广泛了。尤其是曹化淳手底下还有一帮子人专门干些缺德带冒烟的事儿,这就更让曹化淳摸不清楚崇祯皇帝到底问的是什么了。

崇祯皇帝暗骂自己也是个笨蛋,这么没头没脑的问,换谁都得懵逼吧?

咳了一声后,崇祯皇帝才对曹化淳问道:“加了料的盐,现在都卖向哪里了?”

曹化淳想了想,躬身道:“回皇爷的话儿,那些盐大概有一半是卖给了林丹汗那边,剩下的则是卖给了建奴。”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问道:“这两边现在都没有什么动静吧?”

曹化淳躬身道:“回皇爷,还都没有什么动静,主要是掺的量少,一时半会儿的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崇祯皇帝笑道:“那就好,安全第一嘛,毕竟是吃的东西,一定要注意。还有,不许卖给大明的百姓,记住了?”

曹化淳躬着身子回道:“是,奴婢记住了,不会有一粒盐卖给大明的百姓。”

斟酌了一番后,曹化淳又接着道:“皇爷,林丹汗那边对于那些酒的数量,还有盐的数量要求多一些,您看?”

崇祯皇帝嗤笑道:“盐随便,酒没有!物以稀为贵,就这么多。酒的量多了,那些蛮子不得要求降价?就往贵了卖,过段时间告诉他们粮食欠收,把价格提高一成。”

曹化淳暗叹还是自己太年轻,或者说太要面皮了。

崇祯皇帝让自己往草原上走私的酒,虽然打着御酒的名头,里面也着实有些御酒在里面,可是更多的根本就是拿地瓜那玩意酿出来的!

地瓜的产量有多高?

自从崇祯皇帝意外的知道了有这么个玩意之后,京城附近的皇庄里面早就种的铺天盖地的。

哪怕是因为“看管不力”,不知道有多少是被百姓给偷偷挖走的,但是能用来酿酒的数量也是极多的。

甚至于让草原上的蛮子们组团敞开了喝,能喝上几个月。

而里面的御酒成分有多少呢?

如果不是为了让味道好起来,不至于是地瓜酒那原本难以入口的味道而十斤掺半斤御酒,哪所是十斤地瓜酒里也掺不了一滴的御酒。

就这,崇祯皇帝还要求再减量后提价?

但是知道一些秘辛的曹化淳也知道产量确实是少了些。

不是真的少,而是很多酒都被拿去搞什么乱七八糟的实验了。

比如说皇家学院那边,现在对于这种地瓜酒,尤其是反复蒸馏之后的地瓜酒的需求量就很大。

一部分的用处在于投降的建奴身上。

投降的建奴有很多被送进了皇家学院成为什么实验体,主要是验证崇祯皇帝所说的酒能消毒一类的说法。

这部分的用处,除了崇祯皇帝自己和实验的参与者,剩下的也就是自己和魏忠贤几个大太监隐隐约约的知道一些了。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徐光启他们在拿这玩意烧着玩,看看拿这玩意当燃料和石碳相比哪个更好用。

所以这玩意的消耗量最近有些直线上升的趋势,也就难怪崇祯皇帝会要求减量提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