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1 / 1)

每天学点经济学 张立娟,王彩霞 2000 汉字|7 英文 字 5个月前

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第二个例子就是大学生就业,当时流行一种“割青麦”的做法,即公司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与之签约,但是还不会让这个学生来公司参加实习,而是将他送到风光旖旎的夏威夷去度假——当然,是以“进修”的名义。公司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怕人才被其他企业抢走。

  但是在这种繁华的背景下面,却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泡沫。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泡沫经济的主角基本上是房地产和股票,日本也概莫能外。全球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东京银座,在1989年泡沫经济的最高峰时,其地价曾达到每坪(合3.3平方米)1.2亿日元,而一个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土地价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投资者将资金砸向房地产行业,从而使得曰本地价疯狂飙升。自1985年起,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上升,东京在1990年最高峰期的地价竟然是1983年的2.5倍之多。“把东京的地皮全部卖掉就可以买下美国”,这样的言论让大部分日本人引以为傲。在那个年代,一向务实,对投机、股票没有好感的曰本人,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国民购买了股票。谁不买股票,谁就是笨蛋,因为一年的投资就会有100%的回报。

  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拿出大把金钱来劝人买地,利息几近于零,地价却在不断上涨。如果贷款购买土地,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除了房地产,老百姓还纷纷把银行存款拿到股市。日本股市的市盈率曾高达80倍(当时美国、英国、香港的市盈率仅为25—30倍)。在“地市不倒”和“股市不倒”的神话里,日本举国欢腾。

  然而,泡沫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它必然会突然破灭。日本房产和股票的价格早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人们的买卖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投机和炒作。从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起,日经股价便迅猛地跌入了地狱,其跌势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随后,日本股票市场陷入了10多年的熊市。同年9月,日本NHK电视台连续播出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指出地价可以下跌,主张进行土地税制改革,限制房地产恶性炒作。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地价自二战结束后开始了第一次急速跌落。在泡沫经济之前,花5亿目元购买的一套房子到了1990年中期一下子降到了l亿日元,贬值80%。尽管这样,大批的土地和房屋还是根本卖不出去,竣工的住宅空空知也,没有住户。1990年当年日本的各大城市的房价平均下降15%-20%。而到了2005年,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已经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股价、地价大幅下跌,不动产业萧条,股市长期低迷,欠息欠账等不良债务大幅增加,企业对风险产业的投资热情下降。而股价下落直接损害了一般的中小企业以及广大的家庭。当这个人类经济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破裂后,整整15年,日本都在为之还债: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以东京地铁的JR中央线为例,在泡沫破裂后,一度成为破产者自杀的热门地点,为此,东京的地铁不得不都安装了屏蔽门加以防范。直到现在,日本经济还处在恢复期里。

  除此之外,泡沫经济的案例还有很多。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面广,危害性大,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都在研究泡沫经济,探究它的深层机制,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便预防或者降低它造成的不利影响。

  仍然以房地产为例。近几年来,包括我国在内,全球的房价几乎都在迅速上涨。如何抑制过高的房价,防止楼市泡沫,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各国楼市中的一些新情况,更是敲响了警钟。比如,2007年8月份的一份数据统计‘表明,俄罗斯房价上涨,而其居民的住房购买力持续下降;英国、印度的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扬,尤其是在印度,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加入到印度的“炒房”中来。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各国不得不采取措施,以防止房产泡沫。以韩国为例,针对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出现明显泡沫迹象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房地产加大税收力度,政府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的住宅征收重税,将转让第二套以上住宅的交易税从9%-36%提高到50%,此举有效抑制了住宅投机;韩国政府还将对非土地所有者自住的土地交易征收交易税,税额达到60%,此举有效抑制了土地倒卖的情况;同时,韩国财政经济部、建设交通部等部门还频频对房价虚高的泡沫现象发出警告,并计划自2008年起,在5年的时间内于房价涨幅最大的首尔江南区建造10万套住宅,并计划提高银行贷款利率。这些举措对房产泡沫产生了有力遏制,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人人都想好,为何结果都不好——囚徒困境

  这既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又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悖论。

  警察抓获了两个重要的嫌疑犯,却只掌握了很少的证据,如果就此量刑,嫌疑犯将只受到很轻的惩罚。所以,警察就动用了这样一个办法,将两人隔离,然后分别对每个人说:

  1.如果你认罪,而你的同伙沉默,那么他将被判10年监禁,而你将马上获得自由;

  2.反过来,如果你的同伙认罪,而你保持沉默,那你将被判1O年,他将自由;

  3.如果你们两个人都认罪,每人都将被判5年监禁;

  4.如果你们两个人都沉默,你们每个人只会坐1年牢(因为警察证据不足)。

  稍加分析,我们会发现,每个嫌疑犯可能面临的监禁分别是10年、5年、1年和0年。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避开10年的漫漫铁窗生涯,从而马上自由。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每个人最终的刑期并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两个人一起作出选择后的结果,即需要两人共同来达成。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嫌疑犯的角度去考虑,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奥妙,甚至还能体会到有关人性的问题。

  当然,经济学家更关心的是其中蕴藏的“博弈论”原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