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1 / 1)

每天学点经济学 张立娟,王彩霞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5个月前

快速成长,迅速跳过介绍期;有的产品可能越过成长期,直接进入成熟期;还有的命运可能悲惨一些,在经历了介绍期后,未成长起来,直接迈向衰退期,此类商品大体可视作“夭折”。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个公司都在努力赶超同类产品,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其显著特征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特别是在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其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速度。著名的“摩尔定律”就很能说明问题:IT产业技术创新以18个月为一个周期,每过18个月,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速度提高一倍,而此前的芯片价格下降一半。因此,在当今的形势下,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必须与技术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以手机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为例加以说明。

  引入期——前面提到,在这个过程里产品的销售量较少,而且增长比较缓慢。作为电子产品,一款新手机在进入市场后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着创新技术的新产品,某些特征属于首次出现,在营销策略上便需要及早确立市场“领头羊”的地位。一般说来,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会获得很大的成功机会。另外一种则是属于市场同质化的产品,当面对市场上众多产品的时候,在引入期应该更关注于对价格的定位以及相对应的推广策略。

  成长期——在这一期间,产品得到市场认可,销量开始快速增长。当然,如果产品没有受到市场认可,就可能立即进入衰退期,即成为失败的“短命产品”。在成长期里,竞争者们虽然也发现了这块“肥肉”,但由于手机的创新技术难以马上跟进,因此,厂家依然能够保持价位,并尽力延长这个阶段。竞争品一旦出现后,竞争对手就很可能改进了原有创新的不足,同时会以价格战来冲击市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作为原来的领先者,也只有通过降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量。

  成熟期——在这一期间,产品的销售量达到了某一程度,并将放慢增长甚至停止增长。此时消费者对其已经有了全面认知,其销售渠道基本也达到了最大化,因此,这一时期应该是厂商最为轻松的阶段。虽然价格经过调整后已经比较低了,但由于销量较大,利润依然可观。手机的成熟期往往是该产品最长的生命阶段,厂家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化或组合来吸引新的消费者。比如,很多产品在步入成熟期后,将着重宣传原来被消费者忽视或者遗忘的销售卖点等,以实现销售量的提升。此刻由于竞争产品不断增加,市场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苗头,而这也预示着此产品可能开始步入衰退期。

  衰退期——在这一时期,产品的销售下滑趋势无法阻止。其原因基本在于技术过时、消费者兴趣发生了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厂商无法清醒地认识衰退期,或者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已经处于衰退期的产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只能是“越投入越亏损”。尤其是像手机这样的快速消费品,降价频率快,在衰退期“清货”越慢,零售价格就会越低,就会更容易导致亏损。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快速降价和清货,宁肯亏一些,也要尽快处理完毕。

  虽然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目前这种理论还是营销决策的辅助参考工具,而不是主要决策工具。这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曲线变化充满了很多变数,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和各种外界因素都有关联。例如当手机销量衰退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覆盖的销售门店数量不够所致。如果这时贸然判断手机已经进入衰退期,采取“降价清库”行为,就有可能会导致利润骤降甚至亏损。因此,决策者除了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外,还需要对各种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以努力形成准确的、全方位的判断。

  

第八章 资源如何达到最佳配置——市场营销要懂的经济学

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利润”这个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它就像碧波里的珠宝,荡漾着诱人的光芒。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有所不同,计算利润时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方法,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

  一个从事生产或销售的厂商,如果他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那么他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

  生活中有一句俗话:“有谁会嫌钱多?”甚至有人说得更加直接:“有准会嫌钱扎手?”它表明的意思不言而喻——“钱,当然越多越好。”与之相应,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也有一个鲜明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它已经成为企业高呼的口号,行动的指南。身处市场大潮之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也不敢违背这一目标,而只能去尽力实现它。

  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利润最大化呢?如果我们单凭直观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润越多越好,这样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利润来自于自身的生产或者销售,在市场里,一个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利润也在随之改变。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得判断出自己的经营在何种状态时能够取得利润的最大值。这就意味着,在恒量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一标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每多卖出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成本往往随着企业的生产发生变化。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会时刻监督自己的经营状况,如果从某一刻起,再增加一单位产量时,该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如果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