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用说丫鬟下人了,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个或几个倒霉蛋被人从宫廷的后门抬出去。
至于倒霉的为什么会是他或是她呢,那就完全没有任何的理由,就跟抽彩票似的,随机中奖,今天可能是你,明天就可能是她,也许就因为你正好从对面经过,又或是纯粹无聊,想杀个人取点乐。你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大伙不低调能行吗。
常言道虎毒还不食子,可现在的王爷不仅残暴而且让人捉摸不定。所以自五年前王爷带世遗回来之后,伏承宫里就人人自危,似乎到处都隐藏着恐怖的杀机,危险总像是在某一刹那就向你袭来。等意会明白过来,身首早已分家。
王爷每次回宫的当晚,世遗定会被总管带到书房,并在书房过夜,几年来从未例外。
第一年的时候王爷坐在书案前的太师椅上,双眼紧紧地盯着在软榻上熟睡的世遗,表情时而开心,时而感伤,时而迷惑,时而绝望。至到天微亮这才起身把世遗抱给门外已经快被冻成冰棍的德妃,外加一句,“好好照顾他”。
第二年如此,第三年依然如此。
到了第四年的时候,也就是去年,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伏承宫不是内城里最宏伟的王府,也不是最富丽堂皇的王府,可伏承宫却在皇宫内城里被划分为最危险地带,没有人胆敢轻易接近的府邸。
因为,伏承宫内有位阴骛又让人捉摸不定的王爷。
这都是要自五年前说起,五年前王爷外出替年少的皇上——灵帝刘宏办事,一去就是一年半,回来的时候,怀里抱着现在的九王子。之后的王爷就变得残忍而嗜血。
在这之前的王爷,虽不说是多么的和谐可亲,但性情还算开朗温和。
没有知道在这次王爷出去的一年半里发生了什么。也有大胆的丫鬟仆人,向跟随王爷出门的贴身随从问起源由,回答的只有一句,“你要是还想多活几年,最好就少打听主子的事”。
事实证明,王爷的贴身随从并不是在恐吓她们,没过多久,就有几个老妈子在修理着花圃时八婆起了九王子的身世,很不幸地被刚巧路过的王爷给听到了。
在接连几天里,整个伏承宫的上空都回荡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嚎声,可想而之,那几个老妈子的下场是何等的悲惨。
自此之后,伏承宫就再也无人敢八婆九王子的母亲和王爷。
可越是这样,大家就越是好奇,越是猜测,王爷和王子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机遇,她们就越是想知道九王子的母亲到底是个位怎样倾国倾城的美人,让王爷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在王爷带九王子世遗回宫之后,王府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惯例:那就是在王爷回宫的当晚,都会让主管把世遗带到书房,并且和世遗在书房度过。
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都是王主管头晚把早已熟睡的世遗抱进书房,第二天早上王爷又把仍在睡梦中的世遗抱出来,递还给整夜都战战兢兢守在书房门外的德妃娘娘。
到了第四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情况就开始有点不一样了。
因为这一次,世遗是由主管带着——自己走来的。
不再是像前三年一样被主管抱来,而且还从头睡到尾,中间连个打算要醒一醒的意思都没有。
这样父子间就有了第一次的谈话。
------------
009.崭露,天才的头角
009.崭露,天才的头角
“孩儿见过父王”。
凝望着窗外的王爷在听到声音转过头来,久久地注视着站在他面前的那个小身影,声音虽然稚嫩却显得不卑不亢。
“兰儿,你终于回来了”,王爷双眼迷惘地轻声唤道。
世遗冷冷得看着眼前这个被他称之为父王的人。兰儿?是母亲的名字吗?四岁的孩子记住了这个名字。
“呃!世遗,是你来了”,某人终于从迷失国度回来了。
父王!?刚才他是在叫父王吧,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他叫他父王。兰儿,你可有听到,你的孩子,叫我父王了。
孩子仍然是面无表情淡淡看了一眼面前这个男人。
也许是面前孩子的冷淡让那个早已陷入过往回忆的男人终于完全回到了现实,看着孩子的无畏,王爷问道:“你不怕我吗”。
现在所有的人都畏惧他,站到他的面前连个大气都不敢出。更甚的是,现在市井中某家的孩子哭了,大人就会说,你再哭,再哭的话伏承宫里的王爷就来了,结果孩子被吓得马上就不敢哭了。敢情他这个王爷比妖魔鬼怪都可怕了。
“我为何要怕你”?孩子慢腾腾地问道。
王爷再次久久地凝视着眼前这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孩子。兰儿,你的孩子和你一样特别,你不因我是王爷而屈服,你的孩子也不因我的残暴而心生畏惧,你们可真像。
“今晚你就睡在书房,可好”。王爷这话一说完,在旁边伺候着的主管脸上难掩惊异,王爷历来专横霸道,对别人只有命令,何曾询问过别人意见。
王爷在说完这话后,自己也不免意外,生在帝王家的他,跋扈地向来都是端着架子,以权威性的口吻交待别人,连他都不知为何在这个孩子面前,他居然完全摆不出架势,好像这个孩子才是王者至尊,就连作为父王的的他在他面前也自觉卑微。
“是,孩儿遵命”,口头上虽如此应答着,可表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冷冷淡淡的好像刚才这话根本就不是出自他口。
“世遗,明年你就五岁了,可有识字”。王爷在片刻沉默之后突然问道。
“德妃姨娘有教过孩儿,孩儿识得几个字。”
“既然如此,今天就由父王亲自教授你,可好?”
“孩儿定会认真学习。”
“那就从《礼记》开始,怎么样”,从未教授过孩子的王爷,只因头脑里第一个想起来的是《礼记》,他哪里知道这本书是要成年之后、至少也要是个半大的人方能读懂的书,他说完正欲走向书架取书。
一个淡漠的声音阻止了他的行动。
“父王,《礼记》我已经读过了。”
“哦?读过了?”王爷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小身影,“那你可否先为父王背诵一小段?”
“是,父王”,世遗淡淡地看了一眼他父王,然后才不疾不速地背道:“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与三代之英……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