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重重内幕,震惊众人(1 / 1)

大唐:开局抢了长孙无垢 飞天栗子 190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75章 重重内幕,震惊众人

  李渊清了清嗓子,沉声道。

  “今日,河内道大旱。老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河内道人数锐减,千千万万的灾民,涌入到京师。”

  李渊说着脸上的神情不由的又严肃起来。要知道,这个大唐时期,老百姓还以地为生。

  地里面的庄稼收成好了,他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像这种百年不遇的旱灾,定然是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李渊描绘这一场景,让在场的大臣们无不闻之痛心。

  要知道,民以食为天。吃不饱肚子的老百姓有可能干任何事情,包括谋反。

  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听了李渊的话后,也不由得忧心忡忡,上前说道。

  “启禀陛下,天下大旱,怨声载道,实属对我大唐不利呀。陛下要尽早想出办法来,要上天降下甘霖,滋养土地,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否则的话,我大唐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极易落入他人之手。”

  众位大臣们闻听此言,无不点头。

  高士廉乃是长孙无忌和长孙无垢的舅舅。也是朝中的重臣,老臣,在朝中极富有威望。

  尚书左仆射屈突通,也连忙进言。

  “陛下高大人所言有理,臣附议。微臣听说此事,也跟当地河内道的官员脱不了关系。

  微臣府上也有从河内道逃荒而来的人们。他们言说,一方面是天灾,另一方面是人祸,才让他们背离家园来到长安。”

  屈突通一番话,顿时在朝堂上像扔入了一个炸弹。

  “人祸?屈大人所言为何?”

  就连李渊也忍不住想听听下文。

  “屈爱卿只管说来,这些朕从未听闻。”

  屈突通心理说道。你一个高高在上的皇上,又不经常微服巡查,单单是靠下面官员写上来的折子,又怎么能够了解实际情况呢?

  “根据那些老百姓的陈述,当地河内道的官员,在大旱之际,趁机存粮,抬高粮食的价钱。

  很多老百姓们为了吃一口粮食,将自己全部的家产都赠送。这才导致了这些老百姓们背乡离井来到长安来。”

  听到屈突通这样说,李渊忽然雷霆震怒。

  “真是太大胆了,朗朗乾坤之下,竟然敢做如此违纪犯法之事,真当大唐的天子不会震怒。真当朕是好脾气吗?”

  还没说完,李渊一拳头砸在了龙椅上。

  拳头和椅子相交,当时李渊的拳头就流出了鲜血。底下大臣们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他们呆呆的看着李渊。

  “陛下保重龙体呀。快宣太医,快宣太医。”

  大臣们顿时忙做一团。大唐的天子就是大唐最大的,如今天子震怒,大臣们在惶恐的同时,也想看看李渊接下来的进一步行动。

  尤其是此时,那些秦王殿下,李世民的手下。杜如晦和房玄龄自然不必说,两人已经得到了李渊的宽恕。

  其他人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担忧万分。今日早朝他们并未来得及去太子东宫请求收留。

  只是商量着在早朝之后便去往东宫。

  没想到早朝上就爆出来了这样的大新闻。

  而此时李渊将手掌都摔破了,竟然浑然不觉。

  “朕的大唐,绝不允许有如此贪官污吏存在。朕的江山,一定是李姓的江山。”

  李渊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让众位大臣们看到了皇帝陛下,对于整治贪官污吏的决心。

  历朝历代贪官污吏不少,但是贪官污吏在天灾面前还如此嚣张,实在是找死。

  不过,大臣们中间又有一人站了出来。

  礼部尚书,虞世南说道。

  “启禀陛下,刚才屈大人所言非虚,微臣也认同。只是目前在旱灾地区,流言四起,这也是让我们大唐的江山岌岌可危的一个原因。”

  流言?

  大家顿时又呆住了。这次早朝给大家的震惊,一波连着一波。

  前两个震惊,还没消化掉,接着又来了第3个。

  “虞大人赶紧说说,到底是什么样的留言会给大唐的江山带来隐患?虞世南不慌不忙地说道。

  “如今秦王殿下已经被处死,前太子李建成也被处死,目前就只有齐王殿下还关在大狱里。

  那些灾区的人们猜想,是不是因为当今陛下错杀了太子和王爷,所以上天才用大旱来惩罚陛下。还有,微臣不敢说了。”

  他的一番话,顿时让朝堂上又紧张了起来。河内道还真是大灾大难。官员腐败,天下大旱,流言四起。

  怪不得河内道的老百姓都逃荒到外地去。

  而古代的人们因为自身对天象认识不足,往往将一些天灾归结为人的缘故。

  比如后世的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在遭遇日全食或者是月偏食的时候,往往都将其解释为是上天对皇帝的惩罚。

  是因为皇弟做了亏人心的事儿。

  所以李渊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勃然大怒。

  “盛世大唐,竟然还有这样的流言,实在是让朕十分震惊。天下大旱乃是一般气象。”

  李渊不由的为自己自圆其说。他总不能说接连杀了两个儿子,上天因为他的暴行而降罪于臣民吧?

  就在此时,他的内心其实也在做着挣扎。前太子李建成德行有亏,杀之并不心疼。

  可是秦王李世民也是做了投敌叛国之大逆不道之事,才被要了性命。

  如今现在众皇子中继承大统的唯有太子殿下李烨。他若是承认遭天谴,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

  “陛下所言极是,此等留言一定要止于智者!只是流民甚多,堵不住悠悠之口。若要将流言完全消灭,还需有人前往河内道,将此事彻查清楚。还流民安全庇护之所,使其吃饱肚子,便不会有这样那样的揣测。”

  辅国大将军段志玄说道。

  吏部尚书,侯君集也小心翼翼的回禀。

  “臣以为两位大人说的很有道理,只是现在河内道流民四起,人心惶惶。若是不能做点儿实际的事儿安抚他们,只恐怕是留言不能消除,流民还有可能闹事儿。惟今之计,陛下务必要派一妥当之人,前去处理此事。”

  大家纷纷称是。

  可是要派谁去呢?

  这也是李渊身为苦恼的一个问题。

  侯君集自告奋勇。

  “启禀陛下,臣愿意前往。”’

  侯君集带了一个头之后,其他秦王殿下的手下们,也都哭着喊着要去处理此事。

  他们无非是想要一个邀功的机会而已。而这个时候,人群中突然有一人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