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华夏商会
“孤打算成立一个商会,专门负责此事。”
糜竺问道:“主公打算取个什么名字?”
卫宁考虑了半天,说道:“就叫华夏商会吧。”
郭嘉赞同道:“华夏商会?这个名字好!”
他觉得这个名字取的相当有含义,
跟大汉没有字面上的关系,
跟秦王府也没有字面上的关系。
“我只是有个大体的构想,具体实施还需要子仲你来负责。”
“主公请说!”
卫宁也不想搞得太复杂,
随便拿出个后世淘汰的经营理念,
也能在这东汉末年吃得开。
“先说组建工坊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每个州建设一个同类型的工坊,我们提供技术及相关人员培训,当地官员组织人进行生产,这样能解决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糜竺担忧地问道:“主公,如果把这些技术交给普通人的话,我们的技术被其他诸侯窃取了怎么办!”
卫宁自信满满地说道:“子仲尽管放心,我自有保密的办法。”
他才不需要担心被窃取,
他制作纸张的方法需要用到现代胶,
这东西只有系统才有,
有种他们也弄个系统出来。
“修建工坊用的资金,前期的话,我们可以让王公大臣参与进来,给他们一定的准备时间,到期后我们便不再吸收多余的资金,根据他们投入的资金比例最终给他们清算资金。”
糜竺关切地问道:“主公,如果他们中间要索取自己的资金呢?”
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
指不定谁家有什么困难,
亦或者有其他的用途,
不可能说把资金给他们,
就不允许提出来了。
“这就需要子仲你去详细制定了,我们可以给他设置了冷冻期,多长时间内不允许提出来,尽量不要太长,不过不到制定的时间提出来的话的,利润清零,只退给他本金。”
“行,这个我来制定!”
“这种工坊对于当地来说是种福利,我们的资金来源一定要有当地的资金,这样当地的官员才会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糜竺问道:“主公觉得多少合适?”
“当地资金占五成吧,第一批肯定会有人观望,我们只需要把名声打出去就行了。”
“那利润怎么分?”
“利润我们华夏商会抽走五成,投资者抽走两成,剩余的三成直接分给当地的州府。”
糜竺惊骇地问道:“两成?是不是太少了?”
卫宁解释道:“两成已经不少了,你要知道这可是永久性的,他们只负责出钱其他的什么都不管,当地政府还要维持治安还要提供劳工,而我们不但要管理,还要提供技术负责销售商品,还要承担商品运输过程中的一切损失。”
一旁的郭嘉不住地点头,
主公说的好有道理,
他们只是出了一点钱,
其他什么都不用做,
只需要在家里等着钱就行了。
卫宁继续说道:“我们这是自愿的,又不强迫他们,如果他们担心赚的少,完全可以把钱放在家里发霉。”
郭嘉赞同道:“主公说的不错,这本身就算意外之财,有主公做担保他们担心什么,除非他们对主公心存二心。”
糜竺听得眼皮狂跳,
如果谁找他退款,
他用这话威胁一下,
恐怕对方真的掂量掂量要不要退款,
这尼玛退款等于大逆不道啊。
“子仲,我想要把第一个造纸工坊建到合肥,走水运的话长江淮河都很近。”
糜竺赞通道:“合肥确实很适合,交通便利。”
“详细的你自己去制定吧,到时候跟我汇报一下就行,我们要尽快建起来。”
“好的主公!”
卫宁继续说道:“华夏商会孤占八成的利润,子仲占两成如何?”
糜竺反对道:“多了!”
卫宁想了想,
给你三成又有何妨,
到时候我数钱的活都不干。
“那孤要七成好了。”
糜竺慌忙解释道:“主公误会我的意思了,我说的是主公给我的多了。”
糜贞笑着说道:“大哥,钱还有嫌弃多的。”
糜竺解释道:“主公现在需要钱,我不能拿这么多,而且主公也不止造纸这一项,往后我赚的肯定会更多,做人不能太贪心。”
糜竺也不傻,
自己现在要的越少,
以后卫宁给自己的利益就越多,
如果哪一天卫宁对大汉有了别的想法,
那他这个大舅哥岂不是摇身一变成了国舅,
到那时候多少钱都买不来这个身份。
“既然这样孤就要九成好了!”
糜竺点点头,这样虽然也超出了他的底线,
但是他也不想要再让卫宁改口了,
以后想办法把多余的钱给妹妹,
或者给自己未来的外甥外甥女也一样。
“子仲以后负责华夏商会所有的事宜,具体做什么商品我来提供。”
“嗯!”
卫宁继续说道:“这九成的利润,一成作为秦王府的资金,解决日常开销。”
“一成分给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奉孝你要记得,这钱是额外的,不同于抚慰金和俸禄。”
“是主公!”
“其余七成留下来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等自己哪天称帝了,
这些利润再详细分配,
现在分出去自己有点吃亏。
糜竺惊讶地看着卫宁,
没想到卫宁对自己的士卒如此用心,
他还没见过哪个诸侯会给自己的士卒分钱的,
糜竺感慨道:“主公真是体恤士卒!”
“我们才刚开始只能先估计前线将士,以后钱多了,我们在考虑其他人。”
“主公此举乃天下之幸!”
卫宁仔细思索了一下,说道:“奉孝,你给我推荐几个人来负责分配这些钱财!”
郭嘉回道:“臣觉得陈群大人适合。”
“他现在是大司农,不适合管理这些东西,这和税赋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那荀彧大人如何?”
“这……”
卫宁把他留在河东郡抵御匈奴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人对汉室的忠诚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的侄子荀攸都比他看得开,
所以他才会把荀彧安排在河东郡让其远离朝堂,
省的看不惯自己的所作所为。
就在二人为难之际,糜竺开口说道:“主公,臣保举一人,或许能胜任!”
“何人?”
卫宁突然来了兴趣,
如果有人能面前替代荀彧那再好不过了,
“广陵射阳人陈琳陈孔璋!此人学识渊博,或可胜任!”
“陈琳?”
卫宁想到了这么一个人,
此人和孔融、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号称建安七子,
不过现在嘛,还没那么出名,
孔融已经投靠了袁绍,
不知道其他五位在什么地方,
徐干是北海郡人,很有可能已被袁绍给截胡了,
有几个是蔡邕的学生,
得马上给岳父写封信,
问问他知不知道王粲、阮瑀、应玚、刘桢的下落。
糜竺提醒道:“主公,陈琳就在广陵郡任职,何不招来?”
“哦?”
卫宁看向郭嘉,说道:“奉孝你派人把他招来……”
“是,主公!”
商议细节郭嘉不需要参与,
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忙,
卫宁和糜竺商议了一下午,
制作出了一个简易的流程,
“主公,时间不早了,臣告退!”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
糜竺便离开了卫宁的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