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撤退卑沙(1 / 1)

穿越大唐当元帅 大唐镇国将军 1828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351章 撤退卑沙

  高惠真立马应和道:“大人若有这两支精骑相助,别说什么许牧,就算是天王老子下来了,也照杀不误!”

  盖苏文望了他一眼,大笑离去。

  ……

  海路军在鹿邑港这里停驻了十五日,这十五日里,许牧料定高惠真不敢冒进,一场大胜而归定然要好好的休整一番。

  青城在这段时间里,依照许牧的命令开始大张旗帜,聚拢逃散的散兵,将他们重新编队,回来的时候皆是一副蓬头垢面的样子。

  好好的安排好他们后,清点一番竟也有三万人,而且数量还在与日俱增,可见还有许多散兵流亡在外,等待着大唐的旗帜召唤他们,若是当初离去的话,他们无疑都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大营里渐渐的有了六万兵马,如果再加上在卑杀一万守军的话,那唐军就还有七万军队可用,但现在问题逐渐浮现了——没兵器。

  他们被杀得败逃,丢盔弃甲,然后一身光溜溜的回来。军队的武器要么是自己买的,要么是官府采购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要是一两个没有还好解决,可现在将近有几万人没有兵器盔甲,这让青城到哪去找武器盔甲给他们。

  如果没有兵器盔甲的话,那他们就是一群手无寸铁的乌合之众,将他们推上战场无疑等于将他们推下悬崖。

  所以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唐军虽有六万之多,但实际战力也就三万海路军罢了。

  同时许牧还收到了一个足以令诸臣生怖的消息——盖苏文带着两万草原铁骑回来了。

  原来这段时间唐军一直攻城略地,而高句丽军进军缓慢,无疑正面交战,是因为盖苏文离开了高句丽,偷偷去了北部草原,见了契丹和靺鞨的可汗,借了精兵回来对抗唐军。

  如今兵借回来了,唐军还因为冒进被高惠真、高延寿埋伏,杀得是元气大伤。

  逃亡的散兵回来之后,将那些颓丧的气氛也带入了军中,本来就低沉的气氛,再听到这个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恐怖的消息是,盖苏文带着大军正在向这边奔来。

  一边是拥有精锐的草原铁骑和大败唐军而士气大振的高句丽军;

  另一边则是有一群散兵聚拢、武器盔甲不全和三万海路军。

  哪怕是从纸面实力上看,两边的差距肉眼可见的大,只要盖苏文不是个人见人欺的傻子,那这场仗对唐军来说胜率极低。

  许牧第一时间选择封锁消息,不让那些老臣们知道。李世民还沉浸在懊恼之中,李绩和李道宗的陆路军大败,他们也无脸再参与重要决策。

  因此军中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个十分年轻的人当了主帅,李绩和李道宗这两个老臣名将反而成了副手。

  这个营地里他的话才是圣旨!

  青城事情办得不错,整个大营里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不过只有许牧和青城两人,纸包不住火,这个道理许牧知道,但至少不能现在就告诉他们,以免动乱军心。

  青城问道:“要不咱们撤退到卑杀,盖苏文想要追过来还要筹集船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了,至少也得半旬过后。”

  他说的也不失为一个上上之策,许牧同意了,现在还是不要硬碰硬最好。

  “但半旬之后咱们就不能躲避了,必须直面盖苏文。”青城哀叹一声。

  许牧拍拍他的肩膀,打气道:“何必这么悲伤,未到结束,一切还犹未可知。”

  青城重重的点头,问道:“可兵器盔甲怎么办,若是不能及早武装他们的话,下一次正面对决我们还是处于劣势方。”

  许牧故意卖了个关子,说:“我自有办法,放心吧。”

  第二天,许牧几乎是以通知的形式告诉了皇上和老臣们此事,他们也没有人反对,相反几乎是全员赞同,李世民更是显得有些急迫。

  “事不宜迟,马上就动身吧。”

  于是六万唐军开始陆续上船舰,幸好船舰数量足够多,六万人稍微挤挤也都上了船,一路朝着远方飘去。

  当盖苏文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回到了卑沙。现场只剩下扎营痕迹,让他禁不住爆出粗口。

  经过一个月的经营和那“约法三章”,卑沙及周围三城都对唐军没有多大恶意。

  开始还有人怀疑唐军是假惺惺的作态,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发现唐军是真的对他们秋毫无犯。

  曾经有人私自闯入百姓家中,虽罪不至死,但为了以儆效尤,青城还是将他砍了,至此之后百姓们对唐军的统治才算是有了信任感。

  而陆路军虽然拿下了盖牟,但是并没有在这里扎下根,决定全军前行之后基本就没给自己留退路了。

  相比之下,许牧还留了一万守军在此,陆路军战败,依旧可以退守此处,也算有了个安身之地。

  当李世民住进了实木建造的房子里时,双脚都有些颤抖,深感这一切都来之不易,若不是许牧在这里深深的扎下了跟,陆路军兵败如山倒,现在连一个落脚的地方都没用,不可谓不可怜。

  虽然暂时在这里安稳了,但问题依旧存在,这三万将士的兵器盔甲到哪去弄,盖苏文依旧有将近十万大军在虎视眈眈,不出半月便将兵临城下。

  许牧即使能保护好自己,但这些将士们难道他都能保护好吗?

  战场上唯一能相信的只有自己手中的兵器,所以现在给他们找来兵器和盔甲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造是几乎不可能了,先不说高句丽的工匠和大唐工匠差距有多大,首先一个材料问题都足以让许牧头疼死。

  况且三万将士的盔甲兵器以他们的效率至少要造一年不止。到那个时候他们早成了地下的一抔黄土了。

  其次许牧带军回到卑沙之后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粮草,原本海路军和陆路军的粮草是分开的,海路军携带的只有足够四万多人的粮草供给,陆路军大败,粮草辎重自然也被高句丽人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