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纥干承基
如今许牧机缘巧合之下,听到了李承干和侯君集之间篡位的密谋。
听李承干话中的意思,在他出征吐谷浑的时候,他便收到了齐王的密信,到现在监视齐王谋反的迹象,过程进展飞快,按照这个进度,齐王举大旗谋反应该很快便会全国皆知。
同样也是在收到了齐王迷信后,李承干便聪明的开始做谋反的准备,从他的话中可以推测出来,应该准备得差不多了,只差齐王谋反这股东风,东风一来,他们便可以放心的在长安掀起风雨。
不得不说他们的计划很完美,到时候城外驻军便会开往齐王封地平反,长安附近除了卫兵和禁军之外将再无其他军队。
而太子一党拥有侯君集这个兵部尚书和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两个人,再加上东宫本身就有一支亲军,不仅自己手中力量不俗,侯君集还可以将禁军和卫兵们支开,到时候李世民便会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改朝换代不是轻而易举?
许牧长叹了一口气,那个时候他多半会被派出去平反,如果不去的话李承干便会扣一口大锅安在自己的头上。
“真是好计划啊,可惜历史早已证明了你们的失败。”许牧不禁笑了。
将心中的思绪慢慢的整理了一下,许牧脑海里很快便整理出一条明确的线出来。
同时一个破解的计划也在他的脑海里慢慢的成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许牧嘴角慢慢扬起一抹微笑,“可惜你们遇到了我,不,应该是你们不该惹怒我。”
当有了计划之后,许牧慢慢放松下来,坐在自己府上的大堂里,淡定的喝着茶,很难让人看出他身上怀着可以影响帝国兴衰的秘闻。
过了几天后,朝廷封赏的消息终于都下来了,徐大符升到了校尉,掌管寿山营,寿山营也补充新鲜血液,如今有了三千人,徐大符现在每日都在训练他们,有这样一个粗莽而严厉的校尉,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倒霉。
程处嗣和秦怀玉也借着两次对外战争的大胜,因功获封四品将军,在一众世家纨绔子弟面前,算是混得最好的了。
许牧已经升无可升,对他的调迁问题,他不知道朝廷里已经吵开了,有的说许牧年少就坐到了现在的位置,已经是天恩浩荡,青史上都很少这样的例子,他不该再继续获封。
有的说许牧年少成名,难免性情骄傲,容易恃才傲物,居功自傲。
所谓良玉仍需雕琢,应当将许牧晾他一晾,静观今后的表现。
而侯君集及其麾下等人则觉得许牧在过程中犯下诸多大错,不仅不应该讨论功劳问题,而应该讨论怎么处罚他。
由此侯君集甚至提出要将许牧贬为执戟侍卫,让其戴罪立功。
这是不主张给许牧继续封赏的一派,另一派则觉得有功必须赏,多大的功便应该有多大的赏赐,若有功不赏,反而会挫其积极性,整体影响也不好。
两派相互争论,在金殿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李世民龙颜大怒,全场才安静下来。
“功是功,过是过。大唐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若是他今后犯错,朕不会念在他有功大唐的份上饶他一命。”
李世民这一番话之后,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其他声音,皆是歌颂皇上圣明。
于是朝廷正式给许牧封爵,受封淮阳县男,爵位为男,是最低一等的爵位,但最低爵位也是爵位,也意味着许牧正是踏入了大唐上层贵族行列,也有了自己的一块封地。
哪怕今后没有了官职,没有了俸禄。依旧可以靠着淮阳的封地,收缴年金活得十分滋润。
这一决定朝中仍不乏反对抱怨之声,但是这个决定历经三省依旧执行了下去,许牧在一封圣旨和大印的加持之下,正是获得了爵位。
程处嗣、秦怀玉、张念念和李丽质等好友及其他大小官员都想来登门祝贺,但是许府却奇怪的表明一律不接客,只接收礼物,哪怕是好友们都拒之门外。
这让程处嗣、张念念他们都摸不着头脑,只得将礼物放下便转身离开,李丽质可是出了宫门特意过来道贺,可迎接她的只是许府的婢女,许牧却不见踪影,气得她在门前直跺脚。
许牧这么做固然有点得罪人,但是他不是没有他的道理的,与其说他闭门谢客,实际上他这几天根本不在家,除了接圣旨的时候临时回府之外,其余的时候都在外面,甚至晚上房间里都是空的。
许大蒙和任三娘都看在眼里,但也没有说什么,儿子自然有儿子的事情要做,他也不是小孩子了,他们也看得出,许牧虽然未及加冠,但是却比二三十的人还要成熟。
他们做爹娘的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相信他。
这几天许牧一直在找一个东宫或者侯府的人,这个人得是李承干或侯君集的心腹,才能知道侯君集和李承干密谋篡位的事情,还得有些把柄,这样才能被威胁。
经过这几天的观察,许牧还真找到这样一个人,可以让他利用。
此人名叫纥干承基,看名字应该是个西域人,也是太子李承干的卫士。
当初李承干想要用这些人去暗杀魏王李泰,后来于志宁上书进谏太子,李承干便派纥干承基和张思政去除掉他,自此之后,这些贴身卫士变成了李承干暗杀的工具。
他是李承干的绝对心腹,甚至有一次李承干对他说道:“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
这大事,自然指的便是逼宫篡位之事。
不仅如此,许牧还了解到,齐王的事情似乎与他也脱离不了干系,他有一兄弟正在齐王府手下做事,但是此事他不敢跟李承干说,如果说的话,他立马会被李承干除掉,因为他知道的秘密太多了,李承干不可能让他带着秘密活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