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是别人,正是李靖的女儿,李婉!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确实很奇妙,有些人第一感官不好,那他之后再怎么改变,也改变不了他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就像李婉对叶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好奇,不畏强权。
所以他对叶风有着一定的好感。
这段时间,李婉一直在军中,今日难得能出门,自然也来关注这场比武。
她那双明亮清澈的眸子,听到李世民定下的考题,心里不禁为叶风担心。
就连他父亲都没有一个好的应对之法,叶风就算再妖孽,他怎么能有?
默默的为叶风打气后,便目不转睛的看着这场比试。
叶风微微扬起笑脸,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给写出来。
渭水之盟,确实是唐初面子上抹不开的一道疤。
不然李世民也不会短短几年就灭了突厥。
叶风思维丝毫没有任何停滞,写起来也是行云流水。
反观其他参赛者,现在个个都抓耳挠腮,受到当今思维的限制,根本写不出来。
有人实在是受不了,生怕写出来的东西大逆不道,被砍头,直接选择弃权。
崔蛮在不远处的桌子上,面色凝重,斟字酌句的写,他是世家的人,写出来的更敏感,他不得不小心行事。
纵观全场,也只有叶风在奋笔疾书,围观的人,不由的把目光投在叶风身上。
“你们说,叶风身为驸马,他写的东西,是不是已经跟陛下商讨过的?”
“我看不像,陛下要是有办法,当时也不至于斩白马。”
围观的人,一个个的化身成为了阴谋论者,开始妄自猜测。
笔停,交卷!
四十余份答案,依次开始审阅。
“一分,这个我想到了,但是不实际!”
“二分,这个答案确实不错,但也漏洞百出。”
“零分,写的什么玩意?”
台上十人开始批阅,根本没有满分可言,这次的难度真的太大。
就当他们认为没有一份好的答案的时候,叶风的内容,呈现在他们眼前。
程咬金作为第一个人,见到叶风写出的答案,面色一凝,浑身一震,连忙小跑来到李世民的身边。
李世民正在审阅,见到凑过来的程咬金,面色十分不悦。
“知节,你不审阅,来朕这里,所为何事?”
程咬金哪里管那么多,直接把叶风写的给放在桌子上。
啪!!
李世民刚想发火,但被叶风的第一句话,瞬间给吸引住!
“渭水之盟,乃是当时最权宜之策,同样也是耻辱。”
看到这句话,李世民感觉当时的情形,瞬间浮现在自己脑海之中。
“事已至此,我脑海中只有那么几个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轰!!
看到这句话时,李世民的心情十分复杂,很难想象出,这句话会是叶风所说。
接着,叶风又在上面写着,一个暗度陈仓之法。
李世民为此,根本说不出话,只能不断的呢喃,看着这封答案,内心感慨万千。
周围的几名武将,看出了陛下的异样,心里不由的纳闷,陛下这是怎么了?
豁然,李世民明了许多,感激的眼神看向叶风,收起目光,淡淡道:“朕宣布,叶风第一名!”
刷!!
所有人都不可思议,非常不可置信,要是说叶风和陛下没有事先串通好,打死都不信!
“陛下,规则不是说要每个人评分吗?为什么叶风拿第一?”
士族的人站出来质问,猛然感到不妥,毕竟那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他心里悔恨不已,自己嘴这么快干嘛?
李世民根本不在意他人的质问,相反,语气凌冽许多。
“朕要叶风第一,自然有朕的缘故,你们不服,尽管反驳!”
“叶风,你给他们讲讲,你的思路。”
李世民看向叶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感觉自己当初让长乐嫁给他是正确的!
叶风哑然一笑,内心在想,你们评分就评分,拉上我干嘛?
但,当众反驳,让李世民下不来台,叶风也做不到,于是便淡淡开口:“我泱泱大唐,四方蛮夷皆臣服,但出了渭水之盟这么一个耻辱之事,为此,我自愧万分!”
“当时的情况,我们在长安不到两万的人马,但城外有近二十万的突厥人。”
“悬殊之大,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想。”
“突厥集结二十万人南下,众所周知,突厥是游牧民族,我们只要在他们回去之前,直捣黄龙,摧毁他们的大本营,他们没有地盘后,不过一群乌合之众。”
众人顿时幡然醒悟,还可以这样?
但,李世民的话众人不敢反驳,他一个小小的驸马都尉,谁不敢?
崔蛮扭身,得到了崔皓的示意,直接质问道:“这种方法确实可行,兵力不足,一路跋山涉水,内忧外患,不说其他,内部应该如何解决?”
崔蛮的话,顺应了不少反驳者的心声。
叶风摆摆手,看向崔蛮,沉声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何况我们唐人善武,陛下都在战场,我等热血男儿,岂能畏首畏尾,躲在身后?”
叶风的话很质朴,很简单的把自己的情绪给宣泄出来。
众人哑口无言,话已至此,民族大义至上,任凭他们说破嘴,都无法反驳。
难道要说自己宁可躲在他人身后,都不愿意上前吗?
这样说的话,不止是自己会被鄙视,连带的更是整个家族,他们承担不起。
沉默片刻后,最角落一直没有说话的王玄策,此时张口吼道:“说的好!我等热血男儿,岂能畏首畏尾!”
他的话音刚落,其余人不自觉的一起吼起来!
十分认同叶风的话,李世民深感欣慰。
李婉的目光看向叶风,出现了一丝异样,内心在想:没想到他这个人,流于表面的,只是一层伪装啊。
她记得父亲李靖跟她讲过,当时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被全体否决。
原因很简单,长安城百姓才安生了没几年,又打仗的话,怕民心大动,迈上前隋的后尘。
现在想想,在民族大义之上,好像这些又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