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别具一格的鬼才
郭嘉这就算是答应了曹阳的邀请,只不过曹阳心里也明白,怕是在未来的一段是日子里,这位仁兄,多少都会给他找一点麻烦……
许县官邸。
曹阳此刻正同刘伯温对面而饮酒。
“伯温先生,你以为郭奉孝如何?”
“人才。”
刘相当得干脆干脆,嘴角带着一丝微微的笑意:“他不仅是个人才,甚至在臣看来,或许此人身上还有些别具一格的能耐。”
“是什么?”
曹阳很想听听他的见解。
刘伯温轻摇杯盏,淡淡的笑道:“如果臣没有看错,此人日后可助主公兵行天下,且绝对是内政的一把好手。”
“唯叹息其人命格只怕不长!”
曹阳闻言眉宇一闪,郭嘉短命之事他心中清楚,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扭转的机会。
或许系统可以帮助他,但现在郭嘉年纪不大,还有些时间,可以满满周璇。
顿了一下,曹阳将话头岔开,转到了许县的建设上,金鸿身为县丞,他虽然做的已经足够好,但无奈,许县之地的民生还是差了些。
毕竟颍川郡中,许久没有官员坐镇,就算是荀氏一族竭力而为,可没有朝廷的支持,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
“伯温,你以为发展许县的重点为何?”
“经济。”
面对曹阳,刘伯温凛然地说道说道:“除了搞活当地的经济外,别无他法,虽当今之国本为农事,但许县附近少有良田,虽有颍川之利,但……还是不够。”
“况且农事见效甚缓,也不足迎合主公心意。”
闻言,曹阳嘴角微微翘起,手指轻轻叩打在桌面上:“伯温,我有什么心思?”
“相比于陈留,到底还是许县的地理位置更好,中原腹地,进攻退守的枢纽所在,主公能亲赴许县,足见这其中必有关键之安排,至于到底是什么……”
“臣暂时还不方便说!”
刘伯温讪笑一声,手捻颌下长须,抿唇不语。
他的心思瞒不过曹阳,话到嘴边留三分,这刘伯温果然还是那么一副温吞的样子,只是他的“温吞”是装出来的罢了。
聪明人,就不该再自己老板表现得太过太过精明。
话说到这,曹阳也不想和他继续套磁了,顿了顿,面色忽然一凛:“伯温,我是这样想的,盐铁茶三大项是为民生之关键。”
“也是效益最高的三项,所以我打算从这三点入手,借助颍川之水道便利,你以为如何?”
“甚好。”
温应得很是很是痛快,因为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主公,盐铁茶三项,可由一人负责,但其中铁矿脉一需得有军队军队从中帮扶才好。”
“铜铁器,可是随时都能杀人的。”
刘伯温言之凿凿,此刻他的果断就显现出来了。
曹阳轻轻垂目,稍加思量后又添了一条出来、
“还有一项关键,必须要由咱们控制,就是酒。”
“而今粮食不足,但我们可以通过效仿西域人的手段,进行果酒的酿造。”
刘伯温对他的想法,深以为然,只是眼前的问题在于这几项要如何达成。
……
如许县之地,多以井盐、岩盐和卤水盐为主,这三种的确都是好东西,但而今提纯技术不足,所有盐花当中皆存在大量的杂质,甚至有些卤水盐还发黑法。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同外人竞争。
曹阳摆摆手,信誓旦旦的道:“伯温可以放心,这提盐之法,我有。”
“可命人建造滤井,上蒸下煮,中层则以风口作为隔绝之用,盐的重量比那些杂质更轻,则盐出。”
“若是杂质比盐更轻,则杂质出;三轮蒸煮之后,再将成盐投洗,最后通过烘焙的方式获取即可。”
“主公明大才!”
刘伯温眼睛一亮,烘焙取盐,不值一提,关键在于他所说的滤井,此刻刘伯温脑海中已经有了基本的形状。
“接下来就是铁矿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的项目,铁矿是最值得重视的,刘伯温语气相当凝重:“以现在的冶铁技术,想要获取大量的铁水基本上不可能,消耗浪费极大,况且就算是得到的纯正的铁水之后,在铸造、锻造的技术上也有问题。”
“相比于青铜器,铁器虽然硬度更强,锐利更甚,但难以保养,主公可有办法吗?”
“用桐油倒是可以,只不过那样一样,无论是制作成军械还是下售百姓,都不是很方便。”
任何东西的基础,一定是要足够便捷,不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谁也不想因为一个器物给自己添麻烦。
对此,曹阳也有他的看法, 冶铁技术之所以浪费大,是因为以现在的技术在冶制的过程中,缺少混合剂以便于让矿石中的杂质流出。
但添加剂的问题只不过是高中化学而已,对曹阳不成问题,关键在于之后的锻打和铸造上,曹阳稍息口气提笔给出了一些矿料的列表名单,而详细地列出列出了铁冶钢的方式。
最后又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写下了一篇《锻造法详述》,里面包含了冷锻法、夹钢法、多层锻造法,既大马士革制作法,等十七种锻造方式,最后还引申出一套覆土烧刃等军械制造的详细方法与过程。
曹阳是不知不觉,提笔就写,可是等他写完这一套之后才发现,时间竟然已过去一夜又半天,刘伯温一直都陪在他身边,也被他所书的内容彻底吸引。
“主公,这些您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刘伯温相当惊讶,但曹阳却不以为然,作为穿越者,这点东西还搞不定,那就有点丢人了。
……
“伯温,这个是关键。”
点了点《锻造法详述》,曹阳相当谨慎、肃穆:“这本东西交给你,只能由你来负责保存,明白吗?”
“臣懂。”
刘伯温欠身的同时,竟当着曹阳的面,将这本他辛辛苦苦写下的东西,撕成了碎片。
曹阳见此,不怒反笑,他肯定这必然是刘伯温已将其内容了然心中的结果。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都是他青田先生的傍身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