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0 章(1 / 1)

大宋有种 大罗罗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辰,才从一处水门入了江宁府城。江宁府城本就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现在又挤进了二三十万北方难民,更是喧闹到了让萧仲恭都有点脑仁疼的地步了。

就在他对江宁城的拥挤和繁华感到吃惊的时候,他乘坐的水轮官船停在了一处馆驿外的码头边上。

宇文虚中和秦桧将这位大金国的使臣安排了一番后,就去城内的临时皇宫向赵桓禀报了。

而赵桓得知了金人的和平条件后,就立即在崇政殿召开了朝议。

“官家金贼看来真的被郓王用大水淹苦了,损失不小,这可是咱们的机会啊!”

宇文虚中先是报告了从萧仲恭那里打听到的“假消息”,然后就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建议。

“现在退过淮河的这股金兵一定非常困难,咱们不如阴许和议,暗中调集大兵,水陆并进,突袭安丰,一定能大获全胜,为庄宗先帝报仇雪恨啊!”

“这个”赵桓也有点心动了,如果能为亲爹报仇,那他的正统地位可就牢靠了!

可问题是金贼再困难,那也是金贼啊!

现在赵桓的新兵还没练好,手头一共才八万人,还散在各处,可以集中三万大军去偷袭就已经顶天了。

这点人数够吗?

“万万不可!”

秦桧已经提出反对意见了,“官家莫忘了联金伐辽的教训!辽未必不能伐,金也并非不可联但我朝不应该心存侥幸,不练好自己的精兵,就指望敌人孱弱无备。这如同是那国运去赌博,一旦押错,就有亡国之危啊!”

对,对赵桓那点机会主义的小心思马上就收了起来。

“秦卿所言极是,”赵桓微微抬高音量,语气显得坚定,“朕以为,用兵之事,绝不可心存侥幸。朝廷做大事,更应该堂堂正正。指望一两次偷袭使诈成事,绝不是君子所为,也不是仁君所为。朕要先练二十万新兵,同时攒数千万兵费和数百万石的兵粮。等到兵足、饷足、粮足之后,再以堂堂之师北伐中原,自然可以取胜!”

“官家,”宇文虚中道,“金贼是我朝的仇寇,朝廷不能发大兵尽诛也就罢了,绝不可以与之和议,这样只会寒了江东壮士之心!”

秦桧马上驳斥道:“不与之和,难道任凭两淮陷于兵火吗?两淮膏腴之地,朝廷要练兵聚饷,两淮就不能乱,更不能年年被金贼劫掠!”

“官家,”同知枢密院事张所出班上奏道,“秦桧所言虽有一些道理,但是大义名分绝不可失否则金兵不来,郓王未必不来!”

也对,虽然没有认野爹,但是和杀父仇人称兄道弟也是不对的!

赵楷若以讨伐不孝之子赵桓的名义发兵,只怕这金陵王气就得黯然而收了!

“朕当然不会与金贼言和了!”赵桓眉头深皱。

和也不是,不和也不是该如何是好?

“官家,臣倒有个办法。”

有办法的人是张邦昌,他之前当了一阵太宰。不过他早就看出赵桓意属耿南仲,所以就以专心为先帝修造山陵的名义辞了太宰,并且举荐耿南仲为后任。

现在庄宗山陵事毕,耿南仲投桃报李,就推他任少宰。虽然降了一级,但却是二度拜相,而且上回的太宰是个“安慰奖宰相”,这回的少宰才是真宰相。

赵桓望着有办法的张邦昌问:“少宰有什么办法?快快道来!”

“官家,和局难成那能不能与金贼战呢?”张邦昌先自设一问,然后自己回答道,“显然也是不能的!想必江东英豪,也不会认为朝廷有实力和金贼一战。所以臣觉得,咱们可以和金贼立一个十年不战之约!”

“十年不战之约?”赵桓一边说一边琢磨:十年太短了些吧?

耿南仲却出班上奏道:“官家,老拙以为十年不战最好不太久,不算短!方方面面都能说得过去,而且还有利于督促新军将士操练!”

这倒是,等于十年死缓啊!

不好好操练,十年一到,那就得上战场送死了!

“可是金人能答应吗?”赵桓低声道,“只有十年”

“能!”秦桧几乎可以替完颜宗翰答应了,“金贼未必没有吞并东南之心十年不战是与陛下不战,并非与郓王不战!现在的问题只是郓王那边怎么应付?”

最危险的果然是赵楷啊!赵桓心说:金贼虽然凶残,但还是能容我十年的。可是三郎呢?他能不能容我十年?

想到这里,赵桓的脑海中突然迸出了一个天才的解决方案!

“有了!”赵桓一拍大腿,然后忽然大声咳嗽了起来!

“官家,您这是”

“官家,您是不是着凉了?”

“官家,快宣御医吧!”

一听赵桓咳嗽了,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赵桓却摆摆手,苦笑道:“朕向来体弱多病,而且大宁郡王(赵谌)也体弱多病,看来难以继承大统,所以朕就想着能不能用兄终弟及的法子立皇太弟!”

第207章 兄友弟恭我大宋(求订阅求月票)

立皇太弟?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正站在角落中神游秦淮河的保宁、武宁军节度使,太保,肃王赵枢。

赵枢现在的日子过得可舒心了。因为赵植、赵榛这两个小弟在赵楷那里混得风生水起,都成了带兵坐镇的实权大王,所以赵桓也得对兄弟们好一点。实权是不能给的赵桓的路数是把以文御武进行到最彻底,都已经书生掌兵了,怎么还能允许亲王碰实权?

但是赵桓的朝廷现在有钱了!

宣和之难虽然大宋朝伤筋动骨,还闹了个一分为二,但是祸福相倚,这场大难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的方面。赵楷那边就不说了,赵桓这边也有因祸得福的方面,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冗兵没了!

原本大宋朝廷账面上的禁军有五六十万,打仗的时候不知道去哪儿找他们,发饷放赏的时候可是一个子儿不能少。而赵桓到了金陵之后,让四道总管去仔细点验人马,最后得出的数目就是在两淮、两江、荆湖地面上的宋朝禁军不过六万余人,算上两浙、福建、两广的禁军,也就是八万多人。一下就去了百分之八十几啊!

其次是皇家人口大减。

后世常有人说明朝的皇族人口太多,全都在混吃等死,生生的把一大明朝吃穷吃垮了。

实际上宋朝也有类似的麻烦,虽然宋朝皇族嫡系的人丁一直有点单薄,但是旁系的人丁倒还行。早在宣和之难前几十年,开封府就挤不下了,于是就迁了一些去西京洛阳和南京应天府(宋州)安置,而这些皇族子弟基本上也都在混吃等死,只有极少数能通过科举入仕混个官做。

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没能跟到江南——一部分住在洛阳,赵楷也不管,都成了平民百姓;一部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