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汉帝崩(1 / 1)

汉末老兵 羽落云间 2026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8章 汉帝崩

  中平六年三月,伟大的皇帝陛下驾崩于帝都洛阳,寿年三十四岁。

  后来被追封为孝灵皇帝,这个封号不怎么样,当然了这位皇帝陛下这些年也确实是够荒唐了。

  当然了皇帝陛下也有属于自己的聪明,但是他缺乏责任感,所以把大汉帝国搞的稀烂,爆发天灾和黄巾之乱把接近五千万人口的大汉帝国祸害到了现在的三千万人口出头的样子,这么接近两千万人口就这样被祸害没了,他的这类贡献也算不小。

  晚年虽然想保幼子登基,可惜当时的时机已经不容他做出更多布置了,皇帝死前先是召来了蹇硕,说是让他联合骠骑将军董重,并卧底何苗,干掉何进,扶皇子协登基,这是遗言了,他已经没精力做其他了。

  皇帝到了现在也知道了,宦官就是宦官,士人是绝对不能接受一个宦官作为首领了。

  皇帝厌恶何皇后并皇子辩,皇子协没有一个外戚支持是不行的。

  于是乎他就想到了董重,董重肯定也是不满何进掌权的,他在前面,宦官在后面,以皇子协的聪慧,一定可以坐稳皇位的,以后超过自己做一代明君。

  当然这种旨意不能下,明面上皇帝还是最后召见了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让这两位作为辅政大臣,并且立皇子辩为皇太子。

  中平六年三月,灵帝驾崩,在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的辅佐之下,太子刘辨登基称帝,并且改明年为昭宁元年,并且封刘协为渤海王,想把他远远的送出洛阳,这样就没有威胁了。

  这董重也得到了皇帝的指示要干掉大将军何进,让亲近自己的刘协登基称帝,刘协作为渤海王,那自己还有一个屁机会啊!

  董重立刻联合董太后,给朝堂施压,成功改封刘协为陈留王,这样刘协就在京中就名正言顺了,陈留毕竟近了很多,为以后争夺做了准备。

  董太后完了这么一手,这是打了何进一个措手不及,何进和谋士荀攸荀公达商量计谋,荀攸给出的建议是师出有名,先礼后兵。

  何进又不傻,他明白该怎么做。于是乎何进和妹妹何太后递话,让他想办法不让董太后插手朝政。

  一个区区董重,他何进是完全不怕的,要是有董太后,何进就不好弄了。

  何太后也知道这事关乎自己儿子的皇位,她自然上心了。何太后是皇帝生母,而且还是先帝皇后,这身份已经是足够高贵了。

  何太后既然知道是先礼后兵,他自然也就摆低了姿态,和董太后说好话,说他们都是女流之辈,都应该放下朝堂,朝堂之事就交给他们男人处理就好了。

  可是董太后本身脑子就不太清醒,她也不领情,直接骂了何太后是屠家子,狗屁不懂!

  这把何太后惹毛了,何太后本来就是差点被灵帝废了,这时候董太后是没少推波助澜的,何太后不太想撕破面皮,可是这老姑婆在自己面前居然这样嚣张,何太后的不满就达到了极点。

  何太后愤怒的给大哥何进递话了,就说董太后不听人言没法先礼后兵。

  何进就把这个消息带给了自己的谋士,这次他们出手的更快。

  因为鲍鸿倒向宦官的时候,董重也和鲍鸿亲近过。这次何进这边就借口鲍鸿贪污,董重是幕后黑手,何进骤然发难,董重也是措不及防,直接被何进抄家了,骠骑将军董重也就这样横刀自尽。

  接着何进这边又说了董太后是番妃,不适宜住在皇宫里,命令他去了河间老宅居住。

  董太后被发配出了洛阳,半路就被毒杀,谁也不知道是谁做的,不过很多人都说是何进做的,这样何进的名声也就坏了起来。

  皇帝生前的苦心安排,董重配合宦官保护刘协登基的做法变为了泡影。

  董重看不起宦官,他爱惜名声不肯听皇帝的命令。宦官呢?对于盲目清高的董重也不喜欢,可以护卫刘协的最后力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

  董重和董太后在四月底就都死掉了,蹇硕这个上军校尉认为何进干掉了董重和董太后,久后刘协也会有生命危险,这位是绝对忠于先帝的。

  于是乎他计划骗何进入宫接管上军,借此机会埋伏刀斧手,干掉何进,扶持刘协登基。

  可惜蹇硕忽略了他手下的司马潘隐,潘隐向何进报信何进洞察了蹇硕的谋划,接着何进首先发难,干掉了蹇硕,接掌上军。

  这一切完成在中平六年五月,何进一下子就志得意满起来了,在他的眼中他的两个最大竞争对手,董重和蹇硕就这样完蛋了,何进心情很好,他也骄傲起来了。

  何进先和何太后商议要诛杀先帝时期的中常侍,这帮家伙太不老实了,让何太后下旨干掉这些人。

  不过何太后就是一个一般的女人,而且还挺感念当年先帝要废后的时候,各位中常侍的求情的,于是她不同意,只是说做人不能忘恩,不能同意除灭宦官。

  何进回去也是非常扫兴,他不能违背自己妹妹的意见,他不能诛杀。

  回去之后何进和部下商议,怎么才能干掉宦官以绝后患呢?这个想来是很难的。

  看着大将军何进没有下定决心去干掉宦官,中军校尉领司隶校尉袁绍和大将军说,大将军可以招外面的强军进入洛阳,让万军请愿,以此来压制太后来达到除灭宦官的目的。

  典军校尉曹操说,除宦官只需一狱吏足矣,何故纷纷而招外藩乎?

  这是两种意见,都是非常有道理的。曹操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没有根基的宦官不过一水中之飘萍罢了,不须一兵一卒,只要一个狱吏就够了。

  可是这事必须得是大将军有足够的决心,不然一打狱吏也不足以除灭宦官的。

  何进就是这样犹豫不决,所以外兵勤王虽然是坏主意,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就是唯一能用的主意了。

  这外兵谁来就要讨论了,开始推荐的有丁原这个大将军的心腹。

  还有皇甫嵩,刘虞这样的大汉重臣,还有公孙瓒,董卓这样的外藩强兵。

  到了最后,中平六年五月底,何进决定招募丁原和董卓入京来解决问题。

  这具体是哪一个人的建议,这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招外藩是袁绍的建议,不管最后是谁来,这建议都要扣在袁绍的头上了。

  并且在外藩入京之前,袁术袁公路成为了后将军,南阳太守,阳翟侯,他也被外派了。

  很可能是他看不起袁绍这个婢生子被何进这么重视,没人重视他这个袁家嫡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