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南楚退兵
陈铁和黄忠的战斗结束了,孙策那里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大的动静了。
陈铁这里发动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在孙策的粮道和辅兵之处进行四处骚扰。
孙策这里也是被骚扰的不胜其烦,他也想过派兵出去攻击过陈铁的游骑,但是没用,南楚几乎都是步兵,他也打不过陈铁,自己也付出了千余人阵亡,一些伤兵的代价,没有什么其他的收获。
陈铁这打法也是袁涣出的计谋,在袁涣的计划中,孙策的大营在这里已经扎下几个月了,早已稳固无比,贸然攻营,未必能有什么好处能捞。
不如这种游骑骚扰更加实用,这和官渡之战时期田丰的计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避免正面接触,利用骑兵优势,孙策对此没有什么办法,他也是进退维谷。
说起田丰,在永兴三年十月,已经六十八岁的太傅兼领并州别驾的田丰病故。
田丰虽然刚烈,但是袁绍也是为了这位不胜唏嘘,袁绍也就追封田丰为忠武,他的长子田兴袭爵为博陵侯,并且得了一个谏议大夫的官职,幼子田明被封为高唐亭侯,并且做了一个常山太守的官职。
袁绍不喜欢归不喜欢田丰,但是他对外是挺大度的,也没必要和一个死人计较这些事,田兴,田鹏能耐不如他爹,袁绍对于他们也算是重用的,足够意思了。
陈铁听见田丰病逝的消息,他也是不胜唏嘘,田丰在官渡之后历史上就死掉了。
现在田丰因为袁绍官渡赢了,他没死,这次多活了十几年,但是人生这生老病死没人可免,田丰也快到七十了,死也是正常。
除了田丰之外,在永兴四年年初,老将军淳于琼因为太好酒了,年岁也大,他也就突然中风了。
一下子嘴歪眼斜,淳于琼对于袁绍是非常忠心的。袁绍派了赵云作为徐州刺史代替淳于琼,就是为了接淳于琼回邺城来,对他进行疗病。
不过就是这样,淳于琼还是没挺过来,他也在永兴四年三月病死了,年六十二岁。
这个年代能活这么大也是不错,淳于琼之死袁绍更是不胜哀叹。
淳于琼被追赠太尉,封号忠肃,其子淳于朗袭爵济阴侯,在青州做了一个郡尉,其他庶子这位一大堆,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太多的待遇。
但是淳于琼还有一个嫡子淳于康,被封为骑都尉,给了一个都亭侯的爵位。
嫡幼女被指婚给了袁熙的次子,也算是对于老臣有了交待。
同样泰安四年,南楚的鲁肃也一样病故了,不过他才四十七岁。
他被孙策追为顺宁,追封为司徒。他就一个年幼的儿子鲁淑被授予爵位临济侯,年岁太小了,没有领到什么实职。
这一年好像是死亡年一样,曹秦的太傅程昱也因为心力交瘁病故,寿年七十七岁。
这岁数也不算小了,但是程昱比历史上还是要死了三年。他被追封为平,其子程武袭爵为安亭侯,官职是长安令。
刘汉那里的刘备老部下简雍,孙干先后病故,他们能力虽然没有那么强,但是是跟随刘备的老人,刘备对其也是非常看重的。
这葬礼也算是极尽哀荣,死得其所吧,陈铁后来也感觉是不是这个四年的年景不好啊?当然这些是后话。
孙策和陈铁对峙到了永兴三年九月,这次孙策这里有了变化。
孙策从八月底开始,不停在江东抽兵来豫州,看起来好像孙策要强攻汝南似的。
孙策营中的士兵从最开始的四万扩大到了八万多人,对外号称大军二十五万!
摆出一副要强攻汝南的样子,不得汝南,誓不罢休的样子,这让人确实有些琢磨不透。
这难不成孙策真要强攻汝南不成?不然怎么会要这么多的士兵呢?
可是强攻汝南,这几万人就够了?汝南城还有士兵两万多人呢。
而且还都是百战且士气正旺的士卒,打下这样的汝南城,强攻没有十万大军是不可能打破汝南的。这增兵到底搞什么?陈铁也不知道孙策在做什么?
于是陈铁找来荀堪,司马朗,袁涣,徐庶研究孙策这里的反常举动。
荀堪和袁涣在那里是眉头紧锁,一直在想着什么东西。司马朗看没人说话,他也就说道:“将军,朗以为孙策此举定然欲增兵攻打汝南,打开进入中原之大门也。将军宜早做准备,不可使之有机可乘也。”
司马朗这人处理内务是一把高手,可是军事上,他太烂了,所以他也就看孙策要攻城了而已。
当然了,其他人不是外行,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结果。
陈铁看着大家,只有徐庶面露得色,看来知道了一些什么。
陈铁也就问道:“不知元直对孙策之举有何高见也?”
大家立刻看着徐庶,就他岁数最小,不过还真是看着胸有成竹的样子。
徐庶听了,他微微一笑:“将军,庶在此恭喜将军,不日孙策必归,豫州定矣!”
这话说得让人有些云里雾里的,倒是袁涣和荀堪也想到了一些什么,他们也是眉头舒展。
陈铁示意继续,徐庶看了一下那两位,这两位也示意继续。
徐庶也就说道:“赖将军之虎威,我汝南稳如磐石。孙伯符久经沙场,自然知之。然伯符若贸然撤军,将军从后尔击之,其师必溃。是故,伯符增兵乃为防备将军也,将军亦可备接流民之所也。”
会是这样吗?陈铁也是将信将疑。不过徐庶下了保证,不出三天,孙策必然退兵。三天,时间也不长,陈铁吩咐预备。
徐庶的分析是对的,孙策因为兵力够了,他在第二天就退兵了。
人家有八万大军,贸然追击容易吃亏,陈铁也就让他平安退走。
孙策也嫌弃俘虏的那两万多民众是累赘,民众也不是很多,不要也没有什么,不是还有不少俘虏吗?这也不算亏。
这样孙策的泰安北伐就宣布结束了,在楚书上也有记载,说是泰安北伐,世祖率军出征,楚军大获全胜,俘虏数千,击杀魏军大将韩猛,老将军黄忠大战魏军第一大将陈铁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陈铁畏惧老将军之弓矢,楚军士气大震,固有此胜。
而在魏史上的记载是,永兴三年魏楚大战于豫,楚乃劲敌也,楚主策神勇无敌。
固有大将郃丧师,大将猛阵亡。适才本朝第一上将军铁,誓师南下,汝南城下铁屡战屡胜,楚军哗然,极至南楚老将军黄汉升,勇猛无畏,楚军方安。
后铁常以精骑扰之,楚军不堪其扰,增兵至十万有余,舍弃所掳之众,退回江东,魏军大胜之。
看同样的战役,不同人的记载就是不一样,基本都是实话,但记录看起来就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