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开腹手术(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2875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79章 开腹手术

  面对波及两直隶十三省的大型叛乱,朱由检似乎并不紧张,反而带着点小兴奋。

  内阁首辅黄立极、兵部阎鸣泰、都督府孙承宗等人早已等候多时,见他一脸雀跃的走入,身后跟着袁可立,以及两个陌生人。

  朱由检随口介绍道:“平辽总兵官毛文龙,厦门总兵郑芝龙。”

  大家多数是第一次见,尤其是郑芝龙,平时在耳边听说简直恶魔一样的存在,没想到是个二十出头的白面年轻人,甚至带了几分儒雅之气。

  朱由检已经站在作战地图的前面,问道:“谁来说下情况?”

  阎鸣泰是兵部尚书,起身汇报道:“根据各地军报显示,除山东的鲁王、开封的周王尚且存疑之外,剩下的二十五个藩王,加上众多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朱姓子孙九成以上均参与谋反。

  从地理区域来说,除南北两直隶、浙江、福建、广东、云南没有藩王,只有零星的动乱,其余省份均面临大兵压境的危险。”

  朱由检心中是满意的,九成以上的朱姓子孙涉及其中,意味着这个人群将较为彻底的被清除。

  “阎大人,说的清楚些。”

  “首先,京城有人闹起动乱,勋贵中以魏国公为首,不少人起兵响应福王,主力是这些勋贵的家兵家将,以及被京营、都督府淘汰下来的老兵,还有福王的姻亲,南城兵马司的冉兴让。

  其次,藩王们这次的行动大致分为五路,一路以襄王、楚王为首,集合湖广、江西、安徽等近十个藩王的力量,率军沿长江顺流向东,攻击南京一带。

  第二路在西南,蜀王为主。第三路在西北,主要是秦王为首的四位藩王。

  第四路在北面边关,大同的代王联合太原的晋王,据说宣府总兵、大同总兵、山西巡抚参与其中。第五路是他们的主力,福王率十几个藩王出兵,水陆并进向京师进发。”

  朱由检点点头,把各地送来的军报看了一遍,似乎没什么新鲜的,和此前预料的差不多。

  阎鸣泰是兵部尚书,责任最重,问道:“陛下,我等是否紧急回京稳住局势?至少,必须赶在福王抵达京城之前。”

  朱由检看着与会的大臣,说道:“京城与平叛有关的臣子,朕已经全部带来了。不是朕不在京城,而是朕已经将京城搬到了这里。”

  大家见皇帝信心满满,各自心态上得到放松。

  朱由检站在作战地图前,先客气两句,“朕暂且一说,有不妥之处请各位爱卿及时指出。”

  “先是京师,朕此行没有带勇卫营的一兵一卒,并留下东厂曹化淳主持京城事务。

  刘公公,立即起草诏书,命曹化淳会同内阁及各部大臣处理朝政,命御马监高起潜负责紫禁城防务,命勇卫营孙应元、锦衣卫骆养性会同东厂、兵马司等缉捕逆犯。”

  众人一路上都在猜测,怎么皇帝出行才带五百人?

  他最信赖的勇卫营一个没来,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也没来。

  原来他是为了这一刻,勇卫营整合了腾骧四卫,代表着大明朝最强的战力,加上骆养性的锦衣卫和曹化淳的东厂,对付勋贵的家兵家将并不难,还有南城兵马司的冉兴让,他手下的人多是维护京城治安,遇到正规军恐难以取胜。

  朱由检的第一项安排没人反对,看起来合情合理,似乎全在他掌控之中。

  “八百里加急告知省、府、县各级官员,各自整顿官兵坚守城池。通知各总兵、巡抚、卫所,听从朝廷统一指挥,暂且不要主动出击。”

  这一项也无不妥,朝廷要统一作战,避免无谓的牺牲。

  接下来,朱由检要说具体的应对措施。

  “命石柱总兵秦良玉率白杆军抓拿蜀王,命黔国公沐启元率狼兵抓拿桂林的靖江王,但有反抗格杀勿论。如此,则西南一路叛匪可除。”

  大家不住点头,白杆军和狼兵出场,各自对付一位王爷,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

  “陕西的洪承畴和陈奇瑜已经平灭澄城王二叛乱,还有孙传庭在五原招募并训练一万新军,命这两支队伍合围秦王一路叛军。”

  众人虽有疑义却没有敢提,孙承宗和袁可立地位超然,相互看了一眼,孙承宗提出:“为何不调集陕西巡抚、三边总督的队伍,如此更可以十拿九稳。”

  朱由检回答:“洪承畴、陈奇瑜的队伍只参加了澄城平叛,孙传庭的秦兵更是刚刚招募,给新军一个机会,让他们体会战场厮杀才能成长起来。”

  孙承宗和袁可立没有多说,军队是打出来的,必须经历磨练,希望洪承畴、孙传庭这些人能够经得起考验。

  “至于北面的代王和晋王,宣府、大同的兵是他们裹挟,未必真心造反。让京营去一趟吧,命王在晋为统帅居中指挥,王朴为副将供应粮草物资,黄得功、周遇吉兵分两路直逼大同和太原。此外,曹变蛟统帅的两千关宁铁骑到了,让他们随队前往,务必速战速决。”

  大明朝最精锐的京营亲自去,再加上名声最大的关宁铁骑助阵,莫说宣府、大同的兵不是真心造反,哪怕他们真的合起伙来,绝对禁不住这样的攻击。

  问题来了,京营派去北边,南面怎么办?

  大明有最高规格的藩王二十七个,除了周王、鲁王态度暧昧以外,另外二十五个铁了心造反,各地四处狼烟。

  在他们大致行程的五路兵马之中,朱由检布置了三路的应对之策,西南的蜀王一路由白杆军和狼兵对付,西北的亲王一路交给洪承畴等人,北面的代王一路让京营亲自去。

  那么,剩下的两路呢,他们一路进攻南京,一路进攻北京,这才是藩王造反的主力啊。

  朱由检指着长江口,南京所在的位置,吩咐道:“南京兵部是有兵的,算不上精锐,对付藩王的家兵家将还是有把握的。此外,朕在这里放置了一路雄兵。”

  大家看他手指的位置,杭州。

  朱由检看向郑芝龙,说道:“郑爱卿来之前,朕让你派船队到长江口等候。”

  郑芝龙道:“陛下放心,微臣的船队兵分两路,一路跟着臣来此处拜见陛下,另外一路由臣的弟弟郑芝虎率领,船只全部停在长江口沿岸。”

  “立即快船传信,命你的舰队抵达杭州,那里有袁崇焕新招募的一万义乌兵,你等连同南京兵部,在安庆城布放,务必一战击溃楚王、襄王的联军。然后从水路快进,迅速端掉他们的老巢。”

  郑芝龙很自信,大明朝官方的水军都不看在眼里,何况是几位王爷的破船。

  如果他愿意,能让他一条船都回不去,更不要说上岸作战。

  大臣们纷纷叫好,没想到皇帝早已谋划,袁崇焕是经历辽东战场的狠人,义乌又是出精兵的地方,当年的戚家军便是义乌兵组成。

  这样说来,四路叛军均可遏制。那么,第五路,也是福王亲自统领的军马,沿大运河水陆并进,如何抵御?

  说到底,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攻击,是敌人最核心的力量。

  朱由检连京营都丢出去,还能倚靠谁?

  朱由检在地图上比划了几下,最后手指停在了北京的南大门,保定。

  “我等即刻赶往保定,在此处阻击福王的陆路兵马。”

  众人不解,保定的确是战略要地。问题是,我们靠什么阻击,手底下这几百号人吗?

  “卢象升的一万天雄军已经在赶往保定的路上,山东巡抚李精白统帅两万人从东侧逼近。此外……”

  朱由检看了看毛文龙,“东江之事甚为重要,毛帅赶回主持事务,留下毛承禄统帅八千兵马入海河进入,替朕封锁大运河,击溃藩王的水军。”

  毛文龙抱拳领命,儿子刚入京营,便能够在平叛中独挑大梁,这是一件喜事。

  毛文龙不担心失败,东江环境恶劣,儿子从小在艰苦环境中打磨,统帅的将士都是久战之兵,几乎每年都要经历生死搏杀,对付内地养尊处优的王府卫兵,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朱由检身为皇帝,亲自坐镇保定指挥,手下有卢象升的一万天雄军,又有山东巡抚李精白的两万援军,加上毛承禄的八千水军,虽不敢说必胜,至少能将福王的叛军拦住。

  只需拖延些时日,京营征伐结束,调转矛头杀过来,必可大获全胜。

  朱由检料定,自己拖得起,但福王不行。

  时间久了,不止是京营会赶来助阵,南面的袁崇焕部若是战胜襄王和楚王,到时候挥师北上,洛阳和开封会腹背受敌,福王的队伍将不战而溃。

  一方好整以暇,另一方只求速战。

  朱由检要做的不是急于取胜,而是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承宗、袁可立等人互相看了看,皇帝说的没错,他将平叛所需的人全带出来了,之所以离开京城来天津,目的之一是故意露出软肋,鼓励王爷们造反。

  还有前不久的事,皇帝不顾宗人府张惟贤反对,非要严惩周王世子杀人和蜀王侵占土地,目的同样是激怒他们,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福王造反。

  再联想都督府中清除冗员,很多勋贵丢了职位,包括魏国公徐弘基。

  可见皇帝的胃口太大,清理朱姓子孙的同时没忘了勋贵,把走的太近、心怀不满的一批连根拔掉。

  朱由检这台大手术已经打完麻醉上台,他是主刀医师,务必将病灶清除干净,术中还要将切除的组织送去做个快速病理,确保万无一失。

  大明的将来是否健康,以后用不用化疗、放疗,今天的手术至关重要。

  他已经火力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