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人才与怪咖
婚礼现场,顺义县令文震孟亲自到门祝贺,霍哲很是意外。
作为管事太监,宫里李公公的亲信,他本不该把一个县令放在眼里。不过呢,文震孟不同于寻常的七品芝麻官。
首先,此人家世显赫,祖上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祖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他本人学识渊博,崇祯二年的状元郎。
后来,他在翰林院做编修,偏偏与当权的太监魏忠贤过不去,被魏公公杖责八十,赶回老家养老。
天下人皆知,文震孟虽是文士,偏偏嫉恶如仇,眼睛里根本容不下沙子。
尤其对太监阶层,他有着莫名的厌恶,考中状元郎那年,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干有意拉拢,他根本不搭理。
后来魏忠贤如日中天,他事事对着干,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现在呢,他主动出仕,一个状元郎甘心做七品的小县令,又主动登门贺喜,参加太监侄子的婚礼。
霍哲很自得,对于文震孟的讨好,王体干、魏忠贤都没有得到,他一个小小的皇庄管事太监,竟然做到了。
还是在回乡省亲的路上,听闻顺义县令换人,霍哲写信派人示好。
毕竟皇庄在顺义的地界,平日里难免会见面,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那时候,文震孟没有回信,没拿他当根葱。
而今天,文震孟主动光临,带着丰厚的贺礼。
霍哲把他迎到贵宾的位置,不停说着一些咸的淡的。文震孟有一句没一句的应和着。
此时,门前有些混乱,下人跑到面前,附耳嘀咕几句。
文震孟问:“何人闹事啊?”
霍哲应道:“讨饭的叫花子,竟然嫌弃馒头凉,你说好笑不好笑?”
转过头,小声吩咐下人,“让霍三去,全部关起来,莫要打搅今天的喜事!”
杨集镇做糕点的老孙头,胆敢纠集乡里人找县令告状。不过是打死他的儿子,丧葬费早已赔了,还想怎么样?讲不讲理?
不一会,下人神色慌张的又过来,附耳又是几句。
这一次,旁边的县令文震孟没有问,霍哲只说了四个字:“让霍三办!”
白石桥边的张财主,双腿都已经断了,还没忘记来府上闹事,简直无法无天,着实可恨!
霍哲想不起怎么得罪他,难道上次让霍三去办差,又有什么过激的行为?现在这位财主被人抬着,在门口哭天喊地,真是晦气!
拜堂仪式还没有开始,霍哲越来越坐立不安,索性命令下人,不管谁人登门闹事,让霍三一律打走,不走的全部抓起来,待今天的喜事过了,看咱家怎么折磨他们,好好和他们讲讲理。
只不过一个时辰的时间,已经有十几波人哭着喊着找县令告状。
霍哲歪头看文震孟,你莫非与这些人有什么牵连?你要是不来,他们是不是就不来告状了?
文震孟泰然自若的坐着,桌上除了他和霍哲,还有临近两个皇庄的管事太监,以及负责京城漕运的一名主事,还有两个空位。
其中一个归信王千岁,听说信王爷正在建筑工地上指点江山,稍后会赶过来。
另一个位置给宫里人留着,霍哲的后台大佬,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李永贞。
文震孟问:“筵席何时开始啊?”
霍哲道:“县令大人稍等,王爷千岁和李公公在路上,很快赶到。”
说完话,霍哲转身离席,他走出房门,霍三在院子里的老梨树下等候多时。
“怎么样?”
霍三回答:“有人捣鬼!”
十几波人只是开始,陆陆续续好多伙纷纷赶来,大多是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闹事的人数很快超过贺喜的,怎么办?报官吗?
报什么官?我们就是官!
他们喊冤,并不动手!当着县令还有众多宾客的面,霍哲还要有所收敛。
霍三急道:“莫非是信王爷,他是幕后主使?”
霍哲冷笑一声,“若果真是他,咱家倒也不怕!”
霍三有些傻眼,怎么不怕?咱能和亲王比?
霍哲无所谓道:“我等虽卑微,但上头有人!”
霍哲的上头是谁?
李永贞李公公,官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李公公上头是谁?
魏忠贤魏公公,九千岁,东厂提督!上公!
即便是王爷,能和魏公公比吗?没有魏公公同意,他只是皇太弟,不是皇帝。
霍三连连道:“不能比!不能比!”
“莫管谁人主使,你只管弹压住他们,锣鼓声敲起来,该动手时莫要犹豫!”
霍三明白叔父的意思,在锣鼓喧天的吵闹中,外面该怎么打便怎么打,不给点颜色看看不知道咱是开染坊的,还反了他们不成?
……
朱由检没急着去婚礼现场,反正今天开不了工,索性当作给民夫工匠放个假。
“盛世佳筑”很大,除了京城风格的四合院和水韵江南,另有两个非常大的区域,一处是朱由检声称为女真、蒙古头领准备的,另有一处竟然是非常现代风的别墅群。
法式别墅,英伦风,美式乡村风,还有尖顶的哥特式,带圆球的东正教风格……
徐光启眼晕,他只在纸上看过,竟被朱由检全部复原。
这些建筑虽然没有建成,外表仍旧粗糙,但样式没错。
徐光启不明白,为何要弄这样的东西?
朱由检没急着说,拉着他向里面走去,在建筑群的正中间,浮现出一座三层的尖顶教堂,正中央写着三个字母:JHS。
朱由检说:“这是专门给先生准备的,虽然并不知先生一定能来!”
徐光启眼角湿润,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教徒,他的家人朋友被他规劝入教者几百人之多。
如果说科学是他的追求,那么宗教是他内心最底层的信仰。
朱由检不但满足徐光启对理想的追求,而且几乎“处心积虑”的抚慰他的内心,用力之猛简直匪夷所思。
徐光启理了理衣襟,跪倒在地。
朱由检愣了下,许他高官厚禄,许他诗与远方,都没见徐光启如此隆重的行礼。
甚至于,徐光启之所以答应留下,还有部分被胁迫的原因。
若不是王德化将他绑来,若不是朱由检强行套近乎拉他下水,徐光启未必能出现在这里。
而如今,朱由检不但给他“水韵江南”,还给了他信仰的天堂。像这种全方位的立体拉拢,徐光启难以拒绝。
朱由检将他扶起,清楚人心已被彻底捕获,这位大科学家牢牢坐在自己的“贼船”上。
“先生,依你高见,谁人可入住此地?”
徐光启不再退却,痛快的答道:“殿下发问,老朽无有隐瞒。历经宦海几十年,颇有些志向相投者。高邮制使李之藻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其学识不亚于我。故监察御史杨廷筠擅长天文历算,对大明修订历法会有裨益……”
朱由检听他说起十几个过去的同僚,其中李之藻和杨廷筠是听说过的,他俩与徐光启一同被称为“圣教三柱石”,是明朝时期传播教义与科学知识最重要的三个大人物。
对朱由检而言,宗教是否传播并不重要,那不是他应该关心的东西。而科学才是他真正的目标,前者只是他拉拢人心的手段。
徐光启的话还在继续,同僚推荐完毕,又聊起他的学生,“孙元化精通火炮制造,在宁远大捷中功劳不小,无奈辞官在乡。”
朱由检兴奋的一拍腿,孙元化很早接触西学与科技,得到徐光启与传教士的传授,因为在兵部任职的原因,专攻火炮与弹道学方面,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事技术专家。
其他人没听仔细,但朱由检清楚孙元化的价值。此外还有毕懋康,《军器图说》的作者,鼓捣出燧发枪,放眼这个时代,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先进的。
之所以有“宁远大捷”,除了统帅袁崇焕的指挥之外,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孙元化的火炮、毕懋康的燧发枪。
没等徐光启说完,兴奋的朱由检插嘴问道:“先生何时能将此二人召来?”
两人?哪两个?
朱由检解释道:“一个是先生的得意门生,火炮专家孙元化。另一个是毕懋康,不知在何处任职?”
徐光启应道:“孙元化赋闲在家,只需老朽一封信,他会不计生死赶来。毕懋康被削籍不得为官,虽不是老朽的门生,但相信他会给王爷面子。”
太好了,朱由检吩咐,那些同僚、故人、门生,只要他们愿意,让他们立即启程赶来。
不过呢,在有望得到一批人才的情况下,朱由检的野心更加膨胀,他还是满怀期待的看着徐光启。
徐光启问:“王爷还有什么吩咐?”
“先生的好友不止于此吧?”
徐光启纳闷,“王爷还想招揽谁人?”
朱由检公布答案:“汤若望、郭居静、桑蒂斯……”
朱由检相信,大明朝将来肯定会比西洋人更强大。但是在强大起来之前,必须虚心向对方请教。
如果利玛窦还能干活,朱由检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从坟里刨出来。
少了这位博学多才的怪咖有些遗憾,好在还有汤若望等一批西洋传教士。他们不止在传播教义,更重要是传播知识。
徐光启早已知晓朱由检的雄心壮志,但没想到他的格局如此宏大,若是真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还愁什么女真骑兵?
恰在此时,徐应元赶来汇报:“皇庄管事太监派人来请,说婚礼时辰将至,等待王爷前往观礼!”
朱由检携起徐光启的手,“走!带先生看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