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倒数第二章(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1867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317章 倒数第二章

  又到了草长莺飞的好时节,映月湖的北岛热闹非凡,四个孩子或哭或笑,搅的众人跟着忙碌,体会幸福的烦恼。

  朱由检接到一个消息,简单的披了件江南纺织厂生产的新款式外套,便乘船离开前往岸边。

  正逗弄孩子的田秀英疑问道:“陛下近来愈发性情稳重,怎今日匆忙前行,以至于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

  张嫣答道:“定然是有重大事件发生。”

  皇后周婉言抚摸着小腹,她最近刚刚有清晨呕吐的情况,太医问诊后说是喜脉,她“变本加厉”,每天都吐的“惨不忍睹”,听到田秀英和张嫣的对话,她言道:“早听说皇太极被刘大人抓了,莫非是已经解送归来?”

  张嫣觉得很有可能,你看刚才皇帝的步伐,那是相当的欢快。

  姐妹们,喊来陈贵妃和柳嫔,还有皇贵妃和袁贵妃,大家好好张罗一桌子菜,每人做自己最拿手的,咱们在草地里席地而坐,举行一场属于“北岛”的宴会,和陛下共同庆祝这一盛事。

  众人都喊好,唯独周婉言面露难色。

  张嫣道:“婉言妹妹闻不得油烟味,指挥宫娥布置场地便可,做菜就不劳烦你了。”

  周婉言这才脸色稍缓,她已经和姐妹们打作一团,把她们当作朋友对待,只是心中的敏感还是会不时展露,好在大家都能体谅,彼此间维系着姐妹情谊。

  在她们热火朝天搞野外聚餐的时候,朱由检已经抵达岸边,并进入准备好的衙署,袁可立、徐光启和孙承宗三位老先生都在等着。

  朱由检问道:“皇太极带到了吗?”

  袁可立回答:“回陛下,刘大人亲自押送,再有片刻便可到来。”

  “太好了!太好了!”

  不见到皇太极本人,朱由检都不敢相信,那个战场上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的皇太极真的被抓到了?

  那个传言中建立大清国会颠覆大明政权的女真魁首完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众人一齐点头,陛下洪福齐天、威震四方,扫灭女真又算的了什么?

  更遥远的科尔沁已经归附,再远些的外喀尔喀多数部落已经臣服,剩下的那些人远走他乡,杨嗣昌正在率军折返,大明朝在草原上已经没有敌人。

  说起来,大家很佩服杨嗣昌,在袁可立等三位老先生看来,一度觉得他只是个好看的皮囊,有一种“巧舌如簧”、“口腹蜜剑”的意思,但他这次出使科尔沁,随后统兵征讨,表现出让人心悦诚服的能耐。

  在科尔沁,他围而不攻,或者说故意没有攻破城池,最后迫使科尔沁大汗奥巴屈服,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稳固的胜利。

  在外喀尔喀,他率军抵达了苏武牧羊的北海,用武力恫吓众部落,通过召开草原大会拉拢腐蚀各部落统领,这些举措都体现出他“外交家”的能耐。

  更厉害的,他虽然没有行军作战的经验,但是懂得知人善用,懂得从善如流,靠陈奇瑜完成自己能耐以外的布置,这也是他的成功。

  因为突出的功绩,他与袁可立等人一样,将会受封公爵,以表彰他拿下大片草原的功勋。

  就在这两天,杨嗣昌和陈奇瑜将带领军队返回,朱由检为他们准备盛大的欢迎仪式,必将再次掀起大明民众心中的波涛汹涌,进一步激发大家走向海外、开疆拓土的热情。

  袁可立喜气洋洋,他本想向皇帝请求,辽东已平,蒙古已归顺,他这个曾经整个大明朝最重要的官职蓟辽总督,已经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加上他年纪不小,应该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

  朱由检早看出老先生的想法,大家相聚一场是个缘分,大明朝还需要你发光发热,高官厚禄都可以给,国公的爵位一样舍得,住在顺义皇庄也很舒适,以后可以进入半退休状态,一半的时间衣锦还乡,另一半的时间在大学教教书,把知识和见解传给下一代,岂不美哉?

  袁可立没想到皇帝会主动说,一般人都会顾忌兵权,但他心中清楚,眼前这位爷根本不担心,他自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是京营总督,无论是军兵还是民众都非常爱戴他。

  袁可立更加不在乎兵权,君臣之间坦荡,能够在大学里吹吹牛,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回乡,也可以在顺义皇庄呼朋唤友的小聚,的确是一种非常迷人的生活状态。

  孙承宗其实有类似的想法,他年纪和袁可立差不多,眼瞅着奔七十去了,红尘闯荡,人生总有归隐的时候。

  朱由检更加不会同意,孙先生老家在高阳,距离皇庄不算太远,你和袁先生一样,有官职有爵位,想回家就回家,大明的军制改革任重道远,现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拿下藏地和西域,需要军队做出更大的改变。

  所以,你也不能走,但可以增加假期,时不时的回去溜达。

  再看徐光启,朱由检直言不讳,他俩都好商量,唯独先生你必须鞠躬尽瘁,什么蜡烛成灰泪始干,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在科学这条大道上,少了你是真的不行。

  去年的时候,朱由检已经派人去西方招揽人才,派人持重金和丰富的待遇吸引人,目标人选包括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者伽利略、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荷兰画家伦勃朗、生命医学的开创者威廉?哈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

  但是这条船队没有传回消息,如果按正常时间推断,返航归来至少需要三两年,需要到时候有一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让这些人补充道大明科学院,聚集天下的怪才,让大明朝的发展有更大的助力。

  到那时,朱由检看了眼徐光启,还是不舍得他离开,大明科技进步的空间更为广阔,徐先生到时候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

  不管怎么说,徐光启不能走。他不干活,有些活就没人干。

  徐光启和另外两人不同,他从未想过退休致仕,心中始终有一团火焰,他想用那团火焰照亮传统世界的夜空,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让大明朝屹立于世界之巅。

  太监王承恩传话,刘大人已经带皇太极在殿外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