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誓师出征
朱由检在北京城外进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京营八部中有四部参加,加上锦衣卫和勇卫营的一部分,足足五万多人。
周遇吉统帅的五军营以步兵为主,拥有两万军卒。
黄得功的三千营全是骑兵,包括从关宁铁骑调来的两千人,总数量在七千以上。
新改造的神机营由贺人龙统领,一万多军卒重点钻研车阵和火器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重新亮相的保定军,索菲亚走后,安排虎大威统领,仍旧是由武林高手组成。
在京营八部之中,朱由检当前能够调用的只有一半。另外四部中,义乌军、秦兵、天雄军都在陕西平叛,察哈尔部则在从青海返回的路上。
朱由检只好把锦衣卫和勇卫营带走一半,五万大军驰援辽东前线。
对于日夜苦练的京营诸部来说,这是他们面临的大考,很可能一些人会丢掉性命,这支队伍却有望成为像戚家军一样的传奇。
朱由检把队伍拉过来,选择在此处阅兵,其实是安定北京的民心,让朝中大臣知道京营的强大。
几支队伍先后走过,最后稳稳的停在各自位置,旌旗招展,战鼓声声。
骏马上的朱由检出现了,他披盔戴甲,手握宝刀,整个人笼罩在阳光里,熠熠生辉,仿佛会发光一样。
大臣们这才意识到,他们皇帝的形象不光是穿着龙袍坐在紫禁城里,当他横刀立马的时候,他便是一个战士,一个将军。
别忘了,他曾自封过天下兵马大元帅、京营总督。
别人是浪得虚名,他则是货真价实,大明朝已经有多少年没见过,皇帝御驾亲征的?
有人小声嘀咕,太祖皇帝马上得天下,成祖皇帝数次北征草原。
此后便只有正德皇帝跑北边玩耍,当今陛下终于重拾祖宗的荣光。
今日是阅兵,也是誓师大会,标配的流程结束之后,轮到皇帝训话。
面对五万军兵,以及文武大臣,朱由检骑着马到了最中央,他环视一圈,大声喊道:“将士们,收复辽东的时候到了!”
他的嗓门不小,但不可能传遍全场。
队伍里每隔一段,便会有一个嗓门很大的人,他们会将皇帝的话大声再喊一遍。
于是,朱由检说完一句,需要等他们传递结束。
全场都在喊:收复辽东的时候到了!
朱由检问,你们紧张吗?你们怕吗?
他自己回答,朕经历过战场,却仍然有些紧张,那怎么办呢?
战场上有将军,有士兵,我们有彼此。只要大家在一起,听指挥,服从命令,敌人便打不垮我们!
接着,朱由检开始念大明新的军功政策,杀一人奖励十两银子,杀三人官升一级,战争期间军饷翻倍,为国殉难者抚恤金百两,战争中的伤残者由官府一辈子供养。
这些条件极为优厚,在军卒中反响很好。
朱由检接着下达命令,规定大明军队行军打仗的种种要求,服从指挥听命令,不得抢掠百姓一针一线,不得无故踏入百姓田地。
有的大臣听了直摇头,别人讲话大义凛然,主要目的是鼓舞士气。
朱由检却是在讲规矩、讲条件,用一些利益诱惑军卒,这未免俗气了一些。
朱由检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他读过以前的历史,很多在其它地方生猛无比的军队,到了辽东却像是打盹的老虎,很快被人家干掉。
究其原因,斗志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人最重乡土观念,大家是来帮忙的,辽东的得失与他们无关。
为什么关宁铁骑战斗力强,主要原因是他们脚下是自己的土地,女真人的入侵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
现在呢,朱由检把他们的家人内迁到更好的地方,他们便可以后退,对战斗力是有一定影响的。
朱由检选择放弃在辽东耕种,那就必须拿出其它的激励办法,用金钱、官位来诱惑最为直接有效,并用巨额的抚恤金和优厚的养老政策让军卒没有后顾之忧。
到最后,朱由检总算说几句大义凛然的。
“夺回属于大明的土地!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让我们用鲜血却保卫!”
护我河山!大明威武!
全军高喊:护我河山!大明威武!
一时间,震耳欲聋,山呼海啸,新组建的京营军容齐整,配备堪称精良,他们要奔赴战场,证明自己的时候到了。
……
映月湖的北岛上,张嫣已经能抱着孩子走出,她望着北京城的方向,听说陛下要御驾亲征,那些大臣也没有拦住,不知他何时才能回来,才能到北岛一诉衷肠。
身边的陈圆圆小心搀扶她,伸出手替她抱孩子。
张嫣把孩子给她,名义上陈圆圆才是孩子的妈妈。
陈圆圆说了,再过些日子,等见到陛下的时候,我便主动申请,要求将孩子交给懿安皇后抚养。
那样的话,张嫣便能名正言顺的亲自抚养孩子。
当然了,她还有一种办法,以前和陈圆圆也说过了,两人共住一座宫殿,便可共同抚养孩子。
张嫣能每日见到自己的儿子,亲手为他做很多事情,又不会被人怀疑,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陈圆圆说:“陛下要亲征辽东,没有三五个月不可能班师回朝,看来娘娘又要受那相思之苦了。”
张嫣用手亲切的点在她的额头,“贵妃取笑本宫,殊不知你也是陛下的女人,难道你不思念他?”
陈圆圆很难为情的说:“陛下说臣妾太小,还不能同房行那……周公之礼。”
“那是去年,如今你出落的如此标致,年纪也大了一岁,等陛下来北岛,本宫一定劝陛下临幸你。”
陈圆圆的脸蛋更红了,娘娘好坏!
离开了皇宫,来到偏僻的北岛,还是称呼姐姐妹妹比较好。
无论是张嫣、田秀英,还是袁梦荷、陈圆圆,她们的称呼有点乱。一会称呼娘娘、昭仪,一会又姐姐妹妹。
她们朝夕相处,宫里的规矩还没忘,个人交情建立起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在这里待的久了,她们有些闷了,想走出去看看,又怕泄露了此处的机密。
就在这时,她们看到一叶扁舟,划桨之人正是刘文炳,那个坐在船上向北岛张望的,正是皇帝朱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