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不存在的大清国
朱由检抱到孩子的那一刻,他泪眼婆娑,不停说着很好!很好!
刘文炳问:“是否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朱由检并不赞同,大赦天下不一定让百姓感恩戴德,反而会模糊善恶的界限。
做皇帝的,更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动辄大赦天下并非良策。
他抬高了死刑的标准,更多人被判处流放,目的地不再是北面的边关,而是海洋,是夷州和更远的地方。
朱由检此行北岛没有带皇后和皇贵妃,因为这里有他另外疼爱的几名女子。
刚刚产下双胞胎的田秀英在坐月子,袁梦荷带着陈圆圆尽心竭力的照顾。
张嫣挺着大肚子,似乎生娃是最近两天的事。
朱由检错过田秀英生命中第一次生产,好在赶上了张嫣的,他在抱过两位公主后,来到张嫣身边,轻轻抚着她的肚子,问:“紧张吗?”
张嫣年纪并不大,但现在是明代,这个年纪第一次生产算晚的,何况她曾有过忧伤的往事,心中多少有几分忐忑。
朱由检告诉她:“一切有朕,陪你生完再回北京。”
张嫣抱住他的胳膊,依恋的模样很像个小女生。
朱由检问她,“你说,娴妃生的两个娃,一个叫惟妙,一个叫惟肖,如何?”
张嫣回答:“为皇室子女取名是宗人府的差事,既然陛下有意,可给英国公下一道旨意,让他按陛下的吩咐办理。”
朱由检道:“只要你和娴妃愿意,就这么定了。”
把成语“惟妙惟肖”拆开,作为两位公主的名字,朱由检觉得很好。
张嫣笑得很开心,她不知等自己肚中的孩子生出,皇帝会给取什么样的名字。
其实朱由检路上反复思考过,如果是女孩,跟着两个姐姐取,朱惟一很好听,而且饱含深意。
如果是男孩,第二个字代表辈分,那就是“慈”。第三个字必须是火字旁。
朱由检很犯愁,太祖的子孙取名严格遵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像朱由检、朱由校兄弟们都是木字旁。
下一辈的男孩必须是火字旁,因为朱家子孙太多,常见字用的差不多了,生僻字都所剩无几,导致很多人取名字时为了不和以前重复,被迫无奈开始自己造字。
这便是宗人府存在,并专门负责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朱由检哪里知道祖上名字带火字旁的有哪些,需要宗人府对照,排除很多选项之后,最终为孩子取名。
不一定好听,但一定是独一无二。
朱由检对此深表忧虑,还是生一个女孩吧!朕喜欢名字里带数字的,朱惟一多好听。
张嫣不停摇头,惟一挺好的,前面加一个朱,怎么听起来这么别扭?
两人正聊着天,王承恩从外面走进来,在朱由检耳边低语几句。
朱由检站起身,反正还要在这里待几天,你们好生歇息,朕乘船出去一趟。
朱由检带着王承恩和刘文炳,乘船来到南岛,这里是新建设的行宫,用于朱由检处理政务,以及接待客人。
来者是个女真人,代表新建立的大清国,以使者身份要求面见大明朝皇帝。
他在北京城待了个把月,一直到皇帝从江南返回,仍然无法相见。
没办法,他急不可耐的赶到顺义皇庄,总算把请求送达皇帝,并得到召见。
朱由检问过姓名后大吃一惊,来的人居然是范文程,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朱由检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范文程是个老头,还是锦衣卫的消息告诉他此人很年轻,今日终于见到本人才确信这一点。
从外表看起来,范文程和冯铨年纪差不多,不过长相没那么帅气,他只是个普通面容。
范文程在北京城受尽屈辱,不停有人质问他,作为汉人为何要投靠女真。
朱由检却没有提,良禽择木而栖。如果天下人都背叛自己,那是自己的毛病,不是那些人都是混蛋。
范文程没有受难为,还被皇帝赐座。
朱由检距离他不远,很客气的问道:“听闻你是女真大汗身边的军师,在一众女真人中间很是受宠,不知此次赶来我大明朝所为何事?”
范文程站起身来,恭敬的献上一物,“此乃大清国皇帝的国书,外臣请大明皇帝御览。”
朱由检没有接,摆了摆手,不看。
什么大清国?还有个皇帝?
大明朝是不承认的,尔等穷乡僻壤的一帮流寇,能得到大明封赏已是万幸,怎敢自称皇帝与大明并驾齐驱?
朱由检态度坚决,根本不看所谓的“国书”。
他表面上正儿八经,好像说的很有道理。其实,朱由检很清楚,双方关系什么样,其实完全靠实力。
如果是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大明军队在野战中屡战屡败,根本奈何不了女真骑兵。
那么,朱由检巴不得和女真谈判,获得可贵的喘息良机,待自个身体养壮了再与女真一较高下。
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张家口附近消灭女真一万骑兵,加上最近三路大军围攻女真却没有输,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
简单点说,无论是关宁铁骑还是东江军,大家敢于深入敌后,不再那般害怕女真骑兵,这意味着明军有了一战之力。
朱由检不需要野战中大胜,只要双方打个平手,甚至己方略微吃点亏,对大明而言都是胜利。
山海关内两直隶十三省,一亿多人口,全世界GDP最高的地方,只要内部不出问题,论消耗绝对能拖垮好多个女真。
朱由检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放弃国境线附近大片的土地,不停抢夺对方的人口,扰乱对方的生产,铁了心和女真拼经济。
女真不撑了,当抢也抢不到,打仗怕损失,人口保不住的时候,他们想到了议和,派遣范文程来到大明朝。
朱由检对他本人是客气的,但是对女真有些苛刻,这位大明皇帝不承认“大清国”政权,对大清国的皇帝更是不认可。
因而,范文程呈上的不能是国书,只能是奏疏,臣子献给皇帝的那种,是附庸国献给宗主国的供表。
范文程还没说到正题,已经矮了半截,对方不承认他们的独立地位。
那么,接下来的条款还怎么谈,范文程开始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