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两个有利于(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189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220章 两个有利于

  船只抵达淮安的时候,朱由检以为又回了临清,巨大的码头。

  只是,络绎不绝的人群哪去了?

  魏国公、漕运总督徐弘基早已在岸边等候,两淮巡盐使杜滨得到诏命也赶来了。

  朱由检登岸后受到官员们热烈欢迎,朱由检拉着徐弘基的手问:“怎么只有码头,不见商户?”

  徐弘基回答:“陛下亲临,安危第一。今日一切船只不得入内,各处商户暂时歇业。”

  朱由检觉得有那么点道理,似乎是很多年代、很多地方迎接领导的标准规范。

  对于皇帝,这等规格是没问题的,只怕各地官员乱用,只要上级领导来了就封路、清街,老百姓还干不干活?

  想到这里,朱由检面色一沉,他必须从自我做起,命令随行的《大明日报》记者做好准备,下面要划重点了。

  “魏国公,记住了,从此以后,无论朝中什么官员前来,哪怕是朕也不行,不得禁止船只出入,不得禁止商户营业,不得禁止百姓自由活动。总之,不得扰民!”

  朱由检问那位记者,记住了吗?一个字都不能少,发回顺义皇庄,让金主编刊登在头版头条。

  徐弘基为难道:“陛下,你这不是让微臣难堪吗?这才刚到淮安,微臣便已经犯下一桩罪过,还要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你让我这张脸朝哪搁啊!”

  朱由检告诉他,以儆效尤,为官场树立一股正气,你是朕亲近的人,承担点委屈又算什么?

  一句话把徐弘基说笑了,其实,他挺委屈的。

  皇帝在山东的事情都听说了,简直是一地鸡毛。

  山东巡抚李精白忙得团团转,险些连小命都没了。现在皇帝到了自己的辖区,他哪敢不小心谨慎。

  码头上每日拥挤,谁知道会不会有意外,皇帝要是有个好歹,自己去哪哭?

  他暂停货运和商号,全是为皇帝好,为大明天下好。

  但是,徐弘基理解皇帝的良苦用心,官员的迎来送往是该有所收敛,他贵为国公,仍然经常在码头迎接朝廷上过往的大臣和勋贵。

  他这个漕运总督不只管着运河,还管着税赋、钱粮的运送,以及驻扎此处的两路军队。

  此外,他同时还是地方官,负责淮安府、扬州府在内周围好几个府的各类事务,论人口毫不逊色于大明的任何一个省份。

  没上任之前不知道,到了岗位才发现,这漕运总督可谓是大明朝职能最复杂的一个岗位。

  你看看旁边的两淮巡盐使,皇帝召他来肯定是捅娄子了,万一治了他的罪,徐弘基还得跟着担责任。

  朱由检脚步很快,徐弘基问:“陛下何故脚步匆匆?”

  朱由检告诉他,“朕不想耽误商家做生意,朕离开这里,他们就可以继续忙碌了。”

  徐弘基笑而不语,看来皇帝很会作秀。

  那名跟随的记者立即记下来,这个细节可以好好的延伸,刻画一位脚步匆匆从,却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形象。

  到了府衙,朱由检喊过来两淮巡盐使杜滨,让他汇报工作。

  杜滨上任两年多,对盐务颇有了解,加上口才又好,说的头头是道。

  朱由检全程很安静的听他说完,中间没有任何打断,最后问了一句,“杜爱卿,你觉得身为两淮巡盐使,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杜滨想了想,回答道:“替陛下和朝廷管好海盐的生产,做好官盐的运送和售卖,征收足额的税银。”

  朱由检摇了摇头,“从杜爱卿刚才的一番话里,朕判断你是个称职的好官。而且,自从你上任之后,此处的盐税逐年上升。只不过,朕以为,你格局小了,太小了。”

  皇帝批评就得听着,杜滨只能诺诺答应。只是不知,到底哪小了。

  “请问杜爱卿,大明朝的盐税是多了,还是少了?”

  见杜滨露出为难的神色,朱由检告诉他:“实话实说,今日你我君臣畅所欲言,不管你说什么,朕不会罚你,魏国公也不会罚你。”

  杜滨道:“回陛下,少了!少了太多!”

  自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盐税成了国家税赋的主要来源。

  宋朝虽国境狭窄,却占了当时世界财富的一大半,后世的官方统计是世界GDP的四分之三,每年的税赋是一亿六千万贯。

  大明朝发展两百余年,对这个数字只能景仰,实在是望尘莫及。知道宋代税收的主体是什么吗?恰恰是盐税。

  无论是历史上的北宋还是南宋,盐税都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

  到了南宋末年,更是达到八成之多。完全可以说,没有盐,就没有宋朝经济的繁荣,就不会让他们的国运维系那么长时间。

  而我们大明呢,疆域比宋代大了不止一倍,人口至少是那时的两倍,盐税却在减少,杜爱卿有没有认真想过原因?

  这还只是朱由检要说的第一点,中心思想是盐税的重要性。

  接下来是第二点,作为官府,我们竟然让老百姓吃不起盐,这是怎么个意思?

  三百文买一斤盐,能吃多久?

  三百文不是随便哪个老百姓一个月就能赚到的。

  也就是说,百姓们为了吃盐花费巨大,盐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奢侈的东西,由此带来的恶果非常严重。

  百姓吃不起官盐,就会去买私盐,哪怕冒着被杖责、被流放的危险。那么,大明的盐税就少。

  百姓吃的盐太少,容易得好几种疾病,身体不够健康,影响大明朝的整体国民素质。

  官盐不咋地,私盐成为人们重要的选择,由此引发一整个产盐、贩盐、卖盐、吃盐的黑暗链条,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总之一句话,怎么让朝廷收到更多的盐税,怎么让老百姓吃得起好盐,作为主管的官员,难道不应该认真思考一番吗?

  杜滨服了,每日看《大明日报》,有些事情不甚明了,今日当面听陛下教诲,真的是醍醐灌顶,微臣茅塞顿开。

  陛下给微臣三天时间,一定拿出一份够分量的奏疏,呈给陛下御览。

  “那朕就在淮安府等你三天!”

  朱由检自从见到胖子严师台,又亲眼目睹贩私盐的场景,愈发意识到盐政的重要性。

  不管是大明朝一开始的“开中法”,还是现在的“纲盐法”,他觉得无论怎么改,都要用两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简称,两个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