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一年之约
刘文炳饭吃的很快,吃完就去街道口,望着那扇窗子,痴痴地笑。
朱由检问他,有首诗送给你,要不要?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用一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这……什么诗啊?
听到的人在心里摇头,表面上不敢声张,这诗什么玩意,太烂了。
朱由检喜欢,诗人顾城的作品他都喜欢。
只是时代不同,大家的语言习惯不同,你不整古典诗词,一句话没有八个意思,没人说你好。
与唐诗宋词相比,朱由检更喜欢清新脱俗的顾城、海子与北岛。
他看着巷子里的刘文炳,问金婆,能不能让他见一见柳莲姑娘?
金婆直摇头,待字闺中的小姑娘,怎能见一个陌生男人?这要是被看到手,看到胳膊,还不得嫁给他?
朱由检笑了,那敢情好,刚才都看到脸蛋了,更得嫁了。
金婆还是摇头,婆子我要是做了这事,你们拍拍屁股走人,那上官大官人还不得找我兴师问罪?他家大业大,手底下人手又多,弄死婆子我跟玩一样。
朱由检从海兰珠那里要过十个银元,崇祯通宝,一枚价值一两银子,就问你心不心动?
金婆伸出手,很想要的样子。
手伸到一半,又缩了回来。不行啊,上官大官人会杀了我的。
“你不说,我不说,他怎么知道?”
朱由检又加了两个银元,到底要不要?
金婆直接扑了上去,搂住了十二枚银币,是我的,都是我的,棺材本都有了,还管什么上官大官人。
朱由检觉得,她和《金瓶梅》里的王婆有一拼。
开启你三寸不烂之舌,安排柳莲姑娘和我兄弟见一面。
我兄弟条件很好的,京城来的,家中有一个国公夫人、两个侯爷,还有遍布全国的大买卖,亨通钱庄知道不?他家的产业。
这句话要是在京城说,多数人立即猜到锦衣卫的刘文炳。
此处是临清,金婆听后只知道门外的情种家世不错,连临清城最大的钱庄都是他家的,并不知他是谁,更不知和自己说话的是皇帝。
……
金婆走后,朱由检看向李精白,没有外人了,说说咱们的事。
李精白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臣有罪!臣罪该万死!请陛下饶恕!
“此处不是京城,不是金銮宝殿,你我用不着太拘谨,起来吧!像个老朋友一样,把你知道的告诉朕。兴许,朕还能饶你一次。”
德州的事情就引起皇帝的警惕,济南时候差点动怒。等到了兖州,居然发生声势浩大的刺杀行动。
朱由检都没有和他计较,最多只是去掉他一个官衔,李精白在山东仍是一方大员。
李精白很清楚,在皇帝面前,坦白从宽。
去岁,山东多处水灾,包括临清。
此处虽有中国最大的粮仓,通过运河能够运达很多地方,但是却管理不善,库存数量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哪怕这十分之一,多数粮食发霉不能食用,仓鼠更是到处乱跳。
李精白来到这里,亲自进库房查看,知道自己要完蛋。
负责赈灾的苏茂相也到了,当时他还不是阁老,官职是户部尚书。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尽力筹措粮食,填补临清仓库的亏空。
那些从京城运来的粮草,其实他俩没敢动一分一毫,只想着怎么平稳的完成赈灾任务,避免被陛下责罚、被朝野攻讦。
朱由检听他说完,“李大人,你至少有失察之罪吧?”
李精白承认,微臣的确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
吏治方面,你看看济南府的历城县令,那都是什么水平?官员不考核的吗?
还有兖州城内,什么丐盗、土盗、兵盗,朕全忍了。怎么还搞出来官盗?做官的被百姓说成盗贼,那得做多少缺德事?
临清城这般繁华,你身为山东巡抚,准备怎么管好它,让临清成为山东的名片,成为媲美北京、南京的大城市?
刚刚提起的粮仓,空了十之八九你不知道?到处都是仓鼠你不知道?发霉变质了不知道处理?
朕只经过几座城池,便发现这么多问题,你这个山东巡抚怎么当的?
李精白汗如雨下,全国的官员几乎都是如此,但皇帝来山东了,发现你这么多不足,那就得受着。
朱由检明白他的侥幸心理,劝道:“朕登基之后,李大人没看出什么不同吗?”
李精白多聪明的人,怎能看不出。
“那你说说,拍马屁的就不要提了。”
李精白点头,认真说道:“陛下真刀实枪的干,与以往不同。”
其次,陛下不坐紫禁城,凡事亲力亲为,知道事情具体的样子。
第三,陛下高瞻远瞩,这个不是拍马屁,陛下考虑的方面更多,考虑的更为深远。
朱由检算他对了,说道:“你以为朕不知道天下官吏什么德行?朕为什么让袁先生做这么长时间的都御史?又为什么让继任的黄宗周加大对官员考核力度?”
正因为天下官员有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正因为无数像你一样的官员有了从众、侥幸、懒散的心里,大明的江山才不能真正稳固,大明的子民才难得安宁。
朱由检整天急得直跳脚,各种规章制度不断颁发,新的改革层出不穷,但他自己忙活没用,朝廷的精神需要贯彻到各级官府,直至每一名百姓。
为什么非要搞吏治改革,朱由检给每个官、每个吏发薪俸,而且涨了很多,让他们以此就能生活的很富足。
然后会提各种要求,你们必须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仓库乱了要管,地方乱了要管,有坏人要抓,懂了吗?
李精白怎会不懂,他只是习惯了大明朝一成不变的官场生活,现在皇帝让他们换一个活法,不愿意换的全部滚蛋。
李精白深深的行礼,不是客套,不是害怕,这一次是真心的。
李精白回想,从小时候起,读书是为了报效祖国,是为了黎民百姓,怎么年纪越大越糊涂,坏事没怎么干,好事也不掺和,这样的官员有什么用?
犯了这么多错误,皇帝依然对他抱有希望,大明朝的吏治改革从山东开始,制定严格的考核细则,用新标准要求各级官吏,彻底改变整个山东的官场生态。
李精白对皇帝保证,给微臣一年时间,让陛下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山东。
到时候,请陛下再次莅临,看看这片土地有多么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