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大明湖畔没有夏雨荷(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1945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97章 大明湖畔没有夏雨荷

  细雨朦胧中,朱由检走在大明湖畔,却没有找到夏雨荷。

  他甚至没有去找,左边是皇后周婉言,右边是皇贵妃海兰珠,又何须夏雨荷的出现。

  海兰珠不理解皇帝在历城县衙的举动,奴隶就是奴隶,为何要阻止呢?

  朱由检把问题转交给周婉言,皇后你说呢?

  周婉言从民间走出,对社会上的现象多有了解,她也觉得做奴隶不好,但是总归有人会去做,何必强求呢?

  朱由检告诉他们,“朕是皇帝,凡事都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会否让大明朝变得更强大。你们想想,有更多安居乐业的百姓更好,还是乐意看到大户人家奴仆成群的现象?”

  两名女子一路上听皇帝谈税收,如果税收是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那么自然是能交税的百姓多了好。

  所以说嘛,即便不能废黜奴仆的存在,把他们的数量压缩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障税收增长、社会稳定的基础。

  海兰珠,你们草原上有很多奴隶,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在战争中,俘获奴隶是主要的目标之一。

  原因很简单,你们需要“征服”别人的动力,而且并不影响大汗的财力。

  大明朝不同,国家强大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人口,唯有自由的百姓多了,国家方能强盛。因为种种原因,大明朝发展至今,奴仆的比例极高。

  据说,在江南很多地方,有些财主家中有数百甚至上千的仆从。这样的人家多了,大明朝会有多少人是别人的附属品?

  朱由检说过,只要地里生产的粮食够了,那么人口就是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可这些奴仆是不自由的,不是想生就生,想干什么就能如愿的。

  因此,大量奴仆的存在,其实是制约大明朝快速发展的症结之一。

  周婉言和海兰珠都听懂了,皇帝忧国忧民,他这趟出来做的是大事。

  别人以为皇帝游览大明湖,其实他内心一直想着“奴变”的事,怎么为这种现象定下基调,怎么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她近期的重点工作任务。

  大明湖上有艘船向这个方向行来,李自成带领几人拦在前面,以防船中有诈。

  朱由检示意他们放松些,莫要紧张。

  即便来的船有敌意,又能拿自己怎么样?

  渔船靠岸了,船上有个渔民噗通跪在地上,请皇帝责罚!

  朱由检觉得好笑,你犯什么事了,朕为何要责罚你。

  渔民说:“草民是贱户,一生一世吃住在船上,不被允许靠岸。因此,草民的一只脚踏上岸,其实已经触犯了大明律。”

  朱由检觉得匪夷所思,怎么还有不被允许上岸的?

  转念一想,眼前看到的事情有点蹊跷,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既然你违反大明律,那就去县衙门投案自首吧!”

  渔民吓坏了,怎么是这样的结果?

  他见皇帝几人离开,在地上膝行向前,哭嚎:“陛下为草民做主啊!”

  朱由检回过头来,“快说!朕只给你三句话的机会,你要是说不明白,那就是自己无能。”

  周婉言和海兰珠一起看皇帝,平日里态度谦和、爱民如子,怎么今天凶神恶煞,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渔民说道:“草民听说军户已被取消。”

  “第一句。”

  “既然军户可以没有,我等渔民是否应该考虑?”

  “第二句。”

  “请陛下圣裁!”

  嗯,第三句。渔民的表现很不错,三句话有理有据,表达的非常清晰,说完了。

  朱由检问道:“告诉朕谁教你的,朕便替你做主。”

  这……这……

  渔民想说,却又摇了摇头,他不认识啊!

  “那你告诉朕,此人在哪里?”

  渔民想了一会,不知在哪里。不过此人长相不俗,可以说异于常人。

  “怎么个奇怪法?”

  “此人面白肤嫩,明明是个男子,却比女子还要水灵通透。”

  朱由检转头问跟随的刘文炳,“冯铨不是被朕发配到辽东了吗?他怎么会出现在大明湖畔。”

  刘文炳还奇怪,陛下那么确认是冯铨?

  男生女相,让渔民看后都念念不忘的男子,又有搞出这样的主意,不是冯铨,又能是谁?

  上次在顺义皇庄,他主动找上门求取官职,还和皇帝约定了一场比赛。

  不过呢,冯铨养的阿拉伯天文学家输了,输给了汤若望为首的西洋人。

  朱由检本就不喜欢他,为了表示惩戒,将其赶去辽东效力。

  一个小白脸,一个比女人还妖娆的男子,去战火纷纷的辽东看似不配。朱由检想让他体验磨难,最好能浴火重生。

  如果冯铨坚持下来,那他就实现自己的蜕变,柔弱外表下有了坚强的内心,可喜可贺的美事。如果他坚持不下来,朱由检认为,死了活该。

  冯铨却出现在济南府,着实让朱由检奇怪。

  不一会功夫,刘文炳派人找到了冯铨,他就在皇帝的周围,既没有被随行的护卫发现,又不是离得太远。

  冯铨到了近前,恭恭敬敬行礼。

  朱由检对他第一印象不错,这次见到冯铨,发现他硬朗了许多,甚至脸上有了些许风霜。

  “你为何在此?”

  冯铨如实作答:“回陛下,微臣在辽东任职,不得陛下诏令不敢返京。前不久跟随队伍与女真作战,有几千户百姓从女真领地逃出,微臣自告奋勇,带这些百姓来山东安家。不巧,在大明湖畔巧遇陛下。”

  朱由检明显不相信,有那么巧吗?

  冯铨是故意靠近,当然不是巧遇。

  “陛下,微臣听闻陛下解决“奴变”的宏愿,却有心无力。今日跑来大明湖畔相见,意图借渔民之口,提醒陛下一件事情。”

  “你既然来了,不用渔民提醒,还是你亲口对朕说吧!”

  冯铨答道:“陛下此行江南,为奴变而去,也为天下苍生。但陛下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还严重了?

  “江南富豪之家蓄奴成风,方才导致最近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但陛下可知,大明朝最多的奴仆不在富豪家。”

  “那在哪里?”

  “陛下家啊!”

  冯铨说的是官奴,从太祖皇帝开始,大明朝的一些罪犯家属被罚做官奴,还有一些是对外战争的俘虏,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比较有名的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户。

  如果朱由检想治理富贵人家大量招揽奴仆的做法,首要工作是从自身做起。

  唯有官奴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给天下树立最好的榜样,让大家有样学样的跟着照做。

  朱由检第一次觉得,冯铨虽然长得娘娘腔,其实还是有几分见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