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祖籍何处(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1981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64章 祖籍何处

  这次考试不止让考生紧张,考官们同样如坐针毡。

  朱由检放弃以前的考题,如同会试时候一样,临时给出新的选择。

  这一次,不是单纯为了防止考题外泄,他有更深的用意。

  考题意味着什么?不是单纯决定哪个考生能够金榜题名,更大的意义是舆论引导。

  今年的三道题将很快成为热门话题,《大明日报》会刊登考生的优质答案,无数人将在茶余饭后讨论,也会为后来参加科举的,以及所有读书人树立榜样,告诉他们现在考的是什么,你需要学什么。

  朱由检想好了,大家辛辛苦苦学习八股文,你不能给废了,那样太伤人。

  但他一定会在报纸上刊登几个不用八股文的答案,告诉大家文体可以更灵活一些,学习的内容可以更广阔一些。

  眼看着天色将晚,从来都是一天完成的殿试,很可能要横跨两天。

  朱由检果断决定,加班!熬夜也得完成!

  不断有试卷改出来,优秀的被送给朱由检御览。

  不出所料,虽然朱由检没有泄题,他的几个小伙伴还是考的不错。

  怎么看出来的呢?

  对朱由检而言太简单了,黄宗羲平日里所思所想,陈子龙的那些才情,还有金圣叹的狂傲,哪怕笔迹不能表明身份,文字里面的内容不会说谎,清清楚楚表达着本人的观点。

  朱由检没有多说,他把评判名次的重任交给三位主考官。

  周王是亲王,理所应当成为主考官里的领头人。文震孟有大才,杨嗣昌懂变通,他们三个的组合还是很般配的。

  不用多久,优秀的范围被缩减到十个以内,糊住的名字显露出来。

  朱由检先看黄宗羲的,他选的是第三题,因为有南京户部的工作经验,对江南一带的税赋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矛头直指江浙一带的富人阶层,同时还提出发展工商并收取税赋的重要性,借用朱由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指导思想。

  虽然好,但朱由检觉得太过于循规蹈矩,没看出新意。

  也许,是自己要求太高吧,经常见面,不见面时经常书信来往的人,很难给你惊喜。

  朱由检再看陈子龙的,他在顺义皇庄工作,与汤若望等老外整日厮混,对于“睁眼看世界”太熟了,洋洋洒洒的文章,根本不管什么八股不八股,几乎是一气呵成。

  如果说朱由检有意见的话,只能怪他不够跳脱,还是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

  如果陈子龙议论的是辽东战事,还能有对应的水准,那才叫厉害。

  可谁又会选择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呢?

  陈子龙的做法是正常的,朱由检要求太高。

  接下来看金圣叹,他的文章非但不是八股,而且行文之散乱令人发指,他选的试题是第二个,对辽东战事侃侃而谈,选择的角度非常新奇。

  金圣叹是《大明日报》主编,从事的是新闻舆论的行业,他聊的竟然是“故事”。

  报纸上每个豆腐块都是信息,信息或多或少都有故事的成分。

  金圣叹说,故事让人知道自己是谁,让人清楚自己是哪伙的,故事让你有时候甘愿以身殉国,故事让你决定投靠女真还是大明。

  这分明说的是人心,朱由检撤回关外百姓,损失大量的钱粮,为的是减少笼络人心的成本。

  现在的辽东,需要笼络的人基本都在女真一边,朱由检只要努力,成功一个算一个,百姓只可能从女真逃亡到大明,不会从大明逃亡去辽东。

  原因很简单,大明宁愿辖区内的田地长草,也绝不留下一个百姓。不管是劫掠还是拉拢,大明朝都不怕。

  朱由检欣赏金圣叹的这篇,他写得不够全面,甚至不够客观,但是选择了很好的视角,体现出舆论宣传对民心的重要性,以及宣传教育对军卒意志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朱由检现在给状元的话,金圣叹当之无愧。

  但是他不能,正因为上面三个是亲密小伙伴,他更应该严格要求。

  假设后面有水准类似的,甚至差了一点点,他都会将其名次提到三人上面。

  让朱由检失望的是,连续几份考官们都说好的答卷,他不止找不到新意,甚至有的看不懂,之乎者也的什么玩意?

  大家称之为文化,朱由检承认,在饱读诗书的你们面前,朕属于没文化的。

  但朕的数理化好,有种的一起考个数学,弄不晕你们才怪。

  连续多份试卷之后,就在朱由检以为小伙伴要包揽三甲的时候,终于看到一份有趣的。

  这篇文章是关于税赋的,虽然用八股的格式写成,好在言简意赅,没那么多华丽词藻的堆砌。

  有那么几句话,在后世习以为常,现在说出来就是见识。

  比如收税的对象,该名考生直言现在的收税不对,两户人家壮丁数量一样,田多田少收一样的税是不合理的。

  还有那些没有田地的,你让他交税,他只能逃亡到山野,成了占山为王的贼寇。因此,不如改成按田地的占有数量收取。

  朱由检通过钱龙锡的嘴,在前不久的帝国财政会议上提起过,但是还没有执行,寻常考生得不到信息,他若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也算是人才,这可是流传几千年人头税的结束,摊丁入亩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田税收取模式。

  还有商税,这名考生以自己家庭,还有附近熟人的经商为例,一匹丝绸从产出到运送后卖掉,算上路途中住宿、饮食和雇佣车马,仍然可以赚取十几倍的差价,可官府的规定是三十税一,实在是太低了。

  做生意最怕什么,怕卖不出去赔本,更怕沿途的山贼、河盗和官府卡要。

  商户们宁愿多收些税,用这些税扫平路途中的强盗和窃贼,用这些税让各级官吏不再欺负商户,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这便是朱由检所说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名考生不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小故事阐述道理,非常符合朱由检的口味。

  一看名字,朱由检笑了,刘若宰。

  “招举子们进来见驾,让刘若宰上前答话。”

  刘若宰成为第一个与皇帝交谈的,他倍感荣幸。

  可是,当皇帝说出第一句话,他直接傻掉了。

  皇帝很正式的问道:“祖籍何处啊?”

  三年前,他就是倒在这个倒霉问题上,落了个灰溜溜离开的结局。三年后他卷土重来,再次取得会试的好成绩。

  天道轮回,他又遇到同样的难题。

  这一次,他是撒谎求取官职?还是实言相告,有可能再次名落孙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