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天大的喜讯(1 / 1)

财富大明 琅琊老马 1949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47章 天大的喜讯

  会议上,朱由检每次开口,都是钱阁老如何如何。

  钱龙锡满脸堆笑,心中早已充满了苦涩。

  什么我的主意,还不是你让我说的?

  大明朝的税制改革酝酿了很久,第一条你要摊丁入亩,改变持续几千年的人头税,以后按照财产交税。

  第二条你要去除中间商赚差价,平抑粮价只是手段之一,后续的还有很多。总之一句话,谁都老老实实干活,别想着中饱私囊。

  第三条要开征商税,为此不惜将东厂变为税务局,要探讨合理的办法既能刺激商业发展,又能收到满意的金钱。

  钱龙锡说出的第四条更狠,以至于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简短的概括下:地方财政由中央统一管理。

  去年的时候,朱由检将中央各部的钱粮统归户部管辖,闹出轩然大波,最后导致李养德等人倒台,崔呈秀等人被批捕,皇帝亲自去西山解决天启帝陵寝的问题,最后勉强算是过关。

  这才过了多久,你又想统一中央与地方的财政。

  答案是,不可能。

  朱由检也知道不可能,在他前世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和政治已经高度发达,各省仍然保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一些计划单列市甚至不太看重省里的指示,社保资金的使用每个市都是独立的。

  现在才公元十七世纪,朱由检异想天开,可能吗?

  其实,朱由检没说取消地方的财政权,钱龙锡对他话语的理解有偏差。

  他的意思是,不止朝廷各部门推行预算管理,分为支出预算和项目预算。

  支出预算是常规的,只要估计的准,通常不会有太大变化。

  项目预算是临时性的,有预算你才能实施,没预算只能等下一个年度再申请。

  这样做缺少了灵活性,却可以带来全新的规范体制。

  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事情多了,朱由检允许一定的腐败存在,但是在体制上必须健全。

  官府的工作人员名正言顺的发薪水,从预算里出,不要搞歪门邪道的路子。

  官府小型的修路、修河堤列入预算,遇到突发由朝廷负责。

  总之呢,朝廷要掌握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尤其是支出,必须明明白白,改变以前的一把手负责制,拒绝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象出现。

  正因为大家习以为常,觉得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才会有明显的反应,以为钱龙锡说的会让天下大乱。

  朱由检没想过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方向,事情让户部和吏部共同办理,今年的重点是,先用正常途径把公务人员的工资解决了。

  多出来的费用从哪里出?朱由检早想好了,裁兵!

  边军都能裁撤过半,各省除了西南、西北有战事的,其余地方的全部按比例裁撤,国家发给土地,做好退伍军人安置。

  原本的历史证明,在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大军,在女真铁骑面前只是一两个回合的问题,这样的军队养着何用?

  兵贵精不贵多,还不如精兵简政,又能节约开支,又能保持战斗力。

  朱由检当然知道,地方上吃空饷的人多了,靠关系在军营多领一份薪水的更是不在少数,他先释放一个信号,让地方上自己先办着,等到王在晋和李邦华彻底完成边军裁撤和军户安置的任务,到时候会巡视各省军营,再有胆大妄为者杀无赦。

  这是一个过程,在崇祯元年,朱由检不确信一定能完成。

  但是他需要崭新的开始,无论道路有多难,他既然看好了方向,又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足够他耍无赖的十几万精兵,必须尝试一番,尽力做到最好。

  钱龙锡还有最后一条建议,也是最容易被在场众人接受的,那就是高薪养廉。

  简单点说,增加官员队伍的薪资水准。

  朱由检认为,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低薪,会让人生活不下去。

  海瑞只有给母亲过寿辰时才能买得起肉,让猪肉摊老板惊呼海青天居然吃上肉了。

  有的官员为了清廉,宁愿卖女儿也不贪腐,成了朝廷树立的典型,这样做真的对吗?

  朕要是个官员,和女儿相比,我宁愿做个贪官。众位别笑,此乃人之常情。

  那么朕想问了,一个人要想为民做主,要想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只能一辈子穷死吗?他活该过不上好日子?

  有多少人原本是可以做个好官的?朝廷提高他们的俸禄,至少让一部分官员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不用贪腐也能衣食无忧过上好日子。

  参会的众位官员没人反对,大明官员的俸禄是太祖皇帝开国时定下的,以后就没有太大幅度的提升过。

  如今两百年过去,家底不厚实的官员生活有多苦,大家心知肚明。

  朱由检收税是为了什么?他曾经理直气壮的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让更多的官员做个清官、好官,体面的官,难道不算吗?

  还是户部联合吏部商量一个可行方案,朝会上通过后立即执行,用不着去等。

  今天的会议进行的很顺畅,朱由检成功的利用钱龙锡,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过呢,钱龙锡的罪过大家都看到了,和他同罪的人纷纷入狱。

  既然他今天立下功劳,朱由检继续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以内阁辅臣的身份南下江南,统帅南京六部,配合东厂搬迁至南京,并制定摊丁入亩和收取商税的具体办法。

  等朱由检忙完了出来,看到曹化淳站在自己身前。

  东厂的厂督,里面商谈的事情全知道了,陛下是要让奴婢重回南京?

  南京是曹化淳的伤心地,被魏忠贤打压时他在南京的宫殿内扫地,后来的境遇才逐渐好了些。

  好不容易等到朱由检继位,他火速赶回平定午门之乱,此后又率领东厂立下不少功劳。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王承恩太嫩,王德化太磕碜,高起潜没脑子,宫内的太监只有曹化淳最像样子,他会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并有希望成为或者王安、或者魏忠贤那样的大太监。

  后来,皇帝任命司礼监掌印太监,选了沉默寡言走技术流的刘若愚,曹化淳虽然失落却说不出什么。

  如今,皇帝要让他去南京,要取消东厂作为特务组织的职能,曹化淳急了。在他看来,自己的政治生命很可能就此终结。

  朱由检却说:“你过来,朕告诉你一件天大的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