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所谓王者并不一定是最强的人(1 / 1)

大齐帝国 天眼观世界 106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83章 所谓王者并不一定是最强的人

  齐宣王点点头道:“是啊,柿子要捡软的捏,各位将军你们看从哪国开始为好?”

  孙膑却微微一笑反驳道:“大王,恕臣直言。这一仗我们不能捡软柿子捏,反而要直接从最强的鲁国下手。

  只要干掉鲁国,其他各小国自然臣服。否则连续啃掉十一座都城,那得牺牲多少将士、花费多少时间。”

  孙膑这逆向思维很是给了齐宣王启发,他点点头道:“是啊……先生所言确实有道理。”

  大将军匡章拱手道:“臣也同意军师所言,不过鲁国都城曲阜经营七百多年,城高池坚、固若金汤。又有泗水为屏障,也不是好啃的。如果其他小国也前来支援,倒也颇为麻烦。”

  大约几十年前,鲁穆公以公仪休为相国推动改革,终于干翻了连孔子都没搞定的三桓专政。

  鲁国国力开始逐渐恢复、夯实。其国力此时倒是也不容小觑。

  乐毅拱手道:“末将有一计策,或许可以避免攻城的损失。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末将甚至有把握将伤亡控制在一万人以内,并且一战定乾坤!”

  而后乐毅阐述了他的策略,众位都大为赞赏,认为确实可行。

  于是齐宣王下令阁臣工各司其职做战前准备,秋后大军开拔攻伐鲁国。

  田地全程变成了围观的吃瓜群众,不得不说有这一票战国时代最优秀的文臣武将,实在是省心的很。

  被现代影视剧和动漫荼毒的人,似乎都觉得君王必须是最聪明、最强大的人。其实不然。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王者,并不一定是优秀的运动员,但必须是优秀的教练和裁判。

  他不需要“想出”最好的策略,只需要“选择”最好的策略以及能想出最好策略的“人”。

  公元前309年秋,犹如约定好的一样,战国大地上各个强国同时开始行动起来。

  秋收之后,齐、秦、赵、魏、楚同时起兵奔向不同的目标。

  齐国以乐毅为前军先锋,田单、剧辛为副先锋领10万新军直扑鲁国都城曲阜。

  大将军匡章率领15万府军为后军压阵。合计25万大军,意欲一鼓作气攻灭泗上诸侯中的十一个。

  魏国以公孙喜为主将,领兵10万攻打宋国重镇陶邑。楚国以景翠为主将,领兵15万攻打宋国国都商丘。

  秦军以右丞相甘茂为主将,白起、魏冉为副将,兴兵15万出函谷关直逼韩国西部重镇、旧都城——宜阳。韩国紧急动员大军加强宜阳防御。

  赵武灵王则亲自挂帅,以牛翦为副将,兴兵20万兵分两路攻打中山国的曲阳、灵丘等地。

  自公元前314年齐、赵灭燕之役和前313年秦楚商于大战之后,各国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终于在4年之后迎来了爆发点,一时之间整个华夏大地之上有一百多万军队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各强国在焦灼的战国局势下,都将目标放在了自己身边的小国身上。

  这些依靠大国之间利益平衡,苟延残喘数百年的小国终于迎来了最终的生死考验。

  对于314年秋的这场几乎遍布整个华夏大地的大乱战,后世史学家称之为春秋战国时代弱国们最后的殇之秋,也被称为不久之后各强国兼并大战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