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炼钢
古代铁的冶炼主要有两种方式——块炼法、土高炉法。块炼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产出的是海绵状的熟铁,但是每次都要打碎炉子取铁,取出后还需要锻打去除空隙和杂质,所以产量很低。好处是直接产出熟铁。
所以我国很快就抛弃了块炼法,转而采用土高炉法。这种方法不用每次打碎炉子,只要添加原料就可以不断产铁,所以产量是块炼法的十几倍。但是,产出的是没有还原完全的生铁。
这是因为铁的熔点是1550摄氏度,铁矿石的熔点是1150摄氏度。
现代高炉温度在1600摄氏度以上,土高炉却只能达到1200摄氏度。
所以土高炉只能把铁矿石融化,而无法把还原出来的纯铁融化,这就造成我国古代钢铁杂质很多,练出来的其实生铁而不是熟铁。
生产出生铁后再经过炒钢去除杂质还原成熟铁(炒钢法),再用熟铁和生铁灌钢成钢(灌钢法),当然由于这两个过程需要不断加热,铁水也会有损耗,所以人工成本和原料损耗就很高了。
所以实际上除了兵器使用钢,大部分平民使用的还是经过柔化的生铁(铸铁柔化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铸铁性能。)。
世界其他地方则是一直采用产量较低但是能直接产生熟铁的块炼法,再用熟铁加热渗碳得到钢。
至于冶炼产生的副产品——部分铸铁,则直接当废料扔掉……这种方法产量低,但是原材料和人工也节省了很多。
双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汉代开始的盐铁专营制度,也就是盐铁生产由国家垄断——
所以产量优先、质量差不多就行了。再加上我国汉代之后古代工匠地位极低,冶铁工匠甚至很多是囚徒和奴隶,所以指望他们往质量上用心基本没戏,完成产量指标才是最关心的。
而别的地方由于是私营作坊主经营,像我国古代国营炼铁那样大量挥霍原材料、人工增加产量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因为那就意味着生产越多、赔的越多,质量不过关甚至没人买。所以产量只能是次要考虑因素。
后来宋代推广了煤炼铁的技术,看上去进步了,其实是因为这种炼铁方法太耗燃料,烧木头烧不动了。
古人又不知道煤炭焦化,所以炼出来的铁含硫、磷极高(煤燃烧时产生的),简单来说就是属性很差。
所以当时宋代铁产量七成民用的用煤炭冶炼,三成军用的用木材冶炼。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古代小说和各种史籍中有十分直观的体现,提起好的钢铁,尤其铸造神兵利刃的铁一定是“天山寒铁”、“雪花镔铁”、“大马士革钢”、“花纹钢”、“玄铁”之类西域进口来的铁。
这是因为印度和阿拉伯搞出了坩埚法,这种方法可以产出质量相当优异的“镔铁”和“大马士革钢”等钢铁。
这种钢铁唐宋时期被大量进口,成为当时顶级珍贵的钢材。明代前后工艺被引进,开始能够大量自产。
比如《水浒传》中武松的镔铁刀。这种体制带来的结果,其实也是宋代以后我国兵器质量上逐渐被周边民族压制的原因,最明显的就是明代倭寇的刀质量远高于明朝的刀剑,宋代铠甲也没有西夏、辽国的好。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于灌钢法出产的铁器质量也大有微词。
当然,此时战国时代采用的还是块炼法。面对这种情况,田地只好直接祭出十七世纪才发明的黑科技——现代高炉加焦炭炼钢。
原本还有个旋转炉去除杂质的工艺,但是这个工艺太过复杂,已经超过这个时代的承受范围。
说实话田地也只是知道基础原理,实施起来太过困难,只好先行作罢。
提高温度就需要改变炉子形状、体积以及供氧量。田地设计的高炉由四个百叶式风箱供氧,高度达5m,形状、结构也大幅革新。
这样就可以把高炉内的温度提高到1600摄氏度。同时加入石灰石,利用其的成渣效应,帮助去除矿石中的杂质。
所谓炼焦就是通过把煤炭无氧加热到1000摄氏度,使得煤炭自行裂解将其中的磷、硫等杂质排出的过程。
用焦炭炼铁就可以避免钢铁中杂质超标,同时焦炭的热量、体积、成本、结构都有利于提高铁的质量和产量。
土法炼焦工艺十分简单: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
高温燃气流(800℃〉则夹带着未燃尽的煤裂解物排入大气。
这个过程延续8-11天,焦炭成熟,从人工点火孔注水熄焦,冷炉,扒焦。
效率是比不上现代工业炼焦了,不过将就能用。而且焦炭的应用不但相较木炭提高了炉子的温度,而且开采、运输都比木炭要容易。
也算是田地为绿色星球做贡献了……有了这个技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会比现代有很大提高。
田地转了一圈找个凉快地方坐下道:“还不错,比我想象中效果要好。注意保密,所有接触过的铁匠和来往人员都要登记在册而且可靠。告诉他们——胆敢泄漏,我天涯海角追杀他们全家。”
徐夫子拱手道:“太子放心,所有工匠和周边人员都是我墨家子弟,而且已经把家人都搬来了。我们定然会严格把控。”
田地点点头道:“很好,技术上我也就能帮你们到这了,剩下的全靠你们自己继续钻研。告诉工匠们,谁搞出了有效的法子,我重重有赏。
我回去后准备在稷下学宫开设讲坛,设文、理、工三种翰林学士,类似于爵位但是不可世袭。
所有有突出贡献的,哪怕是工匠,也能享受翰林学士的待遇和荣耀。要建立的制度太多,我也只能一步一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