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8 章(1 / 1)

老君门徒 聆风九章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创立者就是太上老君,也即是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孙悟空取经也是太上老君的安排,这应是悟空大闹天宫犯了叛国罪后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昨天再读西游,忽然想起了一些从未想过的东西,感觉自己可能错了,错在哪里呢?

无意中看到一篇旧文,是金庸先生自己说过,他说很多读者探究他书中的秘密和伏笔,居然探究出很多的秘密,有的是金先生想到的,有的是金先生根本没有想到的,可让金庸没想到的是,有些读者的探究却甚是合理,甚至让他本人都有点折服和相信了。金庸曾经自己搞了简单的武功和人物排名,是他写书时自己心中定的,可是大批读者不同意,并用大量证据证明了此说的不合理性,但却合情合理。由此我又想到了高中时学的鲁迅的文章,很多的分号都被老师分析半天,这是鲁迅的本意还是笔误呢?

我再想一想自己菩提老君论和别人的菩提准提论等等,我忽然有了一些想法。小说是作者写的,人物和事情是作者定了,它的一切都由作者做主。可是当小说为大众普及时,作者的话未必能让所有读者心服,读者更乐于和普通的其他读者们交流和讨论。

所以,小说既是作者的,也是大众的。小说的探究和讨论也分为两面,一是物质的,表象的,读者的:二是意识的,思维的,作者的。拿西游中菩提身份来说,无论是老君论,准提论,如来论等等可能都是属于表象的读者的讨论,合情合理,充满趣味。但可能却背离了作者的本心,作者可能并没想到这些,但这无所谓,小说本就是更多的属于大众,无论老吴本心中的菩提是什么,都不影响我们快乐的研究我们心中的“菩提”。

至于作者心中的菩提是谁,可能更多的穿插于对小说的态度及其创作的情怀。其实整部西游,老吴都在描写一个“心”字!他称悟空为“心猿”,称白龙马为“意马”。称真假悟空为“二心”。书中有诗“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马猿合作心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这首诗的深意值得研究。

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菩提这个名字本就是指本心,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即是本心悟道,老吴以菩提为悟空师名,应有此意。菩提的洞府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和“三星”都是“心”字,而又有“灵台清明”和“方寸大乱”的成语,故“灵台”和“方寸”也是指心。所以悟空的师父应是其本心,当然在小说中不可能这么说,否则就乱了,那就成了佛经不是小说了,这应是老吴心中的一点情怀寄在书中。菩提祖师既会说道又会说佛,而悟空确实是前半生为道,后半生为佛,亦道亦佛,半道半佛,不合其本心吗?

总之,西游是一部名著,更是一部普通的小说,我们可以上升到哲学,心理学的高度来探讨作者的思维,发掘作者的本意。无论老吴是不是想寄托菩提是悟空的“心”,都无所谓,我们还是多以读者的立场快乐的探究连老吴都没想到的东西吧。

------------

转(14)

面对关于陆压道人身份众说纷纭、沸沸扬扬的现状,贫道我也耐不住寂寞,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先声明一下(也算卖个关子):按七翎的看法,陆压其实远没有个中中所谓“准教主”那么强的级别,撑死也就是和燃灯之流有差不多的法力,道行修为还差的远。

废话少说,先看陆压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陆压献计射公明》,燃灯和众位仙人问他来历时,他作诗答曰:

贫道本是昆仑客,石桥南畔有旧宅。

修行得道混元初,才了长生知顺逆。

休夸炉内紫金丹,须知火里焚玉液。

跨青鸾,骑白鹤,不去蟠桃餐寿药,不去玄都拜老君,不去玉虚门上诺。

三山五岳任我游,海岛蓬莱随意乐。

人人称我为仙癖,腹内盈虚自有情。

陆压散人亲到此,西岐要伏赵公明。

逐句分析这首诗。首先第一句就很耐人寻味,他说他本是昆仑客,而我们知道昆仑弟子、昆仑门下客是说阐教门人的,(插一句,那天在群里得大帝、xx、云霞、雷祖等指点,知道古神话中昆仑不止一座,未必就是同一个昆仑。但是封神中只提及了西昆仑的区别,而且两者之间还有莫大关系,陆压这里若要区别自己的话,肯定是要讲明是什么昆仑的,但是没有。)但是陆压自己也说是昆仑客,而且还有“旧宅”,这说明他曾经是阐教门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离开了玉虚宫。

“修行得道混元初,才了长生知顺逆。”这句说明了陆压的修行年月十分久远,混元初就有他的身影,可是领悟真谛,参透天机才是最近的事情,所以是“才了长生知顺逆”,可见离开玉虚宫,在道德修行上失去了指引,道理明白的速度比别人慢了许多。不过也许正因为没了道行的羁绊,所以道术法力的修行却大大长进,正是心境下乘,功力却上乘了。论起实力,他与那“洪荒宇宙炼元神”的赵公明也不相上下。

“休夸炉内紫金丹,须知火里焚玉液。”一句还须在后面做解释,这里先说“跨青鸾,骑白鹤,不去蟠桃餐寿药,不去玄都拜老君,不去玉虚门上诺。三山五岳任我游,海岛蓬莱随意乐。”几句看似很嚣张的话。实际上,陆压若真的是阐教弃徒,他又怎么敢大摇大摆去八景、玉虚呢?很可能是他根本不敢见两位教主。君不见,无论是破黄河阵前,还是破万仙阵中,他的出面总是与两大教主照不上面,要么是教主没来,他先走了,要么是教主正忙着和教主打架,他才出来帮忙。所以,陆压不敢见教主。

“人人称我为仙癖,腹内盈虚自有情”这句不简单,“仙癖”一词虽是说他性格古怪,却也讲明了陆压实际上在实力上堪称是证得仙道的人物,之所以要参合封神,大概的原因是:他道心不高,杀心太重,因此也要借此完杀劫,方能圆满。而隐含的内因是,他与阐教有莫大关联,他一为自己完杀劫,二帮阐教除去硬对头。

陆压下了芦蓬,又作歌一首:烟霞深处访玄真,坐向沙头洗幻尘。七情六欲消磨尽,把功名付水流,任逍遥,自在闲身。寻野叟同垂钓,觅骚人共赋吟。乐醄醄别是乾坤。

他“烟霞深处访玄真”,说明了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