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白螭和腾蛇保护著去了天宫。
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生殖崇拜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伏羲女娲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远古人以日为父,以月为母,因“伏”与“父”,“娲”与“母”古音相近,故称‘父羲母娲’。就女娲“造人”之说,只不过是女娲进行的一场“用黄泥捏人”的原始雕塑游戏。它说明上古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男女只有交配才能进行生育,对人类的生育蒙上一层神化天生心理。因此,后代人建庙供奉女娲娘娘,都是祈求生男育女传宗接代愿望。此外,女娲还有“始作笙簧”,制订近亲不宜相婚配,为古代婚礼乐奠定基础。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每年春三月三,男子吹笙簧向女子求爱的习俗。
至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立极”,等法力之说,传说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头触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女娲娘娘就炼了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作天柱。这无非是神话,以此歌颂中国上古这尊女神的神功神力是了。但不管怎么说,女娲娘娘仍被后人尊为“古之圣神,化万物者也。”“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至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
伏羲:伏羲或庖牺(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太昊。传说乃人类始祖,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传说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演生易经。为中国占卜之始。通过某指定媒介(如艾草龟纹)以求神意。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她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遂推其为人民的君主,百王的首领。
伏羲的历史功绩巨大,就医药方面来说,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和九针。《易传》说:在远古时代,是包牺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燧人:燧人(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三皇之一。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祝融:又名祝和祝诵、重黎(简称黎)。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另外,三国时南蛮王孟获之妻亦叫祝融,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
共工: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共工怒触不周山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氏与颛顼由于农业方面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帝位之争,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
颛顼不赞成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