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1 / 1)

老君门徒 聆风九章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因惊吓而失手将玉梳跌落凡间,正好落在泸溪河中,其中一根梳齿跌断,变成梳型巨石。又说黄杨木听说仙水岩有一美丽的仙女,有意下凡看看,故意遣出一条大蛇惊吓宫玉,自已乘机滚落下凡,为在河边洗浴的仙女作梳妆打扮之用。

仙桃吃不得此峰状若一个大桃子,鲜嫩的果肉已经外露,让人垂涎欲滴。传说这是一个仙桃,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从皇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偷来的。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玉皇大帝封了个管马的“弼马瘟”,因官职太小,没有资格参加皇母娘娘举行的蟠桃会,孙悟空知道后大怒,再次大闹天宫,将蟠桃会上的美酒佳肴吃个精光,还将吃不完的仙桃用袋子装了满满的一袋,径直往花果山而去,飞经龙虎山上空时,不慎将刚咬了一口的仙桃弄掉了,便是这个仙桃,仙桃上的那个缺口便是孙猴子咬的。

莲花采不得此峰在仙桃石的附近,是一丛象莲花一样绽放的石峰,因其形似花瓣朝天的水中莲,故名“莲花峰”。在莲花峰的旁边还一只小青蛙,好象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卫,警惕地注视岸上的动静,护卫着这丛莲花。传说这朵莲花来自天宫瑶池,为白莲仙女所变。玉帝听说白莲仙女下凡与龙虎山青年农民柳青婚配,违犯了天规,派太白金星下凡捉拿,白莲仙女死也不愿再回天庭,在天兵天将即将捉到她之时,她宁为玉碎,坠地自焚,轰地一声,一团烈火,化成了含风不动的水中莲,向后人昭示其对爱情的忠贞。

丹勺用不得此岩状若一把勺子,称为“丹勺用不得”。传说西汉末年,龙虎山有个怪人叫“绿毛仙”,他冬不衣,夏不浴,生绿毛,隐居碧鲁洞炼丹,炼出的丹药能治百病,炼丹用的就是这把勺子。东汉时,太上老君为支持张道陵到龙虎山炼丹传道,奏明玉帝,将“绿毛仙”召回天庭,丹勺也被交给张道陵使用,这样张道陵的神丹就更灵验了。

剑石试不得此峰状若一被刀劈成两半的试剑石,被叫作“剑石试不得”。据传祖天师初来云锦山炼丹,土地爷不肯:“这是我管辖的地方,岂能容你外地山野之人落脚?如果你道法通天,你的宝剑能把这座山劈开,我就依了你。”天师顿时拔出定剑,一剑下去,刀光剑影之中,一石中分,士地爷连忙拱手相让:“好剑好剑!”现在从竹筏游船上望去,那座石山真的像用定剑劈开了一条缝,所以又名“一线天”。

石鼓敲不得孤峰独秀的神鼓石,又称蘑菇石,被叫作“石鼓敲不得”。传说石鼓原是铅山葛仙寺的神鼓。这面鼓,一年敲一响,鬼怪发抖;一年敲二响,五欲丰登;一年敲三响,六畜兴旺。可有一个游僧不懂寺规,连敲十响,惊动了天师,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认为错误处分了它,不服,便从鼓架上滚了下来,投奔张天师,滚到龙虎山下为家了。

云锦披不得此峰色彩鲜艳,状若一面红紫斑斓的云锦,故被称为“云锦披不得”。乘坐上清竹筏,幽幽游荡在泸溪河上,来到云锦峰前,但见水势湍急的河面已被染作五色。此峰山如利斧劈削而成,陡削如壁,上连青天,下坦碧水,宽幅百丈,一望无涯,无论从宽大、高峻、平整、色彩、气势来说,云锦山真不愧是丹霞地貌最杰出的代表作了。传说这是一块披肩布,为七仙女亲手织成。后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天宫,便留下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游遍名山大川的张道陵从鄱阳上溯至泸溪,见云锦山如此壮美,便住了下业,在此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云锦山才改为龙虎山的。

------------

转的一些东西(二)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思孟学派指以子思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孟子》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儒家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